照片為中華傳播管理學會提供
【聚傳媒記者陳冠宇報導】彰化縣新出版上豐村的村史,當地原名海豐,這個名稱不但雲林等縣市也有,都反映了先民來自同一原鄉。
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的學者在編纂上豐村村史《上豐村的繁華歲月》時發現,上豐村的村民,祖先多數都是清朝時的墾民,從廣東惠州府的海豐縣,經由鹿港再來到此地進行開墾,所以就以原鄉海豐命名新的居住地,依照先後順序分別稱為「大海豐」、 「二海豐」、「三海豐」,又因最早的居所都是用簡便的茅草搭建而成,因此俗稱「海豐寮」,到了日治時期的昭和18年(西元1943 年)才改稱命名為「上豐村」與 「大豐村」,但是在地耆老仍習慣稱之為「頂海豐寮」和「下海豐寮」。民國67年兩村合併成為現在的上豐村。
廣東海豐雖然位於廣東,但說的卻是閩南語,而不是廣東話,這是因為廣東海豐的人口,據傳大多數都是明朝及清朝年間,才從由閩南地區遷到當地的移民後裔,所以海豐雖然位於廣東,但是海豐話與同屬閩南語系的漳州話比較接近;至於原本就居住在海豐當地的客家人,講的則是海陸腔的客家話。
彰化縣二水鄉的上豐村,舊稱海豐社區,村民組成了「彰化縣二水鄉海豐社區發展協會」,但是由於先民從廣東海豐來台的人數不少,分居各地,因此還有其他地方也稱海豐,例如在鄰近的雲林縣麥寮鄉,就有同名的海豐社區,村民也組成了「雲林縣麥寮鄉海豐社區發展協會」。根據該社區的介紹,名稱由來是為了紀念先民在清朝康熙年間,從祖籍地福建省惠州府的海豐縣,來到台灣的海豐港,為了紀念而取名海豐村。此一說明與上豐村如出一轍,可見源流相同。除此之外,屏東縣新埤鄉也有一個海豐寮社區發展協會。
海豐人來台灣開墾的歷史悠久,留下很多歷史紀錄。《上豐村的繁華歲月》提及,清朝道光年間完成的《彰化縣志》,一開始有一張「彰化山川全圖」,裡面的第二頁就標示了「海豐汛」。汛與塘,這二者都是清朝在台灣的基層駐兵單位,連橫編寫的《臺灣通史》在〈軍備志〉就特別說明:「設弁駐兵謂之汛,撥兵分守謂之塘」。《彰化縣志》在第十六頁列出了當時有六個主要的港口,其中之一就是海豐港;第四十一頁提到街市時,也有海豐港街,「屬海豐保,距邑治七十五里。該處舊有澳口,可泊商船,今隨澳遷移,如王功宮、番仔挖等處,以泊船處為街。」第四十三頁提及各保,也有海豐港保。這些都以海豐為名,但是所指都不是現在的彰化縣二水鄉上豐村。了解此一脈絡之後,看到相關歷史記載,才不會造成混淆。例如有歷史就記載提到:康熙年間海豐已成西部沿岸貿易門戶之一,因此乾隆年間建立一堡,稱「海豐港堡」;到了光緒十四年(西元公元1888年),改「海豐港堡」為「海豐堡」。顯然此一海豐,指的就不是二水的上豐村,但是應該都來自於同樣的廣東原鄉。
由此可見,在台灣歷史上跟海豐有關的記載,絕對不是都與舊名為海豐寮的彰化縣上豐村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