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新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今年鶯歌即將迎來兩大盛事,被譽為「蘆葦叢中的現代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將於4月25日正式開館,同時2025世壯運閉幕式也將於5月30日在鶯歌盛大舉辦,新北市政府特別攜手旅行社業者推出精彩的旅遊行程與優惠自由行套票,邀請民眾前來深度體驗三鶯嶄新的魅力。 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局長楊宗珉表示,這次與旅行業者推出優惠的自由行套票及團體遊程以三鶯為主軸,前往三峽滿月圓森林遊樂區大口呼吸芬多精;再訪百年歷史鶯歌老街;揭幕新北美術館,一覽藝文跨域發展的美學空間,最後再參訪擁有百年歷史的「新旺集瓷」,見證傳統陶瓷產業如何透過文創轉型重塑品牌價值。全程提供專業導覽、交通與餐飲,讓旅客輕鬆體驗三鶯的生活美學與文化底蘊。 楊宗珉局長補充,偏好自由行的旅客則可選購優惠套票,套票與「新旺集瓷」及海外知名餐飲器皿品牌「宜龍企業」旗下餐飲品牌「燧人炊事」合作,旅客可親手繪製專屬馬克杯,並可品味手沖咖啡感受城鎮的溫潤與醇厚。套票自4月1日起開賣,當月限量推出100套「430元買一送一」優惠,售完為止。還可參加交通部觀光署「台灣觀光100亮點」「亮點集時樂」線上集章活動,抽獎送好禮。另自由行套票採預約制,建議旅客提前規劃,以免現場等候。
即時新聞
照片取自臺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臺北市政府為了提升北市學童的健康,並從小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推出全新「鮮奶週報」政策。研究顯示,直飲方式是最迅速且有效的補充蛋白質與鈣質的途徑,首波將與全臺六大通路業者合作,包括7-ELEVEN、OK便利商店、全家便利商店、全聯福利中心、美廉社、萊爾富便利商店,於全臺累計超過1.5萬家門市,提供28種品項(鮮奶13種、豆漿15種)供學童兌換,凡學籍在臺北市公私立國小及幼兒園學童,自4月14日起都可憑數位卡證每週兌換1瓶指定商品(鮮奶或豆漿),預計將有18.4萬名學童受惠。 臺北市長蔣萬安表示,市府希望通過這項計畫,提供三重保護市府守護力、讓孩子充滿活力,以及營養教育力。市府團隊已走訪四大超商、連鎖賣場業者,也南下雲林、彰化,拜訪臺灣本土鮮奶的產地,與酪農朋友交流,確保乳源安全與穩定供應,同時也看見臺灣酪農在每一個細節上的用心,而這也是『鮮奶週報』要給孩子的最優質、最好的臺灣本土鮮奶。 北市府指出,北市府規劃每年編列1.84億經費,讓所有學籍在臺北市的公私立國小及幼兒園學童,學期間每週(週期為每週一00:00至週日23:59)可憑數位學生證或幼兒數位卡證,於全臺累計超過1.5萬家門市兌換1瓶指定商品(鮮奶或豆漿),領取時間依教育局公告各級學校行事曆的學期間為主,寒暑假期間不提供。114年4月7日至13日為試營運期,邀請本市公私立國小一年級至六年級,共12.3萬名學生率先試領。市府將於此週蒐集各項數據,針對潛在狀況進行優化調整,以確保學童們能順利領取。計畫將於4月14日正式啟動,這學期可領取至本學期末114年6月30日當週(最後領取期限為7月6日)。
