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直播畫面截圖 【聚傳媒上官亂文章】在台灣,大陸籍配偶的命運和處境不是這兩年進入公共視野的新議題,而是一個夾在兩岸政治中的特殊族群問題,也是台灣社會的真實鏡像。陸配這個詞,在台灣社會的不同階段,有著完全不同的意味:從老兵的少妻,到台商的新娘,再到如今被視為風險群體。從冷戰遺緒下的禁忌婚姻,到如今被政治化的身份爭議和權益困境,她們的故事橫跨近40年的歷史,不僅沒有湮沒於歷史的塵埃,反而在今天,愈發顯出困頓無助的底色。 根据2025年9月底移民署公布的數據,從1988年至今,全台灣共有大陸配偶367362人,港澳23428人,其中获得定居身份者146208人。這段歷史,不僅關乎36萬人的命運,既是一部政策演變史,也是一部身份焦慮史。它折射出兩岸關系的起伏,也映照出台灣社會在面對他者時的矛盾心理。 第一階段(19881992):法律真空下的老兵婚姻 1987年,蔣經國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1988年起第一批返鄉探親的老兵重新踏上大陸,可由於蔣政府过去的限婚令,許多人年過半百仍是老光棍,加上年老力衰更需要人照顧,探親也成了成親的契機,於是出現了第一批跨海婚姻。 再後來,隨著1988年7月中國大陸國務院公布了《關於鼓勵台灣同胞投資的規定》,台商開始往來投資大陸,在1989年更是掀起對大陸投資的第一次熱潮,部分台商也开始西進娶陸妻。另外,部分台灣偏鄉、貧困、殘障的弱勢群體,也通過中介娶陸妻。 可那是一個制度缺席的年代。兩岸尚未建立任何正式的行政協作機制,陸配的來台手續由多個部門零碎處理從中國大陸災胞救助總會、蒙藏委員會到香港中華旅行社,甚至警政署都能介入。 陸配的居留、工作與財產權益的保障非常匱乏。 當時規定,陸配必須在台居留8年後方可申請身份證。在此之前,她們既沒有工作權,繼承財產也不得超過200萬新台幣。許多人在婚後被迫依附丈夫而活,喪偶者甚至可能被遣返中國大陸。 在社會輿論中,她們也成為譏諷和污名化的對象。因為老兵婚姻一般都是老夫少妻配,加上多數都是缺乏感情基礎的盲婚啞嫁,於是很多陸配被扣上了粉紅收屍隊的帽子,帶有濃厚的時代歧視色彩。她們的故事,構成了陸配歷史的起點,也埋下了制度性不平等的根源。 第二階段(19922003):兩岸條例與制度化的歧視 1992年《兩岸關系條例》公布,兩岸婚姻首次有了法律依據。1993年起,台灣正式開放大陸配偶赴台定居,但居留過程極為複雜。 陸配需先以探親簽赴台。這個時期是早期陸配最為煎熬的歲月,因為每次只能停留台灣三個月、最長六個月,期滿必須離境,否則是非法滯留。那時兩岸沒有直航,多數在香港中轉,動輒舟車勞頓十幾二十小時。曾有陸配已經懷孕六七個月,但因為到期必須離境,本來胎兒就發育不穩,帶著藥在路上車馬輾轉20多小時,最後仍然剛到家就流產。 然後是團聚。探親簽之後,結婚滿2年或已生產子女者,且婚後在台住滿300日,才可申請團聚簽,可停留1-3年,然後才可以申請依親居留。 依親居留期滿4年後,才能申請長期居留。每年各地陸配長期居留數額有控制,自1992年1月3日開始,全年配額為240名,直到1996年,才松綁至全年1,080名。 長期居留滿2年,才可申請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這個時期陸配取得身份的時間是8-10年。 此時的工作權依然嚴重受限,在陸配取得長期居留之前(約前六年)都沒有工作權,僅在丈夫年老、重病或殘障的情況下,陸配才可申請工作許可。 這種制度反映出當時台灣社會對陸配經濟競爭的恐懼,也體現了對女性自主的壓抑。 在2002年,陳水扁政府甚至曾計劃將入籍年限延長至11年。盡管最終未施行,卻象征了兩岸政治緊張如何直接轉化為對陸配的管控。 第三階段(20042008):全面收緊與政治化懷疑 2004年,主政的陳水扁政府修改了《兩岸人民關系條例》,建立了專門針對陸配的面談制度。每一對跨海夫妻都必須接受家訪、電話面談、入境面談等多重審查,任何疑慮都可能導致簽證撤銷或被遣返。