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

張若彤》潘木枝醫師次子潘英哲的真正死因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張若彤專欄】一說,是在父親行刑時,衝上去欲搭救,而被國軍射擊頭部中彈而死。又一說(潘木枝七子潘信行所稱),是父親死前二十多天就頭部中彈而死,而對外謊稱自殺。 二二八的嘉義是有留下詳細的傷亡調查記錄的,其中並沒有潘英哲(二二八當時被槍殺、頭部中彈者皆有紀錄)。如此,則因為被認作是自殺而沒有列入二二八傷亡的可能性,恐怕更大一些。 而,「行刑時衝上去搭救而頭部中彈」,應該是潘木枝醫師的三子潘英三在父親槍決後,衝上前和中彈的父親說「二哥已經死了,家裡情形如何如何⋯⋯你安心去吧」這件事在多手傳播後失真的結果。 此外,1952年時年23歲的潘英雪並不是「無故」被羈押,而是捲入了黃嘉烈叛亂案(黃處死刑),也是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讀書會」模式,她和哥哥被控在1949年參與黃的讀書會。保安司令部裁定罪嫌不足,不付軍法審判:「原送案機關對其集會內容又無具體事實之記載,自不能僅以同學好友藉暑假期間偶以學術座談或音樂欣賞有聚談之形式,即認有叛亂罪行。」 保安司令部可沒有因為潘氏兄妹的父親在二二八遭槍決,就隨便栽贓他們叛亂罪。轉型正義搞了幾百億,直到現在還是很多人分不清楚二二八和白恐。 二二八是有一群人跑去打殺外省人、打了政府、打了軍隊、等政府援軍來了就跑掉,結果政府殺掉的卻不見得是鬧事的那些。白恐一開始針對的是那些要接應共產黨攻台的那些人,之後又加上了台獨份子。 二二八的台北,有許多被密裁或冤死的受難者;但二二八的嘉義,完全是另一個狀況,因為這邊的國軍一開始被殺得很厲害,反攻時自然也不會對人客氣。 你要只關心台灣人、不是台灣人的死了活該,那我沒意見;但如果你自詡為了正義,那也請關心一下另一邊的死難者。 國軍在嘉義有紀錄的死者約四十個,詳情可在檔案管理局的資料庫中,搜尋「軍民傷亡」,第二筆資料就是。其中還有若干士兵被俘後,被懸吊虐殺致死者,詳見嘉義市長孫志俊的二二八事件報告,或google搜尋「嘉義中學 椰子樹 二二八」。 每一個被殺、被虐殺的軍人或外省人,也是有爹有娘、有妻有兒的,你可曾,哪怕是一秒鐘,想過他們的親人可能的處境?塗黑的臉令人鼻酸,但有一群人,他們的親人連臉都沒有。 那些把人殺了就跑掉的俗辣,你可曾,哪怕是一秒鐘,思考過他們的罪行? 作者為《如是二二八》、《究竟二二八》作者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北市體育局:世壯運棒球參賽均符合總會規範

照片取自臺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有關媒體報導部分選手表示參加世界壯年運動會棒球項目休閒組,有選手表示比賽前一天才通知打過甲一甲二的選手不能參加,以及頭盔褲子款式服裝規定一事。 臺北市政府體育局強調,已於113年8月27日公告,競賽組為具有成人國際或國家等級賽事經驗或職業聯盟經驗的球員。以我國為例:全國社會甲組比賽、全國運動會、全國大專棒球聯賽公開組及其相同等級之賽事。另服裝規定亦明訂上場同隊選手須穿著相同顏色及設計之球衣,需顯示球員號碼。 臺北市政府體育局說明,棒球技術手冊於113年4月即有公告,113年8月27日修正版本針對參賽資格規定增加舉例說明,其餘規定均無更動,賽前一天技術會議,亦再次提醒各球隊,參賽資格以現行技術手冊規範為準,大會基於信任原則,不主動審核選手及限制出賽。另於會議上說明,帽子、頭盔、球衣露出在外之內衣均須統一款式及顏色。 體育局再次重申,本次棒球技術規定均經IMGA審核通過於今年3月業已對外公告,絕無賽前一天始通知選手之情事。