照片為亞亞影音截圖 【聚傳媒黎櫻文章】陸配亞亞雖然在3月25日離境,回了大陸,但是該事件在台灣的後續效應仍然在擴散中,隨著賴清德將整個中國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國安威脅和民主災難的紛爭進一步加強,台灣社會進一步撕裂。泛綠陣營的網紅,黑熊學院等機構直接提出進一步剝奪陸配的權益,比如入籍時間六年改八年。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等75名學者發聯合聲明指控賴政府涉思想審查、壓縮言論自由。在這對攻防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海外的反賊們,尤其是離岸挺台的反共者們。 比如,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羅世宏近期對「亞亞案」發表看法,認為法院誤用國際人權公約,國家安全固然重要,但不應以犧牲人權與法治為代價。但是,此番言論讓他很快被炎上,各種憑空捏造的陰謀論從四面八方而來,甚至被海外的知名反對派作家批鬥,扣上「紅色教授」帽子。為什麼維護陸配的利益,卻反而連海外中國人也會反對呢? 在中國境外,一直活躍著一批自稱反共挺台的博主和話語領袖,他們人不在台灣,卻比任何人都關心台灣,坊間一些網友將之戲稱為離岸挺台者。他們長期以來,利用台灣人的焦慮,迎合泛綠陣營喜歡的泛中共滲透化敘事,將態度中立者,陸配權益倡導者,以及不肯馴服表忠的陸配博主,或者表忠程度不足者,通通貼上通共、可疑的標籤。以捕風捉影甚至捏造事實的方式,給意見不合和不肯馴服者羅織莫須有的罪名,通過煽動仇恨,製造焦慮,來吸引關注度。 這群人分三類。一部分是海外皈依者狂熱。比如,這次給羅世宏扣紅色教授帽子的某美國籍中國作家、自稱中國的馬丁路德的基督徒,他以政治避難的名義留在美國,長期秉持烏托邦式的文化激進主義,認為原有文化不可救藥,必須徹底拋棄,換上新的文明模式(清教徒式的新教文化)。號稱每年出版六、七本書,日常言論高度情緒化,充斥道德二元論和宗教式論述,且作為非虛構寫作者,卻異常青睞陰謀論,長期以來熱衷散播對陸配和藍白陣營的極端仇視言論。近期告別了離岸挺台,來到台灣進行半年的講學,起手勢就是捏造羅世宏是紅色教授。 還有一部分則是支黑群體,他們喜歡以支那人來蔑稱、貶低中國人,對自身族群或文化飽含厭惡和仇視,他們認為中國(或泛指東亞漢文化圈)的問題是根本性的、不可改變的,必須徹底否定、切割,乃至群體毀滅,被稱為支黑。他們一些人在中國受過社會不公、政府打壓、網絡輿論攻擊,導致極端化反應。一些人則是在西方國家仍然進入不了主流社會,為了化解這種不適,他們以極端方式切割自己與主流中國人的關系,從而減少心理上的沖突,並在在特定圈子(如推特上的反華社群)中獲得歸屬感,以此強化自我認知。他們無力改變現實,卻寄希望於台灣成為反共堡壘。他們習慣靠切割身份來避免歧視,同時詛咒和中國的關聯者,於是煽動仇恨陸配,就是他們切割中國的表現之一。 還有一部分博主和話語領袖,則可以叫做豬飼料訊息投餵者。他們長期用網路流傳的中國負面新聞,來製作素材,迎合反共挺台、中國衰退的話題,向那些恐中和仇中的台灣人或中國人,投餵他們喜歡的素材,提供廉價的情緒價值。在社交媒體時代,流量利益為此舉提供了充足的動力。用廉價的投餵,來換取高額的流量變現,何樂而不為?他們的言論也會被親綠媒體、綠營立委引用放大,諸多媒體也會跟進,索要授權,製作新聞,再收割一波關注度,推波助瀾,將他們的評論作為中國人也反對中共同路人的證據,來證明限制陸配和抗中的合理性。 可是,有意思的是,在私下裡,一些反共博主將此舉稱為投餵豬飼料意即他們其實並不相信,也並不喜歡這樣的創作,而且厭惡這樣的粉絲,因此嘲弄這些受眾像豬。 