這項措施在當時被視為防範假結婚、反滲透的必要手段,但實際上形成了針對特定族群的結構性歧視,外籍配偶(如越南、印尼等)不受同等待遇。 同時,這時也加強了除戶籍規定:陸配在入籍台灣後三個月內必須回到大陸原戶籍地取得公安開具的除籍證明,否則台灣身份將失效,這也為後來台灣內政部門回溯性審查2004年之前的陸配身份埋下伏筆。 在這段時期,陸配須經過八年程序才能取得身份證:探親、團聚、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每一步都伴隨等待與不確定。 她們在取得長期居留許可的前六年仍被禁止工作,連在自家餐館幫忙都被視為非法打工,移民署的突襲檢查電話(隨時到家查訪陸配是否非法工作),更是成為當時大部分陸配生活的陰影。無法經濟獨立的陸配往往陷入家庭暴力與心理壓抑,卻不知如何求助。 2004年的政策收緊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2003年,全台新增陸配數超過3萬,那是陸配人數的歷史巔峰,2004年一下跌到106萬。 第四階段(2009年至今):局部開放與透明的天花板 馬英九上任後,陸配部分政策出現松動。在馬英九政府的推動下,2009年實現八改六將團聚階段調整為過渡階段,只要依親居留四年、長期居留兩年即可申請身份證。同時,在依親居留階段便獲得正式工作權,無需額外簽證即可就業,但是必須入籍十年才能考公職。 2016年,部分開放了之前對陸配考公職的限制。在過去,陸配須入籍十年後,方可報考公職,但是那之後,無須十年即可報考部分基層公職,但不得擔任涉及公權力或研究性質職位。 2013年曾有民間機構做過調查,在法律面,陸籍配偶的工作權雖已逐漸放松,但是仍有許多陸籍配偶超時工作、沒有勞保、薪資低於基本工資,也常面對同工不同酬等就業歧視。原因很多,雇傭雙方不諳台灣法令、以及學歷采認障礙(目前臺灣僅承認部分大陸學校的學歷),以及政治氣氛的變化等。 此時的繼承權有所松動:拿到長期居留的陸配可以繼承200萬以上的遺產,也可繼承不動產,但是如果有台灣繼承者在居住就不可繼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馬英九執政的八年,雖然兩岸交流頻繁,但是陸配數量並未顯著增加,反而持續下跌。在蔡英文時代,隨著兩岸交流暫停,以及兩岸經濟差距縮小,陸配數量下跌更明顯,2017年新增陸配7600多位,首次被東南亞配偶(8500多位)超過,到了疫情三年每年只有2000名左右。 新緊箍咒:抗中替罪羊和身份的不安 時代並非總在進步,隨著兩岸政治氣候變遷和台灣政黨輪替,陸配群體往往還會迎來新的緊箍咒。 首先是創業與財產限制。2020年,台灣頒布《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表面上用於防範陸資滲透,實則波及所有在台陸配。未入籍的陸配若欲開店、設立公司,須經經濟部與內政部許可,審查冗長且通過率極低,地方稅務部門甚至直接勸誡陸配放棄注冊公司或者登記台灣配偶的名字,而其他外籍配偶卻無此限制。在財產權方面亦如此,陸配在入籍台灣之前(只有依親或長期居留),無法以自己名義登記不動產權,不管是通過購買還是獲贈。於是出現了陸配出資和貸款購房時無障礙,但是地政事務所卻不予登記的鬼打墻現象。 再者是參政的隱性障礙。外籍配偶早已有議員、立委代表,而陸配即便入籍,仍屢遭質疑國籍不明或影響國家安全。2023年底,陸配立委徐春鶯事件再度引發社會爭論,顯示身份政治在台灣的深層結構中依舊活躍。甚至就算過去有陸配擔任了議員或者里長,仍然在2025年被以國籍問題為由要求解職。 最不安的當然就是陸配群體身份不確定。今年來最受關注的,是台灣政府以程序瑕疵為由,要求1.2萬名2004年前入籍的陸配重新補件,若無法提供早年大陸戶籍注銷證明,則會被撤銷台灣身份。這批女性在台生活數十年,早已為人妻、為人母,交勞健保、納稅數十年,沒有任何違法行為卻忽然被告知身份不合法。這種追溯性行政解釋,在全球移民相關的法理上都屬罕見,也讓陸配群體再次陷入恐慌。