臺南市獲贈搜救犬專車

照片取自臺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有感於搜救犬執勤艱辛及培訓不易,台南市民吳松棋、蘇秀梅及吳玉珍共同捐贈台南市政府消防局1輛搜救犬運輸車,於21日舉辦捐贈儀式,由台南市長黃偉哲親自出席受贈並回贈感謝狀,感謝民間在市府財政面臨壓力時伸出援手,協助強化救災應變能量。 黃偉哲市長表示,搜救犬在重大災難與緊急救援任務中具關鍵角色,具備早期發現生命跡象的能力,能有效提升搶救效率。此次捐贈的不僅是一部車輛,更是對搜救犬舒適、安全出勤環境的實質支持,意義深遠。他也感謝消防與搜救團隊的專業投入,持續守護市民生命財產安全。 消防局說明,搜救犬是各類災難現場不可或缺的戰力,而搜救犬運輸車正是維持其體能與表現的重要支援設備。政府經費有限,民間資源投入就極為重要,此次捐贈展現社會各界對救災工作的關懷與支持,將進一步強化台南市救災能力。 消防局指出,這次捐贈的搜救犬運輸車價值近新台幣150萬元,車上配備由靖燁有限公司捐贈、價值5萬元的歐規警示燈;另由台南市消防之友會特搜辦事處捐贈價值3萬7,000元的運輸籠置放架及行動儲能設備,完善整體使用機能。此外,該車具備主動與被動安全防護系統、輔助煞車功能,車內空間專為搜救犬需求設計,設有可容納4隻搜救犬的休憩區,全車內裝包覆隔熱材料,並搭載駐車冷氣,可提供8小時不需發動引擎的冷房環境,確保搜救犬於移動與休息期間擁有穩定、舒適的五星級車宿品質。

新莊大拜拜即將登場 官將首竟被福建申遺?

照片為影片截圖及記者查詢百度結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每年農曆5月1日是新莊大拜拜,發源於新莊地藏庵、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陣頭官將首還會出巡,是傳統文化的一大盛事。不過有網路影片提到福建向聯合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影片裡面居然出現官將首?這是怎麼一回事?是福建想搶當官將首的發源地嗎?還是官將首果真源自福建? 官將首是源自於新莊的地藏庵,這個客觀事實沒有爭議。出版多本台灣歷史書籍的台藝大教授賴祥蔚表示,廟會常見的陣頭是八家將,淵源可以追溯到福建;但是官將首則是新莊地藏庵的藝師所創,對此已經有許多研究了。記者使用百度AI詢問官將首源自福建嗎?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百度AI的答案如下: 「根據搜索結果,‌官將首並非起源於福州‌,其發源地明確指向新莊地藏庵(位於台灣),且與福建的關聯主要是後期由台商引入閩南地區的文化傳播。以下是具體分析:‌發源地與歷史淵源‌:官將首最初由台灣新莊地藏庵(大眾廟)發展而來,後經改良成為廟會陣頭,流行於全台。其核心角色“增損二將”(青面損將軍與紅面增將軍)為地藏王菩薩的護法,傳說源於湖南籍軍官周漢儀的家鄉故事,後由台灣民樂團負責人黃秋水及其子首次以陣頭形式表演。 與福建的關係‌:福建的官將首團最早成立於2013年,由台商投資引入,全省僅少數團體存在,且表演機會極少。福建本地傳統陣頭以八家將、十惡等為主,多分布於閩東、閩中,而非閩南或福州。雖有觀點稱官將首“源於閩南”,但實際指其文化元素可能受閩南影響,而非起源;陣頭形式的系統化發展仍歸功於台灣。 文化傳播與爭議‌:台灣的官將首團體數量遠超福建(約4、500團 vs. 4、5團),且網絡影像資料多來自台灣。2020年漳州非遺活動中的官將首表演,屬於兩岸文化交流的案例,非本土起源證據。 ‌結論‌:官將首的起源與福州無關,其核心發展脈絡在台灣,福建的官將首為後期引入的衍生文化現象。」 由此可知,應該是福建在舉辦申遺的遊行活動時,當天的表演活動包括了官將首,影片說明不夠清楚,因此讓人誤會福建要把官將首列入其文化遺產。目前還沒有發現有任何文件顯示福建有申請把官將首列為其文化遺產。