這些中國出去的人,和台灣本土的側翼、綠美,對陸配群體、普世價值追隨者,進行內外夾攻,八方喊殺,共同製造寒蟬效應。他們看準了陸配只敢在夾縫中生存,為了被台灣社會接納而跪地表忠,而他們早已身居民主國家,這筆買賣不管成效如何,都不會影響他們在海外的生活,基本只賺不虧。 而面對發生在他們所在地的不公事件,他們不屑關心,也可能不敢關心,或者沒有能力評論,或者就算評論了也沒什麼流量。所以,挺台灣,挺民進黨,罵中共,罵對台灣提意見的人,罵不挺民進黨的人,尤其是罵毫無還手之力的陸配,是最廉價的生意。而台灣受災的時候,沒有看見他們打開過哪怕一次台灣的公益網站。反而是很多陸配在為台灣的公益機構捐錢,四處做志工。 可是,在這些人的煽動下,這些不同意見者、陸配博主被獵巫,而他們卻被奉為中國人的良心奇怪,如今所有中國人都被認為是境外敵對勢力,他們憑什麼覺得自己能永遠幸免,且不受檢視呢?真的會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嗎? 事實上,從來都不是。最近,知名反共博主陳老師來了就遭遇了獵巫。盡管過去的數年間,他無數次力挺台灣,批評中國政府,卻因為不願意加入對鐘明軒的獵巫,自己成了被列巫的對象。他過去力挺的言論都被惡意解讀,比如他讓賴清德和柯文哲加油,也成了他是民眾黨支持者甚至中共派遣對象的證據。 對此,有網友評論說,這些海外反共者,在台灣看來其實是這樣的,目標一致(反共),我們歡迎;想加入我們,得考慮一下;不和我們一起拿石頭打人,你這個內奸去死吧。這也是大多數挺台反共者的共同處境你會面臨永恒的、更嚴苛的忠誠度檢視。因為是永遠的外人。 其實在美國,他們的處境也是一樣。美國右派對華人的根本態度是工具性接納,就算讓一些反共華人成為座上賓,也只是政治需要。他們可能會被右翼利用,但不會成為政策制定的核心。就算美國政府真的需要醞釀具體的抗中政策,他們更希望得到的,也是可操作的戰略分析,而不是純粹的文化仇恨論述。激進的反共、抗中、挺台,尤其是離岸型的,並不在美國人的朋友列表中。 近期中國,雖然在開放和維持封閉中踟躕不前。但是,大家早已習慣他的狀態,甚至偶爾還會為他的小突破而感到意外。而美國,川普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收縮,已經讓堅持普世價值的自由主義者們頻頻灰心,台灣也因為言論而頻頻驅逐陸配,造成社會進一步撕裂。在這個過程中,台灣人和海外華人極端反對者,卻在恐懼和焦慮中,逐漸走向了自我封閉;在不斷製造幻覺中,完成一場又一場自欺欺人的狂歡。 也難怪那些博主會將此舉稱為喂豬飼料,因為他們覺得:誰讓這些追隨者們,只滿足於低級、幼稚、愈發極端的陰謀論,不敢面對現實,不肯接受現實,只想躺在地上,滿心渴望地等待餵養呢? 更有趣的是,這些反共大v們之間也會相互潑髒水,幾乎沒有一個人身上沒有蓋過中共特務的章。反共不徹底就是徹底不反共,忠誠不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是他們這個陣營裡經久不衰的戲碼。但是反共過於激烈,也會被認為有反串和撕裂同盟的嫌疑,翻車、反噬之現象也從未斷絕。因為投餵豬飼料有風險,必須一條路走到黑,任何想回頭或者遲疑不決的動作,都會遭到自己投餵出來的群眾圍毆。而在全球化衰退,普世價值被拋棄的今天,全面叢林主義、民粹主義來襲的今天,任何人,都可能是下一個目標。 只有追求真實,問心無愧,才會在謠言橫飛的時代,經得起一次又一次的嚴酷檢驗。 也只有懂得保護弱者,同情弱者,才不會在自己成為弱者的那一天,成為鬥爭的犧牲品。 作者為前媒體人 ●投稿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