再加上對陸配群體言論的針對性收緊,比如:陸配亞亞因為在大陸的影音平台發表政治立場而被取消居留權然後驅逐,已入台灣籍的陸配錢麗因為政治言論和舉動,更是繞開法律審判,被剝奪台灣公民身分。這都加劇陸配群體的不安。 更令人憂慮的是,陸配的污名化正在政治化、制度化。早年社會的偏見集中在經濟層面「為了錢嫁來台灣」、「教育孩子能力差」。而今日的偏見則直接上升為國家安全話語第五縱隊、潛在間諜,甚至國安危機。 這種從「抗中」轉化為「將陸配視為代理人」的敘事,從太陽花運動開始顯著蔓延。到新冠疫情後劇增,陸配被提名不分區立委事件後規模化、常態化,再到2025年的大罷免政治浪潮後,陸配長期被卷入抗中保台的輿論洪流。社交媒體上充斥著陸配「洗人口、沖擊健保」的陰謀論圖卡,現實生活中出現呼籲抵制陸配商家的紅色店家地圖,每當有公共案件爆發(比如剴剴案),網路上到處流行主嫌是陸配的謠言 而且這種制度化打壓迅速從網絡空間蔓延到現實,又從網民、意見領袖制造輿論審判陸配,演變為行政長官以國家力量出手驅趕陸配。 這種社會氣氛的變化,使許多陸配在求職時遭遇隱形歧視,或者在現實中遇到異樣眼光。HR聽見「陸配」二字便找理由拒絕聘用,她們往往不被明說,卻都心知肚明。陸配見面更是互相告誡,「要小心說話,保護好自己」,這場面發生在民主社會確乎諷刺。 從1988年到2025年,陸配走過了四十年,見證了兩岸關系的冷暖,也承受了社會觀感的起伏。今天的台灣依然有許多溫暖與善意從民間組織到公民團體,許多人為陸配爭取平權。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股「制度化的不安」,讓她們在每一次政治轉折中,都成為最先被犧牲的群體。她們始終是公民權利的邊緣人,卻又一次次被推入台灣政治漩渦中心,承擔大到無邊的「國家安全威脅」之罪責。 作者為作家、媒體人 ●投稿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
即時新聞
照片為慈濟基金會提供 【聚傳媒記者陳冠宇報導】花蓮慈濟醫院啟業40年,院長林欣榮回花蓮也邁入第10年,11月8日在臺北市舉辦《醫療希望在花蓮》新書發表會。全書敘述林院長帶領全院同仁將證嚴法師交付的「品質提升.人才培育」任務,落實在醫院經營;推動精準中草藥、中西醫合療與研究,導人人工智慧,實現「無圍牆醫院」;每年度以6%的預算,獎勵創新研發;與政府政策結合,攜手花東醫療院所,照護偏遠鄉親,提升平均餘命,逐步邁入全人照護。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自2016年7月接任院長之後,面對西部,特別是都會區大型醫學中心快速發展,覺得花蓮慈濟不能偏安花蓮,在證嚴上人、林碧玉副總執行長及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的支持下,與院長室團隊及各科室主管凝聚共識後,積極延攬人才,找尋資源汰舊、添購新設備,為花蓮慈濟第四個十年擘劃發展方向與經營亮點。 近十年來,花蓮慈濟醫院經歷二次醫學中心評鑑,面臨世紀瘟疫「Conid-19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脅,帶領同仁走過最艱鉅的抗疫歲月,更在中草藥研究上,以證嚴上人的開示指引,這些年來已技轉生產淨斯本草系列場品10多種,希望幫助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即可輕鬆養生。 在《醫療希望在花蓮》新書發表會上,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慈濟林碧玉副總,立法院前院長、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董事長王金平,衛生福利部部長石崇良,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涂醒哲,中央研究院院長林昭庚教授,以及考試院前院長黃榮村等人致詞推薦林院長在經營醫院的同時,致力於推動創新研發、中西醫合療的創舉與成果。 