「新北祈福列車」隱藏版新莊廟街驚喜亮相

照片取自新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新北祈福列車最終回隱藏版第11條路線「新庄眾神線」將在5月23日驚喜登場,涵蓋在新莊廟街中,廟街平均每50公尺就有一座廟宇,是眾神匯聚之地。隨著隱藏版路線公開,終極文創商品「虎頭列車」也同步亮相,完成所有路線挑戰,便能將虎頭與祈福列車串接成完整列車,充滿祝福與平安的象徵。 民政局表示,「新庄眾神線」帶領民眾探索新莊街上9間百年信仰脈絡,「新莊慈惠堂」主要供奉無極瑤池金母娘娘,「新莊福德祠」是當地歷史最悠久的土地公廟,而「新莊潮江寺」獨特坐南朝北,樓上奉祀觀世音菩薩,樓下是福德正神,頗具特色。擁有超過260年歷史的「新莊武聖廟」,是台灣北部最早的關帝廟,也是市定古蹟。 民政局指出,想求取功名的信眾可前往「文昌祠」參拜文昌帝君,求取行車安全者則可到奉祀池府王爺與哪吒太子的「保元宮」,寺廟每年「弄過火」儀式也熱鬧非凡。「新莊地藏庵」是當地第二古老廟宇,主奉地藏王菩薩。「慈祐宮」擁有近300年歷史,見證新莊發展,規模宏大。「三山國王廟」則是國定古蹟,素有「宏壯美觀全臺第一」之稱,是新莊客家聚落的重要信仰中心。 「新庄眾神線」特別選用民政局吉象物「平安虎」作為造型,化身為充滿祝福的「虎頭列車」。平安虎象徵平安與財運,結合虎爺的守護力量,具備驅邪避煞、守護家園的意涵,同時代表財富與福氣。走訪這條祈福路線並完成集章任務,就有機會將這台代表「平安符」諧音的虎頭列車帶回家,讓新北市民平安賺錢、兩豐收。

「臺北民歌新浪潮」即日起至6/8全城開唱

照片取自臺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適逢民歌誕生五十周年,臺北市政府攜手17家音樂展演空間,即日起至6月8日邀請市民一同感受民歌新生命。 文化局表示,「臺北民歌新浪潮」集結Live House、音樂餐廳到小型音樂空間,舉辦超過40場的現場音樂表演、60組跨時代的藝人卡司,讓民歌在城市各角落發聲,從不插電木吉他、爵士改編到民歌DJ派對,一同打造屬於這個世代的民歌。 文化局指出,本活動推出一系列民歌新創主題演出,呈現跨世代的音樂交織。5月24日(六)於「河岸留言西門紅樓展演館」,由JEG「這個」爵士樂團打造《爵士民歌流行夜》,以創意爵士語彙重新詮釋民歌旋律;5月31日(週日)由TVB 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臺北城市科大流行音樂系、台大詞曲創作社等新生代音樂人搖籃培育的大學熱血社團與流行音樂系青年學子接棒「民歌--大歌是對的 Vol.2」專場演出,於「延聲音樂」帶來現場演出,展現民歌與獨立搖滾的可能性。 為紀念50年前臺灣民歌運動於6月6日正式啟動,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規劃三場音樂演出:首先,邀請民歌吉他大師董運昌與重量級貴賓蘇來於「河岸留言西門紅樓展演館」參與《董運昌民歌演奏演唱會》演出,邀請民眾聆賞民歌核心人物的表演與心情故事;其次,於「樂悠悠之口光復南」由林哲安、謝博安from鹿衍人等新世代歌手及剛入圍第36屆金曲獎的八十八顆芭樂籽樂團,以團隊演出及吉他彈唱等方式重新詮釋《那些年我們一起聽的歌》專場演出;當晚則由「PIPE Live Music 水管音樂」規劃的《台北民歌新浪潮 - 華語金曲之夜》,由DJ陳涵、安豬、DJ YU、羅曼迪克攜手演出刷碟串起民歌新回憶。