照片為台北市感恩協進會提供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為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尋找80年前的一位青年『青年軍』成軍80周年特展暨系列活動」特展在台北市中山堂展出,今天的記者會上,青年軍「獨立憲兵團」的「老兵」潘長發受邀出席,侃侃而談他在鳳山推動設置「七七抗戰勝利紀念碑」的過程。由於他曾被派任為美國駐韓第七師第一旅的少校副營長,見過韓戰後的景象,也特別強調戰爭的殘酷性,國人應努力保衛得來不易的和平。 「尋找80年前的一位青年」特展,是由台北市感恩協進會主辦,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李君山教授今天表示,他也是「青年軍」二代,父親是206師,而他剛好是歷史研究者,又研究軍事,所以特別有感,因為就歷史的角度來說,台灣是一個好地方,很「乾淨的地方」,希望這樣的平安,能夠再保個30年、50年。 在4月3日另有演講的李君山教授表示,台灣過去打過最大的一次戰爭是1895年的「乙未割台」,日本人武力征服台灣,之後其實沒什麼戰爭,1949年後,因為在台灣海峽、在金門「打贏了」,也才有目前的和平,現在講戰爭其實都是很嚴重的,「老人家都會很難過」,因此他也希望千萬不要因為政治,把「假的玩成真的」。 今天上午,主講「青年軍與東北內戰」的楊維真教授則表示,他的父親是青年軍第209師,在福建的時候,曾準備在戰後來台接收,所以先學過台語、日語等,如果當時是派青年軍208師、209師來台,相信結果可能不一樣,也希望如果當年老兵的後代,若知道這事,能勇敢地將所知的事實說出來。 楊維真也有感而發的表示,「我的父親參加過八年抗戰與四年的內戰」,可以說,「人生最精華的12年都在戰場上度過」,30歲才來台灣,經常對兒女說「人生像是浮萍」,也不知道為什麼活下來的是自己。 楊維真表示,他印象很深刻的是,小時候晚上睡覺,都會聽到父親「在喊,一直在喊,喊什麼不知道」,後來有機會接觸到一些長輩,才知道很多都有相同情形,這些都是經歷戰場後的創傷,只能說「百戰之後活著的是僥倖」。 楊維真表示,因為在戰場上僥倖活著,所以必定有「任務」,就如同潘長發伯伯一樣,用一己之力,推動地方政府興建「七七抗戰勝利紀念碑」,相信這也是一種救贖。 台北市議員秦慧珠今天也表示,老兵凋零,因為既然知道青年軍有這麼多的歷史,更要保存歷史,她也自費做了兩支影片,也「希望今天是一個開頭」,讓後代都可以知道過去的這段歷史,讓大家都記得他們。 今天的記者會,也另有兩位青年軍老兵到場,分別是青年軍207師的老兵李慶榮伯伯,與曾參加過古寧頭戰役的201師「老兵」劉發貴伯伯。其中,劉發貴還特別表示,在金門保衛戰的戰鬥過程中,他的右眼被前方砲彈打起沙石打傷,第二天後送台灣,住了近一年的醫院,但視力也從此不行了。 為了表示對這些當年的「老兵」表示敬意,記者會也特別安排「榮恩之聲合唱團」獻唱《十萬青年十萬軍》、《青年軍軍歌》、《感恩的心》等歌曲,同時也帶大家重回過去的大時代。 台北市感恩協進會理事鍾蕾妮表示,這次展覽內容涵蓋青年軍從號召、抗戰、復員、第二次召募、國共內戰、保衛台灣到來台建設的各個階段,相關文物,主要是由中國青年軍協會和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提供,希望透過圖文、實物展示及口述歷史影片,完整呈現青年軍的歷史貢獻。同時,活動也將尋找第一、第二期青年軍及其後代,以及80年參加過戰爭的那位青年及其後代,如果有知道的朋友,也歡迎與主辦單位聯絡,電話0925141913。