證嚴上人也透過影片開示,花蓮是慈濟發祥地,是一個永恆的好地方。他認為,醫療如果設計好、做得好,教育就會更有希望,因為有教育才真有希望。慈濟在申請蓋醫院時,就是期待朝中西合併方向發展。慈濟的精神不要只是朝熱門的去走,要守舊創新,中醫還有很多值得去研究。證嚴上人感恩在花蓮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白衣大士(護理)、醫王菩薩(醫生)」、同仁,以及志工,一起用真誠的愛來付出,用生命為利益人群而付出,真的很不簡單,辛苦但不會喊苦,化辛苦成為幸福,這樣的人生很有價值。 從證嚴法師發起建院,即投入其中的林碧玉副總,感恩林院長及每一位同仁在各專業領域的突出表現,形塑出重點連連、金獎不斷的後山慈濟醫院。而金獎僅是得世間獎,最最重要是人人努力,為人為己開出一條「扇解脫風,除世熱惱,致法清涼」之菩提大道,這才是無上的珍饈與瑰寶。 林欣榮院長指出,《醫療希望在花蓮》的創新醫路不是他個人的故事,是全院同仁打拚的成果也是未來努力的方向與目標。慈濟醫院緣起證嚴上人在濟貧過程感受到「貧病相依」的困境,開始先設義診所,再發起興建醫院。1986年8月,基金會20周年時,花蓮慈濟醫院啟業,第一個創舉就是推動住院不收保證金。同年12月8日,行政院衛生署通函各公立醫院及財團法人醫院,自翌年元月起「住院毋須繳納保證金」。 因為有證嚴上人,慈濟醫護行政團隊在花蓮匯聚成守護東部的力量,林欣榮院院長指出,他在10年前接任院長,不僅肩負師父交付的任務「品質提升.人才培育」的任務,他也發願要讓世界看見花蓮慈濟醫院,他鼓勵同仁不只在東部、在臺灣參加慈濟人醫會義診,更把握因緣追隨慈濟基金會慈善的腳步,參加海外義診幫助有需要的人。 在提升臨床照護的品質,林欣榮院長更依照證嚴上人開示,延攬中醫人才何宗融副院長等人,推動中西醫合療;邀請黃志揚副院長團隊投入花蓮慈濟各項研究,包括中草藥。在新冠肺炎疫情,研發淨斯本草飲等提升免疫力飲品,分享給前線防疫人員及海外朋友。去年,蕭美琴副總統訪視臺灣醫療科技展到花慈展位,仍很肯定花蓮慈濟在花東的努力與付出,她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她在美國,慈濟研發中草藥給她很多的幫助。 林欣榮院長與韓鴻志教授、邱紫文教授等人率研發團隊自2001年開始投入研究。發現當歸萃取物成分可以治療癌症,後續合成出單一小分子活性多標靶藥物用於對抗惡性腦膠質瘤細胞;結合緩釋錠片,製造出產品Cerebraca® Wafer。2024年3月,完成Phase IIa臨床試驗研究報告。目前計畫在美國5家醫學中心進行phaseⅡb /Ⅲ臨床試驗。這是完全由臺灣本土研究團隊開發的惡性腦瘤標靶新藥。 在人才培育上,他不僅支持年輕醫師引進新術式,也用行動鼓勵年輕人投身研究。神經外科團隊自2021年引進的脊髓電刺激,幫助脊髓損傷病友站起來,更結合物理治療團隊、中醫,針對傷友設計復健課程,步步踏實的改變現況。輕症者提升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重症者有多位已回歸職場,展開新生活,甚至擔任個案管理師,幫助傷友。 林院長指出,2018年起,承接衛福部「健康福祉科技整合照護計畫」,結合專業醫療與資通訊技術,整合成最新的智慧醫療照護科技,從進駐花蓮縣秀林鄉偏遠地區開始,推動家庭健康戶口名簿歸戶,已完成花蓮、臺東、苗栗及南投4縣60個鄉鎮市,共完成441,649戶,合計1,060,449人,涵蓋全臺灣人口4.53%,其中原住民180,300人,涵蓋率30.16%。 因有健康福祉科技整合照計畫奠立基礎,2022年,更以融合推動健保署IDS十多年的經驗,承辦臺灣唯一的健保署山地鄉「全人醫療整合計畫」,結合專業醫療與資通訊科技的智慧AI應用,成功轉型成「預防及醫療並重」。林欣榮院長指出,今年已進入第二期,同時全臺有7家也開始執行。 「醫療希望在花蓮」是花蓮慈濟全院同仁努力的成果,且是不斷向前推進的目標。林欣榮院長指出,近十年來,花蓮慈濟醫院已獲得15項國家新創獎的肯定,在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及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累計獲得1金、2銀、3銅及52標章,在這本書可以看到同仁以「病人為中心」的用心、創新與實踐,期許團隊攜手持續為花蓮慈院的未來踏實前進。