蔡詩萍》父親啊,我讀的書,我寫的文字,也是可以讓您感覺榮耀吧!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蔡詩萍專欄】人生的事,總是憂喜互參,其來有自的。父親病危最後幾日,居家安寧。我往來老家與台北之間,一邊與同仁忙著世壯運開幕式,一邊抽空想多看看老爸,累的不是身體透支,累的是心中不免遺憾。 父親臨去的前一晚,好幾個家有孩子考國中會考的朋友,傳line給我:你的書被國中會考國文科出題吔! 我一時搞不清狀況。其中一位最直接:你是不是出了講李後主的書?啊,原來是《李後主事件簿》。原來考題的後面會註明,題目出自哪裡。 我跟老爸說:嘿,您兒子的書被國家考試出題呢!老爸您聽到沒?父親依舊昏沉沉的躺著。無法知道他聽得到聽不到,但醫生多半建議我們,親人多跟他講話,可讓他安心平靜。 父親晚年的健康不佳,但不致於到臥床的程度,拄著拐杖,慢慢走,他的意志力、行動力,還是滿驚人的。我決心以平凡的他,以他們那一輩大兵來台灣,落腳生根的大時代小人物題材寫書,對我父親與他的同袍,父親與母親的邂逅,才有了更多的理解。 但我實在沒把握,精神狀態並不穩定,思緒時而看似清醒,時而又彷彿周遊宇宙的他,到底對我這大兒子做的事,了解多少? 可是,在故鄉桃園市出席《我父親--那麼老派這麼多愛》新書發表會時,他卻展現驚人的體能,足足在會場坐了兩個多小時! 視力不好,聽力衰退的他,到底能看到,能聽到,多少現場的狀況,我們真的不清楚,他也不能清楚的表達他的感受。但後來我從照片裡,從我家人的描述裡,知道了:他進場時,有向滿場的掌聲緩緩揮手。平時在一個空間裡坐不到大半小時便顯焦躁不安的他,那天竟然安安靜靜坐到活動結束! 難道,晚年健康如此差勁的他,依舊以他一貫的溫柔,一貫的默默,一貫的含蓄,來支持他的大兒子嗎?我望著床上,不言不語的父親,重新再回憶並組合著陸續得到的,關於「我父親可能的愛我的方式」。 一個寡言,沉默的老兵父親,我至今不能說我完全了解的父親,但我知道:他肯定是愛我的,我是他的大兒子,我是他孤獨來到台灣,邂逅我母親,而後落腳亞熱帶島嶼,成為父親,成為一家之主的一粒麥子。如果麥子落地不死,那它必然就此繁衍! 我父親只是一個大兵,沒什麼學歷,他也不太懂要怎麼調教自己的兒子。不要變壞,要受教育,大概就是他跟母親唯一的共識。我的讀書嗜好,某種程度上,他有潛移默化我。 他常從辦公處的圖書室帶會一些過期雜誌,自己讀,也讓我讀。我讀出興趣,他的同袍便幫忙在台北幫我找書買書。我投稿到一些少年刊物的作品,剪貼在本子裡,他也會拿出來給同袍們炫耀。 他從來不管我在看什麼書,只要我在看書,他就默默的,在稍遠處默坐,抽菸,偶爾過來問我:餓不餓? 他始終是含蓄,保守,沉默的父親。他對我的示愛、感覺得意,大概就是把我拿到的獎狀,錦旗,一面面的掛在牆上。 考上竹中,考上台大,他都會焚香祭祖。他說的很少,但他愛的很多。 我以前不免感覺遺憾,要是他多懂怎麼指導我,或許我會更好;但我年歲越長,越珍惜自己性格裡某種自在與隨興後,我便越感謝他,只是遠遠帶著我往閱讀的花園裡走,卻從不干涉我喜歡在哪一叢,哪一片花簇前佇足! 他在我的新書發表會裡,那麼堅毅的坐了兩個多小時,不焦不躁;他還向掌聲來處,舉手揮舞致謝。他必然是知道,這跟他大兒子有關,這跟他也有關吧! 但我要感謝的是,這一切,又都跟他對我小時候起默默培養的習慣有關啊!我父親走了!一個朋友安慰我:您父親走了,但他活在你的書裡! 是啊,父親,我會永遠記得的,您在我書桌前走來走去,總想跟我說些什麼但又默默退出去的背影;我會永遠記得,您叫我在祖先牌位前拈香,那年我考上竹中,那年我考上台大;我會永遠記得,您跟母親扛著大棉被,轉了幾趟車跑來宿舍,嘴裡說怕我冷,眼睛卻流露出淡淡的驕傲「來看我大學生的兒子了」! 我都會記得的。我都會記得的。 作者為知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臺南市永康區全民運動館開工 打造全齡運動新地標

照片取自臺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為實踐「運動城市、幸福臺南」的願景,提供民眾優質、舒適、安全的運動環境,於5月12日正式開工,工程預計於115年中旬完工,以提供永康區居民嶄新運動休憩空間,讓市民享有高品質的運動服務。 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永康區為臺南市人口眾多的行政區之一,長期以來對運動設施的需求殷切,市府自籌2億元,在忠孝路上「忠孝運動公園」內興建全民運動館,周遭也是二王重劃區,作為整個區域的核心設施,整合既有棒壘球場,同時與戶外景觀結合規劃共融遊戲場,達到全齡運動目標,未來整體生活環境將大大提升。 體育局長陳良乾指出,永康區全民運動館規劃地上2層空間,設置多功能教室、體適能中心、可作為羽球、籃球使用的綜合球場等多項運動空間,並規劃共融遊戲場,建立一個全面且多功能的運動園區,未來將由專業團隊進行營運管理,打造地區運動、休閒、社交的新據點。 體育局表示,目前臺南市全民運動館已陸續推動施工,安南區及新營區持續施工中,仁德區及南科也預計114年動工,5座全民運動館打造優量運動環境、提升市民運動風氣,將成為社區活動、比賽與文化交流的重心,象徵邁向健康城市的重要里程碑。