也歡迎願意宣揚青年軍史實的單位借圖文展的展圖至各地展出。 該展將展至10日,並還有兩場演講,歡迎大家前去台北市中山堂二樓站覽室觀看、聆聽。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翁佳音專欄】前天老番電腦跳出一則影音,是通常被歸類為反美、反日、抗臺保中,雙重身份的「中原(安徽+泰雅)」原住民委員,在立法院主張應以6月26日及10月31日為「原住民族抵抗日」與「轉型正義紀念日」。兩日分別為紀念1914年日本佐久間總督在立霧溪山間被太魯閣族人伏擊重傷落馬而亡(?),以及1895年日本殖民政府發布「日令第26號」強行沒收原住民土地之事。此類主張符合他一貫表演反日的行徑,無關真理事實,不理會沒關係。 但令老番感動與理會的是,影音中該立委批評台灣原住民歷史通常被偏見弄成只在「反日抗日的情節中出現」,進而指出「反抗清朝跟國民黨政府的歷史則被省略掉」,哇!難得吐露另一面事實。真的,原住民若一直只停留在抗日(1895~1945),才五十年,忘記在大清中國(1684~1895)與大中華民國(1945~)三百年以上的長期反抗,豈不是目光短淺? 老番難得附議該委員主張,認為應該把省略掉的「反抗清朝跟國民黨政府的歷史」(反中國殖民)再次提出來。為了響應,老番跟著炒冷飯,提出鄭成功侵略台灣時,哇,全島原住民何其英勇: 大甲塘,塘在大甲溪之北相傳鄭氏先鋒楊祖以一鎮之兵為「諸番」阻截於此,無一生還者。 不只中文記載,當時歐文也有紀錄。「一鎮之兵」大約兩、三千人,場面壯大吧。該役時間大概是1662年8月15日前後,要不要當成原住民紀念日?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新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春夏交替之際,夜空中閃爍著點點螢光,新北市農業局精選50處賞螢秘境,推出最新「賞螢全攻略」提供最詳盡的賞螢資訊,邀請民眾共探螢光秘境。今年賞螢季從4月持續至6月,新北市共有50處賞螢秘境,涵蓋山林步道、農場園區及社區綠地,民眾可近距離欣賞螢火蟲的夢幻舞姿。 新北市農業局表示,除了自然步道與山林賞螢秘境,新北市內多處農場與生態園區也特別規劃了夜間生態導覽活動。例如雙溪平林休閒農場,以「自然、健康、知性」為宗旨,堅持不過度開發、不使用農藥、除草劑及化學肥料,採用自然工法於園區內設置水生植物區、種植原生種的水生植物,使各種水生螢火蟲能夠在此生存繁衍,每年4、5月晚間有為數可觀的黃緣螢、黑翅螢、紅胸黑翅螢等營火蟲出現翩翩飛舞,今年4月7日至5月10日更推出套裝行程,包含DIY、風味餐、導覽等,每人只要550元,讓遊客親身感受生態農業與螢火蟲復育的成果。 新北市農業局提醒,螢火蟲喜歡溫暖乾淨無光害的環境,因此螢火蟲季期間,賞螢遊客應留意環境衛生,並配合夜間燈火管制,謹記不喧嘩、不捕捉、不以燈光直射螢火蟲,以及沒有光害的「三不一沒有」原則,除此之外,也須避免踩踏草地、泥地,盡量走在步道上,選定地點即可關閉照明,定點觀賞夜間精靈飛舞。此外,部分賞螢地點為免費自由參觀,如汐止的新山夢湖步道、坪林的九芎根親水公園等,也有許多位於校園內,夜間前往賞螢的民眾請務必留意自身安全,並遵守相關規定。參加導覽行程的民眾也務必聽從導覽人員指示。