照片為國民黨官方網站 【聚傳媒陳朝平專欄】表態參選的一位國民黨籍準參選人,迫不及待地公布定裝照,其中,有一套定裝照的造型,準參選人「註記」,是為了向某位藝人致敬! 恕我孤陋寡聞,跟不上新浪潮,壓根兒不知這位藝人有啥卓越貢獻或是傑出表現,值得咱們這位準市長參選人向他致敬? 這年頭,市長準參選人居然能向藝人致敬,不知是台式民主進步的表徵,還是藝人的形象遠高於政客?政客也習慣了自我矮化?政客知名度不高,得靠著蹭藝人來抬高自個兒,說來,也是悲哀! 給那位準參選人提個醒:蹭藝人、傍網紅、向藝人致敬,和網紅搭檔搞直播,風險高,極有可能弄巧成拙,畫虎不成反類犬! 君不見,好些網紅犯了事,遠走他鄉不能回,有的網紅為了傍藝人,相互拉抬流量,卻落得枉死異鄉! 君不見,那些藝人大聲高唱愛鄉愛土,不料,集體造假閃兵做了最壞示範!還有那化身公益大使、反毒天使的藝人,最終,揭開了真面目,赫然發現,竟是癮君子、真藥頭!至於藝人涉及潛規則、性騷擾、婚內出軌的新聞,更是不絕於耳眼! 準參選人,取巧蹭藝人、傍網紅,就不怕那些藝人網紅哪天成了劣跡藝人、惡質網紅? 從大數原則而言,民主選舉,候選人勝選必須取得1/2選民數+1的票數才能勝選。即使是「三角督」形勢,勝選者也必須取得超過1/3選票,才能穩操勝算。那麼,天下藝人這麼多,獨獨致敬一人,別說被致敬藝人的迷哥迷姐未必不爽,其他沒有被致敬藝人的粉絲,又怎能開心地投你一票呢?抓小放大,豈能勝選? 天下,又有哪個藝人可以「征服」半數以上的追星族呢?又有哪個網紅可以說服過半數的選民投票給特定的候選人呢?如果有,選民直接拱藝人網紅出來參選,不是更直接?何須輾轉支持一個「替身」、「影子」和「代言人」?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真實的、有溫度的政治人物,不需要一個演藝人員的替身、影子或代言人來為我們服務! 恕我毒舌!藉著定裝照蹭藝人,這樣參選起手式,很難勝選,何不急流勇退!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臺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面對非洲豬瘟禁宰造成的營運衝擊,臺南市政府再度加碼援助措施。除先前宣布全面減收公有零售市場生鮮豬肉攤 (鋪) 位1個月使用費外,再加碼提供各公、民有市場每個生鮮豬肉攤 (鋪) 位新臺幣1.5萬元援助金,協助攤商照顧員工、穩定生計,攜手度過停業的艱困期。 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非洲豬瘟防疫工作攸關全民食安與產業安全,市府在全力防堵疫情傳入的同時,也不忘照顧第一線受影響的市場攤商,在考量攤商配合禁宰措施暫停營業,是為了全民的安全,市府也是他們最堅實的後盾,加碼金額用於照顧因停業而無法領取薪資的員工,讓他們能夠維持基本生活。 經濟發展局長張婷媛指出,由於豬隻禁宰雖屬必要的防疫措施,但也波及相關產業鏈從業人員的生計,市府在審慎評估並參酌各界建言後,決定再加碼照顧豬肉攤從業人員,協助他們度過停宰期的經濟壓力。後續將繼續維持清消強度,推出行銷活動,鼓勵民眾消費本土豬肉。 市場處代理處長林士群表示,為加速作業流程,市場處將主動通知各公、民有市場生鮮豬肉攤商,並協助備妥申請文件,確保每位攤商都能即時獲得援助。也呼籲民眾持續支持在地市場的生鮮豬肉攤商,在11月7日禁宰措施解除後踴躍採買,以實際行動協助豬肉產業鏈恢復元氣,共同守護防疫成果與在地經濟發展。