2025南投巧克力咖啡節5/30開跑

照片取自南投縣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備受矚目與期待的2025南投巧克力咖啡節,5月30日到6月8日將在南投埔里福興溫泉園區盛大登場,南投縣副縣長王瑞德熱情邀請大家,從端午連假開始,踴躍來南投,吃巧克力、喝咖啡、看星星、騎腳踏車,品味最美好的夏日風情。 觀光處表示,邁入第五屆的南投巧克力咖啡節今年以「啡來不可 SO 觸」為主題,打造6公頃展區、共計15大主題特區,集結南投在地精品級與獲獎咖啡、榮獲國際殊榮的巧克力品牌、伴手禮品牌以及在地美食攤商等,邀集超過百家業者共襄盛舉。展區並以「學園」風格打造,設置有玻璃屋品牌街區、南投咖啡館、國際咖啡館、在地特產館、戶外風格區等展售區,並同步展出占地1.7公頃的繽紛彩色花海與貓貓蟲咖波主題燈組,周邊還有家政體驗教室、味蕾實驗展覽室、互動體驗裝置區、狗狗咖心奔跑區等,融合品味、拍照打卡、知識性互動與親子體驗,讓大人小孩都能在逛展過程中學習咖啡與巧克力文化,打造寓教於樂的展覽風貌。

柳金財》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承認漢族或中華民族有何不妥呢?(奔騰思潮)

