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村史發現 東螺社墓葬遺跡已漸消失

照片為村史封面截圖

【聚傳媒記者陳冠宇報導】根據新出版的彰化村史《上豐村的繁華歲月》,二水鄉原住民東螺社的墓葬遺跡已經逐漸消失。

上豐村的繁華歲月》提及,東螺社在清朝臺灣的生活空間非常廣闊,《二水鄉志》指出,過去只知道舊名是「東螺街」的北斗,還有「番仔埔」(現在的埤頭鄉元埔村)都屬於東螺社的範圍,至於二水鄉的一些舊地名雖然也有「番仔田」、「番仔寮」、「番仔厝」,卻不眞正清楚是平埔族的哪個社。後來在歷史學者編纂鄉志的過程中,地方人士熱心提供家中珍藏已久的古地契;聚落調查時又找到好幾處番仔墓,再比對舊地名,這才確定了二水鄉不但也是東螺社的傳統生活範圍,「番仔口」(復興村坑口)一帶就是東螺社的聚落,而且至今仍有東螺社的後裔在此定居。《二水鄉志》找到許多跟東螺社有關的珍貴古契約,例如由陳木印提供的「歸倚盡根山園契字」古契約,簽約的時間是光緒八年(西元1882 年)。

《二水鄉志》的撰寫學者張素玢當年在地方人士的帶領下,以鐮刀將芒草略為清除之後,發現「番仔墓」赫然就在眼前。值得一提的是,東螺社墳墓有其特徵,與「與漢人墳塚不同的是,墓碑為三塊大小相似的長形石塊,上面沒有刻字。比對文獻上或其他平埔族的口傳,族人死後以鹿皮裹身埋葬,上面立石為記。」根據研究,下葬時間可能在清朝中葉以後。

對於東螺社原住民的珍貴口語傳播印象,《二水鄉志》特別訪談並且詳細記載了一些地方人士當時仍然印象清晰的長輩見聞:

「清末約有二十多户的原住民,也就是東螺社人,住在山坑邊。住宅約八尺見方,地基往下挖掘兩尺略成圓弧形 ( 有如炭寮 ),打平後鋪上石頭,屋頂以竹葦覆上茅草,石牆,内部沒有隔間,全家共居。在山上種小米,平地種稻。後來因為土地逐漸流失,經濟貧困化以後,不得不變賣家園,遠走埔里。搬到埔里以後,通常兩個人一起偶爾單獨一人回來收租,租金不像漢人有個定數或清楚的合約。其中一名為婦女,叫做『番婆李仔』…到了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實施土地調查,消滅大租以後,番租也收不到了,此後不再回到二水,他們的原居地 。」

《二水鄉志》是在西元2002 年出版,2025年出版的《上豐村的繁華歲月》發現,先前的「番仔墓」等平埔族原住民遺跡,幾乎已經都不存在了,上豐村的多位耆老都說,過去附近鄰村確實有「番仔墓」,現在應該都找不太到原住民的遺跡了,至於上豐村,就他們記憶所及都沒有「番仔墓」,村裡應該也沒有原先在地平埔族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