照片為資料照片,取自新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7日新北市議會質詢中,林國春議員提及民眾來電關心「耶誕城是否取消」,甚至有家中孩子聽聞後難過落淚。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局長楊宗珉表示新北歡樂耶誕城將照常舉行,絕不讓小孩子哭!並以更豐富的燈飾與體驗陪伴大小朋友迎接佳節,延續活動的溫暖與歡笑,讓這份屬於市民的冬季記憶持續閃耀。 觀旅局表示,新北歡樂耶誕城自舉辦以來,透過長期深耕固定地點,展現新北及板橋的城市故事,不僅成功營造節慶氛圍,更成為全國最具指標性的耶誕活動並推向國際。活動曾獲英國旅遊雜誌《Wanderlust》評選為「世界上最令人驚嘆的8棵聖誕樹」之一,是亞洲唯一入選的耶誕樹;亦獲澳洲《Urban List》評為「全球十大必訪耶誕節慶」,並榮獲法國、倫敦、紐約及羅馬設計大獎多項白金與金獎肯定。每年吸引超過700萬人次造訪、創造約60億元經濟效益,帶動商圈與觀光產業發展,展現新北市文化創意能量與國際競爭力。 一年一度的「新北歡樂耶誕城」即將閃耀登場!邁入第15年的耶誕城,以創新設計與國際水準持續吸引目光,展現新北市獨有的節慶魅力與城市能量。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表示,耶誕城不僅是冬季限定的節慶活動,更是新北的重要城市品牌,象徵創意與溫度的融合,已成為許多市民與遊客每年共同期待的節日回憶。 觀旅局指出,今年活動將於11月14日(五)盛大開城,目前燈飾與裝置正陸續於市民廣場、站前廣場、萬坪公園及府中商圈妝點中,營造繽紛璀璨的耶誕氛圍。針對外界關心的「是否停辦」與「交通壅塞」等議題,市府澄清,活動將如期舉行,並已啟動交通疏運與人流分流規劃,確保活動安全順暢、遊客安心體驗。
照片為中華傳播管理學會提供 【聚傳媒記者陳冠宇報導】彰化縣新出版上豐村的村史,當地原名海豐,這個名稱不但雲林等縣市也有,都反映了先民來自同一原鄉。 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的學者在編纂上豐村村史《上豐村的繁華歲月》時發現,上豐村的村民,祖先多數都是清朝時的墾民,從廣東惠州府的海豐縣,經由鹿港再來到此地進行開墾,所以就以原鄉海豐命名新的居住地,依照先後順序分別稱為「大海豐」、 「二海豐」、「三海豐」,又因最早的居所都是用簡便的茅草搭建而成,因此俗稱「海豐寮」,到了日治時期的昭和18年(西元1943 年)才改稱命名為「上豐村」與 「大豐村」,但是在地耆老仍習慣稱之為「頂海豐寮」和「下海豐寮」。民國67年兩村合併成為現在的上豐村。 廣東海豐雖然位於廣東,但說的卻是閩南語,而不是廣東話,這是因為廣東海豐的人口,據傳大多數都是明朝及清朝年間,才從由閩南地區遷到當地的移民後裔,所以海豐雖然位於廣東,但是海豐話與同屬閩南語系的漳州話比較接近;至於原本就居住在海豐當地的客家人,講的則是海陸腔的客家話。 彰化縣二水鄉的上豐村,舊稱海豐社區,村民組成了「彰化縣二水鄉海豐社區發展協會」,但是由於先民從廣東海豐來台的人數不少,分居各地,因此還有其他地方也稱海豐,例如在鄰近的雲林縣麥寮鄉,就有同名的海豐社區,村民也組成了「雲林縣麥寮鄉海豐社區發展協會」。根據該社區的介紹,名稱由來是為了紀念先民在清朝康熙年間,從祖籍地福建省惠州府的海豐縣,來到台灣的海豐港,為了紀念而取名海豐村。此一說明與上豐村如出一轍,可見源流相同。除此之外,屏東縣新埤鄉也有一個海豐寮社區發展協會。 海豐人來台灣開墾的歷史悠久,留下很多歷史紀錄。《上豐村的繁華歲月》提及,清朝道光年間完成的《彰化縣志》,一開始有一張「彰化山川全圖」,裡面的第二頁就標示了「海豐汛」。汛與塘,這二者都是清朝在台灣的基層駐兵單位,連橫編寫的《臺灣通史》在〈軍備志〉就特別說明:「設弁駐兵謂之汛,撥兵分守謂之塘」。《彰化縣志》在第十六頁列出了當時有六個主要的港口,其中之一就是海豐港;第四十一頁提到街市時,也有海豐港街,「屬海豐保,距邑治七十五里。