照片為總統府官方網站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賴清德總統主政後,臺灣社會國族認同衝突日益顯化及分殊化,這樣衝突不利於臺灣命運共同體建構,無論是政黨對立、族群衝突及認同分歧加劇。原本臺灣社會對中華民國國家認同是共同資產及臺灣共識,現在卻造成認同危機。日前行政院官網國情介紹,將「漢人」表述改為「其餘人口」,藍營抨擊是認知作戰,行政院則解釋為族群平權。雙方立論南轅北轍、涇渭分明。 行政院官網將臺灣社會人口結構,區分為2.6%原住民族群、1.2%外來人口、及96.2%其餘人口,這項「其餘人口」既往是漢人為臺灣社會主體結構;少數種族、族群,包括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計十六族與蒙藏族,在語言上的少數種族、族群,則包括原住民族、客家族群、蒙藏族、新住民、移工等。行政院將人口中主體漢族列為其餘人口,實不符合一般國家在介紹內部族群人口結構通行寫法由多到寡,人數比例較少的剩餘者,方通稱「其他」。這種寫法無怪乎會引發議論紛紛、爭執不斷,質疑執政的民進黨這是意圖採取去漢化、去中華民族化措施徵兆。 例如美國的族群人口結構中,據2015年人口普查:白人:53%、拉丁裔:18%、非裔:13%、美國印第安人:1%、亞洲人:5%、混血及其他人種:10%。2009年新加坡公民人口結構中,華裔占75.6%,馬來裔占15.1%,印度裔占7.6%,歐亞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則占1.7%。紐西蘭約有67.6%人口屬於歐洲裔,約14.6%屬於毛利族。其他主要族群包括亞裔(9.2%)和其他太平洋人民(6.9%)。可見各國皆將少數族群列為其他人口,這才是比較普遍性寫法;然而民進黨政府卻將主體漢族人口列為其餘人口,認定主體人口族群列入其餘人口始符合族群平等說法,並不受認可。若此種說法成立,上述美國、新加坡及紐西蘭人口結構表述方式,豈非皆是非族群平等國家呢? 臺灣的漢族占總人口的97%,其中主要又分為閩南人(約73%)、客家人(約12%)、外省人(約13%)。漢族為臺灣閩南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府、漳州府等,有時被稱為福佬人)、臺灣客家人(祖籍廣東省嘉應州、惠州府;福建省汀州府等)、臺灣外省人三類的漢族民系。這樣劃分頗為清晰,而非是用其餘人口模糊帶過,隱藏上述民族是漢族事實。 誠如民進黨籍陸委會主委邱垂正曾宣稱,尊重每個人的認同選擇,「從血統、地理、文化而言,我們祖先來自於對岸,我們是華人、漢人沒有問題」。也宣稱:「我在這塊土地土生土長,當然會優先認同臺灣,若把民族框成一種政治認同,這就太沉重了」。這樣表述臺灣社會民眾的祖先是華人、漢人,其實是相當符合歷史及現實的表述,也澄清民族認同並不等於國家認同。 臺灣社會民眾普遍具有臺灣人認同,越年輕者越認同自己是臺灣人比例越高;但也普遍認同中華民國而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弔詭的是,既然宣稱中華民國是國家名稱,且其中國名有中華二字,對岸國家名稱也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具有中華二字,循此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又有何爭論呢?為何執政者卻又不願意承認呢?實令人匪夷所思。 另一弔詭是,大陸對臺政策強化兩岸融合途徑,透過兩岸交流及合作營造兩岸一家親,從經濟利益紐帶、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形塑,但並未改變臺灣人認同穩定性。對照賴總統所言及賴十七條宣稱大陸對臺不斷強化統戰力度,所以不得已及不得不界定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然而臺灣人認同仍持六成以上,雙重認同及中國人認同約在35%-37%,約四成左右。臺灣人認同並未如執政黨所言大陸統戰或兩岸交流而受到侵蝕。 儘管兩岸交流過程是臺灣社會再中國化歷程,有助於建立兩岸人民親善關係及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架構。在臺灣社會,承認自己具有「中國認同或中國人認同」與承認具有「中華民族認同」,已經變成不是太一樣概念內涵。民眾傾向自己屬於中華民族認同,遠高於中國人認同。換言之,承認自己是漢族或華人並無理論與實務窒礙難行之處。 民進黨主政下兩岸交流政策呈現大倒退現象,不僅是兩岸經貿要脫鉤斷鏈、對外投資要脫中入北,即使兩岸社會教育文化也要限縮、能避免盡量避免,甚至是限制之。這符合獨派傳統的兩岸交流主張,避免臺灣新國家意識尚未形成之前,即被兩岸交流所產生的再中國化的拉力所擊垮。因此,即使是學生境外交流政策,逐漸彰顯其政治正確,限制盡量不要到大陸進行交流及合作。 誠然兩岸交流無論是經濟要分散投資風險,或教育交流要朝向更多元化及國際化發展,但不應因反中的意識型態從而阻礙之,這反而讓兩岸和平緩衝地帶消失。事實上,透過兩岸多元化交流尤其是青年學子交流,就大陸而言營造兩岸一家親政策效應;就臺灣而言則是建構兩岸和平緩衝區,以交流對話代替壓制對抗。 毋庸置疑,中國化不等於國際化、全球化,臺灣教育國際化不應是將兩岸交流視為國際化,應更自由化、多元化及全球化。然而,執政黨也不應人為及違反市場規則限制兩岸交流。兩岸交流可謂是臺灣綜合性安全一環,透過兩岸交流拉近兩岸人民親近關係,避免誤解及敵意持續擴大化,加劇兩岸社會衝突。因此,無論是認同自己是漢人、同屬中華民族、臺灣客家人或閩南人、外省人或中國人,皆無不可。誠如蔡英文總統曾言:只要當總統的一天,會努力讓國民沒有一個人必須為他們的認同道歉。 民進黨主政後,採取一系列去中國化措施,無論是柔性臺獨、文化臺獨、歷史臺獨及教育臺獨,或是稱漸進式臺獨,這刺激大陸激進民族主義及封閉式愛國主義飆漲,激化大陸社會主張武統聲量,若再進行一系列去漢化及去中華民族化措施,恐再激化兩岸社會的互不信任、矛盾及對立、衝突。民進黨政府把臺灣社會廣大漢族比例模糊化為其餘人口,既不符合通行國家對人口結構描述方式;且這種去漢化、去中華民族化做法,無疑是為已非常敵對兩岸關係火上焦油、添柴加火嗎? 從民族與國家關係檢視,日耳曼民族分布於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比利時、盧森堡,各國尚不致於否認自己民族屬性;以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組成國家則有英美澳紐加,關係密切。這顯示即使為建立主權獨立國家,並不需要否認自己民族屬性及類別。就此而論,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無論是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或臺灣人,或是漢族及同屬中華民族,又有何問題或爭論呢? 作者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