照片取自臺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臺北市圓山自然景觀公園內的舊摩天輪,曾是無數臺北人兒時的回憶。2014年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結束營運後,臺北市政府重新規劃為圓山自然景觀公園,保留部分原有設施,如摩天輪及旋轉木馬,作為裝置藝術供民眾觀賞。經歷多年風雨,摩天輪外觀已顯陳舊,因此市府於今年年初展開油漆整修工程,讓這座承載歷史記憶的地標重新煥發光彩。 公園處表示,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成立於1934年,原為日治時期的「兒童遊園地」,戰後由臺北市政府接手,並於1958年正式更名為「臺北市立兒童樂園」,成為臺灣第一座專為兒童設計的大型遊樂場。園內擁有摩天輪、旋轉木馬、海盜船等經典遊樂設施,默默陪伴大家渡過60餘年的漫長歲月。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園區的遊樂設備因長期使用已顯老舊,若欲更新該空間則面對諸多法令限制,加上遊客縮減等因素,樂園最終於2014年結束營運,並將園區遊樂功能設備移至士林區的新兒童新樂園。 臺北市政府後將兒童樂園重新規劃為圓山自然景觀公園,於2019年正式對外開放,整體規劃融合自然景觀與歷史人文特色,保留了部分舊有建築與設施,包括摩天輪、旋轉木馬等。因摩天輪外觀已陳舊,今年初,公園處特別為摩天輪重新粉刷彩繪,恢復昔日亮麗色彩,讓市民與遊客能夠再次感受這座城市地標的獨特魅力。
照片取自臺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每到花季西港區金砂花旗木步道就搖身一變為浪漫粉色大道。30日臺南市西港區公所舉辦「2025 西港區花旗木活動-蛇燦生花‧旗遊金砂」開幕典禮,臺南市長黃偉哲特別出席與民眾熱情互動,並邀市民朋友趁即將到來的連假來金砂欣賞這片絢爛的花海。 黃偉哲市長表示,西港金砂的花旗木花季現在正要開始,今年不只有花旗木,旁邊還有整片的波斯菊花海。最近臺南從白河、將軍的木棉花開始,到學甲的蜀葵花、西港的花旗木,各色花卉逐一盛開,也宣告臺南的花季正式開始,歡迎大家趁連假來臺南賞花,順便品嘗臺南的風味小吃。 西港區長李鴻裕表示,西港不僅有美麗的自然景觀,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一個值得大家探訪的好地方。期待今年的花季能吸引更多的遊客,進一步提升西港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這片土地的美景和文化能夠被更多人所認識和珍惜。
照片取自新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新北捷運六線齊發積極推動中,雙北合作的環狀線南北環段已於去年全數決標,其中南環段CF670標(新店政大段)於30日舉辦開工動土典禮,由新北市長侯友宜與臺北市長蔣萬安連袂率領施工團隊,祈求工程開工順利,南環段CF670標是串接南北環雙北最重要的一塊拼圖,開工後南北環在新北境內「全面啟動」。 新北市長侯友宜說明,捷運南北環完工後,將串聯已通車的新北環狀線及文湖線,形成三環六線中的第一環,開工代表雙北合作的環狀線南北環段在新北境內全數動工,路線從新北環狀線大坪林站延伸於本市境內設置1座車站,穿越景美溪,沿木柵路二段銜接秀明路一段,至臺北市文山區文山公園旁設Y2A站止,全長約3.53公里,共4座地下車站、四段全長3,114公尺的潛盾隧道,南環段2031年完工後可轉乘營運中的文湖線動物園站,完成本市推動三環六線中的第一環,未來還能串聯東環,市民能從新店「一車到底」直達內湖,不必再繞一大圈。 