該處舊有澳口,可泊商船,今隨澳遷移,如王功宮、番仔挖等處,以泊船處為街。」第四十三頁提及各保,也有海豐港保。這些都以海豐為名,但是所指都不是現在的彰化縣二水鄉上豐村。了解此一脈絡之後,看到相關歷史記載,才不會造成混淆。例如有歷史就記載提到:康熙年間海豐已成西部沿岸貿易門戶之一,因此乾隆年間建立一堡,稱「海豐港堡」;到了光緒十四年(西元公元1888年),改「海豐港堡」為「海豐堡」。顯然此一海豐,指的就不是二水的上豐村,但是應該都來自於同樣的廣東原鄉。 由此可見,在台灣歷史上跟海豐有關的記載,絕對不是都與舊名為海豐寮的彰化縣上豐村有關。
照片為瑞芳區公所提供 【聚傳媒記者陳冠宇報導】瑞芳的四腳亭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尤其位於瑞芳深澳坑與基隆月眉山交界的「砲台遺址」,為日治時期基隆要塞司令部轄內設施,是台灣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內陸型砲台。 四腳亭的交通非常便利,搭乘台鐵至「四腳亭車站」即可抵達。車站以彩虹柵欄與鐵軌景觀聞名,更是電影《月老》的取景地之一,吸引許多影迷特地前來拍照打卡。遊客亦可自瑞芳市區沿瑞八公路前往,或搭乘公車接駁,沿途山景秀麗,是展開山城輕旅行的理想起點。 除了「砲台遺址」 ,四腳亭的「煤窯遺址」也是健行賞景的熱門路線,位於粗坑口步道沿線,保留多處舊礦坑與石厝遺跡,見證礦業興盛的歷史軌跡。 四腳亭不僅風景迷人,美食更富地方人情。最受遊客喜愛的「南瓜乳酪蛋糕」以香甜南瓜製成,口感細緻、香氣濃郁,是人氣伴手禮;而擁有超過40年歷史的「橋頭排骨麵」則是四腳亭的經典滋味。這家老字號麵店原為山區礦工設計的飽足料理,湯頭濃郁、排骨酥香,隱藏版「芋頭排骨麵」更是地方居民的私房推薦鬆軟芋頭與香酥排骨的絕妙組合,傳承著屬於礦工的記憶美味,如今由第二代女婿與女兒接手經營,這份溫暖的味道也將在山城中繼續飄香。 瑞芳區長楊勝閔表示,四腳亭兼具自然與人文,近年透過舉辦桐花祭與地方社區合作,逐步打造「慢旅山城」的品牌特色。我們希望讓旅人不只是走馬看花,而是能透過漫步、品味與發現,真實感受四腳亭輕鬆無負擔的慢旅節奏。 新北市瑞芳區公所今年4月主辦的桐花祭活動,以「桐花小旅行」為主題,串聯砲台遺址、煤窯遺址等經典路線並結合導覽解說,特色市集與團體表演展現在地社區創意與熱情,邀請旅人共賞桐花雪景、體驗山城魅力,活動為山城帶來一場融合自然與文化的浪漫饗宴。今年推出旅人限定親手彩繪桐花元素瓶燈,留下專屬山城回憶。 瑞芳區公所歡迎大家四季造訪,春賞桐、夏踏青、秋品味、冬賞霧,隨著季節更迭,皆能展開屬於自己的慢旅節奏。
照片取自臺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2025台北國際旅展」即日起至11月10日於南港展覽館1館盛大登場。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7日舉辦「臺北館」開幕活動,由臺北市政府觀傳局副局長薛秋火攜手臺北市觀光品牌業者一同出席,為展館揭開序幕。今年「臺北館」設計靈感來自近年來深受日韓旅客喜愛的感性元素,從西門町的西門紅樓、彩虹地景,到溫暖、療癒的北投溫泉,以及懷舊復古的文學咖啡館等,這些打卡街景皆匯聚本次旅展「臺北館」中。 觀傳局副局長薛秋火介紹,本次臺北館以「臺北趴趴GO:光映臺北感性啟程」主題登場,結合西門紅樓為背景的「臺北時光隧道」影像動畫啟動光柱繽紛開展,呈現臺北市的發展與感動,邀民眾一同走進感性臺北。觀傳局表示,今年臺北市在《幸福城市指數》排行榜中躍升至全球第8名,超越東京與紐約,在城市治理獲得國際肯定,展現出臺北這座城市卓越的國際魅力! 觀傳局介紹,本次「臺北館」集結臺北市知名老店、人氣旅宿品牌與文青魅力景點,帶來多項優惠交通及遊憩套票、住宿泡湯券與文青伴手禮,配合普發現金1萬元政策,祭出多項專屬優惠折扣,泡湯住宿券最低下殺4折!如原價1萬1,000元的北投水美溫泉會館雙人住宿券,特價只要3,999元、原價1萬6,740元的北投享溫泉住宿餐飲兩用券,也只要8,940元。璞旅集團住宿券限定優惠滿1萬元送500元現金折抵券,晶泉丰旅的晶華集團聯合住宿券更下殺萬元有找。此外,「臺北館」更推薦萬元超值組合,例如親子4人出遊,購買北投溫泉4人住宿券、北捷遊憩公司三貓套票與臺北精品咖啡商業發展協會咖啡伴手禮,萬元有找超划算。還有適合小資族兩人出遊可消費低碳組合,購買臺北捷運一日票禮盒搭配晶華集團品牌旅店住宿券,都是十分實用且划算組合,快來臺北館將你的普發1萬元放大享受。
