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外省二代帶著「厚禮」去對岸——父輩們的抗戰,如今只在對岸才被視作榮耀

照片為影片預覽圖

【聚傳媒特約記者上官亂報導】「抗日戰爭」這一段牽動億萬人生死存亡的歷史,在2025年的兩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敘事分歧——大陸高調紀念抗戰勝利,並在九月三日舉行紀念抗戰暨二戰勝利80周年的閱兵。而同一天在台灣的九三軍人節紀念活動上,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卻並未使用「抗戰」一詞,而是以「終戰」稱之,意在切割和中國大陸的所有連結,包括抗日戰爭——儘管九三軍人節也本是紀念中國對日抗戰勝利。在這種意識形態分歧的背景下,台灣的外省老兵和外省二代、三代,到底作何感想呢?其中有一位外省二代,就做了一個決定。

      他,是台灣前媒體人、知名歷史作家劉台平,也是眷村長大的外省二代,滇緬抗戰的國軍後代。他這幾年一直在徬徨和顧慮中躊躇不前:在台灣民進黨當局不斷切割抗戰史的今天,他們外省二代的身分似乎註定被邊緣化,話語權註定被稀釋,連同他們父輩的歷史記憶和血淚,都註定被波譎雲詭的意識形態消炎所湮沒。他們只能選擇無奈的沈默嗎?他們如何重建身分認同?如何尋找內心的安定?

      但時間拼命流逝,父輩在凋零,他們在蒼老,而似曾相識的硝煙味卻捲土重來——不管是兩岸之間,還是中日之間。

      於是今年九月,他決定帶著一堆「厚禮」去大陸。

      他回到父輩浴血抗戰的故土,也是他陸配妻子的故鄉——大理,在抗戰意味濃厚的「9·18」這一天,親手把父輩的遺物交給雲南騰衝滇西抗戰紀念館,包括:美國頒發給他表叔的自由勳章,數十篇戰場手記等29套記載遠征軍在滇西抗戰的歷史文物。他的表叔石建華是中國遠征軍36師的少尉,過世多年,生前一直留著滇西抗戰時期的美國自由勳章以及証書,作戰報告等史料,過去家屬對此了解甚少,直到作為侄子的劉臺平看到,才知道其價值無限。

     可是,無盡價值又如何?在如今台灣的政局下,這些東西只能被棄如敝履,他們甚至還會被質疑忠誠。於是,他最終決定,把這些東西送到它該去的地方,只有在那裏,他們會被視若珍寶,只有在那裏,親人的抗戰才會成為榮耀。

      影片讓人很受觸動,更觸動的是,他還告訴我,一個更扎心的事實,他這次回大理,除了要送上父輩的抗戰文物之外,還有有一件事情:陪妻子重新辦理除戶籍證明。

      原來,他的妻子,也是早已入籍台灣20多年,今年年初卻被一紙政令要求回原籍重新辦理除籍證明、否則身分被撤銷的1.2萬名陸配之一。兩個台灣夾縫人,在這個荒誕的時代,發生了無奈而傷感的命運共振。

      在他妻子最早的身分證上,甚至出生地都沒有寫「大理」,因為那時候台灣對雲南城市的認知只有「昆明」。荒誕的是,在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很多人因為意識形態的影響,好像也並沒有比那個時候更了解真實的大陸。

     不過,在這一行,他找到了內心的出口,好似把漫天的烏雲撕裂了一條縫,讓光透了進來。他和朋友們把他這一行的過程全部紀錄了下來,並製作成短小的影片。

     他帶著這部影片找來,並且授權,不為別的,只為被看見:在台灣,還有他們,從未放棄追問,自己到底是誰。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KbuQjrSaS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