侯友宜市長表示,南環段CF670標中,於新北境內設有1座車站,因潛盾隧道行經路線需穿越民宅下方,已請施工團隊於施工前務必審慎規劃施工步驟及做好相關鄰房保護,避免施工過程中造成損鄰事件發生;雙北合作新北市境內工程,由台北捷運局統籌施工推動,但是為了讓工程如期如質完工,新北市政府仍肩負起都市計畫變更、用地取得及交通維持計畫,減少交通衝擊。 新北捷運工程局李政安說明,南北環段在新北境內共有4個區段標,除了今日開工的南環段CF670標(新店政大段)外,北環段還有CF680A(五股蘆洲段)、CF680B(蘆洲三重段)及CF680C(北機廠),全力邁向2031年完工目標努力。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蔡詩萍專欄】氣象預報說,氣溫驟降,的確,比起前幾天,高達35的高溫,週六明顯降溫了。時而彷彿夏天,時而回到秋冬,這是時序要迎向夏季的宣言。 對一位後段班馬拉松跑者來說,這兩天天氣狀態是好消息,在南台灣要舉行的大亞旺萊馬拉松,我不必頂著烈陽跑了(雖然較諸北部可能還是挺熱的)。 睽違了七年,我再度報名了大亞旺萊馬拉松。第一屆大亞旺萊馬,在2019年。當時,長跑好手中華民國馬拉松協會理事長盧瑞山老師邀約一些朋友為大亞旺萊馬助陣,我去了。 我記得烈日當頭下,我彷彿跑進一個奇幻的國度裡,南台灣鄉野風景迷人,但日頭赤炎炎讓人不免時生幻覺,總之,那是一場難忘的馬拉松,補給豐沛,人情豪爽,關門前我撐完了! 那是我的第三場完賽馬拉松,前兩場分別是2018的金門馬、田中馬。而2019年一整年,包括這場大亞旺萊馬,我也僅完成了五場。而接下來疫情爆發,大亞旺萊馬連續停辦兩年,直到2022才恢復,所以,從第一屆至今雖然是七個年頭了,但事實上只能算第五屆,而我,則從2019之後,直到今年才重回大亞旺萊馬。 七年過去了,我當然又老了七歲,可是以馬拉松累積的成績來看,我則是進化了七年,當年第一屆大亞旺萊馬完賽我才三馬,扣掉疫情嚴重的2020、2021,如今我已經累積了八十三馬,眼看年底大有機會把自己列入「百馬哥」的行列裡!重溫第一屆大亞旺萊馬的記憶,怎麼不令自己在清晨微寒的氛圍裡,心中浮起一股淡淡的溫熱呢! 人生有沒有奇遇,有沒有奇蹟,其實多半很難像電影電視劇那樣戲劇化,但,有些「人生成績單」,卻是靠你某一天下了決心,做了決定,同時又起身去行動,而後,再接再厲的,持續下去,於是也就有那麼一天,你回首,你細數,竟然啊,你累積了一些些成績,你累積了一些些「謂之幸福的小日子」! 我想,愛情婚姻於我,如是;與女兒的互動於我,如是;寫作閱讀於我,如是;就連跑得並不快的馬拉松於我,亦如是啊! 我也就,一天過一天,一年過一年的,一場馬一場馬的,一本書一本書的,走到了「現在的我」。 如果我什麼都沒做,如果我什麼都沿著以前的老路子走,也許也不差,但一定不是「現在的我」吧! 清晨,我將在台南關廟,穿上跑鞋,套上大亞旺萊馬拉松的戰袍,戴上大亞旺萊馬拉松的專場帽子,當然帽頂必定掛著好看時髦的運動太陽眼鏡(那是用來耍帥拍照的),然後,擠在跑者群裡,伸腰,壓腿,連續跳躍暖身,然後深呼吸,深深呼幾口睽違七年的,南台灣暖暖氣息裡很鄉土的味道。 然後,等待槍響,在蜂湧而出的跑者群裡,跨步出去,我依舊不可能很快,但我會認認真真的,踩下每一步,我會細細回味著七年前,我跑過這些賽道時的記憶,我也會牢牢再記住今年我跑過賽道上沿途風光的每一刻感受,留待他日來細嚼。 我們留不住歲月的,我們也留不住人生所有美好與不美好的一切,但我們是跑者,我們以自己的肉身,向世界宣告,我們會很堅毅的向前,每一步都是我,都是「現在的我」向時間祭出的戰歌:我還在,我還在跑,沒時間變老! 作者為知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