照片取自嘉義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嘉義市政府推動舊城區再生計畫再創里程碑,坐落於光華路、興中街及中正路三條路交會處的舊興中派出所,為古諸羅城西門歷史位置,亦是嘉義商業文化重要起源點,正式轉型為「西門交誼創新所」,嘉義市長黃敏惠7日率領市府團隊出席啟用記者會,基地以「文化 新創 數位」為核心主軸,導入青年創業進駐機制與數位游牧工作模式,期望打造嘉義市成為青年創業及個人遠距工作者的首選城市,為舊城區引入青年與創意能量帶動產業提升,象徵嘉義市推動舊城區再生與青年創業政策的重要里程碑。 黃敏惠市長表示,嘉義市擁有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底蘊,市府團隊透過設計、美學與生活的融合,凝聚眾人的力量,讓城市逐步改變與再生。「舊城創新生」正是這樣的願景下誕生的十大旗艦計畫。西門交誼創新所位於嘉義古城的西門區,原是三百多年前舊城門的所在地,蘊含豐富的歷史與文化。曾經繁華的商業街區,在市府、警察局與在地團隊的攜手合作下,終於再次活化重生。 黃敏惠市長進一步表示,西門交誼創新所保留建築歷史外觀與紅磚立面,並融入現代共享空間及展覽設施,呈現歷史與創新交會的精神,不僅是一棟建築的再造,更是舊城文化與產業轉型的開端,基地未來將持續導入創業輔導資源,讓嘉義市成為「最適合創業的文化之都」,落實永續城市的目標。 建設處長呂獎慧表示,「西門交誼創新所」自114年10月15日起開放青創團隊申請進駐就馬上有許多青創團隊洽詢及遞交申請書,基地提供4坪及6坪獨立辦公空間共3間,青創團隊進駐免收租金,只需提出「嘉義市二通商圈發展計畫書」,透過實際行動與周邊商圈、在地店家合作,進駐期間將透過考核制度,確保青創團隊與在地連結的成果,希望正式啟用的這個青創基地,能成為創青團隊最好的支持系統。 建設處也特別感謝嘉義在地的白水設計李金源帶領的團隊、翔宏營造以及IKEA企業合作夥伴用心規劃辦公空間,讓「西門交誼創新所」成為兼具創意、活力與實用性的青年創業基地,讓青年共同成長、激發創意、追求夢想。這座結合數位遊牧與創新創業精神的基地,不僅為嘉義青年開創嶄新的發展契機,更象徵著嘉義老城的新生與蛻變。
照片為公視官網截圖 【聚傳媒記者陳冠宇報導】公視董事爭議連環爆,董事王俊博擔任負責人的公司得標公視標案,現在又傳出王俊博幾乎沒有到公視開過會。 公視相關同仁表示,對於王俊博這位董事非常陌生,因為印象中沒有在公視見過他,至於是不是線上開會也沒有印象,因為王俊博幾乎沒有在公視董事會開會參與討論或發言,可以說是公視的隱形董事,如果不是這次標案爭議,幾乎讓人忘了他的存在。 公視的「公視+數位行銷暨品牌宣傳廣告委託專業服務案」,是公開招標的採購案,金額490萬元,由一帆數位科技公司得標,由於一帆數位科技公司的負責人王俊博就是公視董事,是否違反相關採購法規引發關注。公視董事會8月21日召開,王俊博在8月20日以利益迴避為由辭去公視董事,目前公視官網已顯示此一訊息。 一帆數位科技為國內老牌遊戲廠商智冠集團旗下的廣告公司,公司負責人王俊博是智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王俊博也是智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負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