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詩萍》疫情中,讀《錢復回憶錄》筆記之十三:錢復的掙扎也是那個世代,那個族群的掙扎吧!

    【愛傳媒蔡詩萍專欄】錢復不是政治性格鮮明的專業技術官僚。
    如果時代腳步不那麼快,如果,還是蔣經國的年代,他非常可能是一位國民黨的開明派技術官僚,做到像李國鼎、孫運璿那樣的高位,都大有可能。
    畢竟,從回憶錄來看,他的家世好,父親錢思亮與蔣家關係不錯,又能與自由派學者交往,何況,他自己也是一位自律甚嚴,進退有節的謙謙君子,在國民黨文化裡,是會被重用的「自己人」。
    但,他時運不濟,他從政的跨幅,從蔣經國到李登輝,恰巧是台灣政治典範的遞移變遷,最劇烈的階段,他一方面,是要被李登輝拉攏的「外省精英中生代」,另方面,他又不太能適應,或認同,新時代政治典範的價值,於是,當李登輝的權力意圖愈為明顯之後,錢復也只能被迫淡出了。
    他回鍋外交部擔任部長,完成了他「外交才子」的事業最後拼圖,但同時,竟也是他與李登輝時代,或者說,台灣意識張揚之年代的告別!
    由於他在外交部,仍堅守蔣經國年代的,低調,忍辱,只求務實外交收穫的對策,而無法理解,李登輝動輒走出去,讓世界看到台灣的思維,究竟有何意義?!
    雙方漸行漸遠,勢所必然。
    也因為,李登輝知道外交部不能完成他的外交佈局,李登輝才從總統府內,直接發號施令,以總統府,以國安會,以國民黨黨營事業的金脈、人脈,為主幹,鋪陳他個人的外交突圍。
    我們現在回頭看,當然不能不同意錢復的思慮,認為此舉破壞了台美斷交後的非官方接觸默契,讓1992年兩岸初步達成的兩會交涉(即後來的「九二共識」)失去後續的著力點,然而,錢復所不能理解的,不又正是台灣民主化趨勢必然的浪頭嗎?這浪頭不可能平靜無波的。
    蔣經國當了總統之後,就沒有再出訪的紀錄,他個人健康因素可能是原因之一;他低調風格,只想在美國傾向中共的壓力下守住對台有利的形勢,也是原因之一;在這些因素下,他不主動挑釁現狀,是合理的對策。
    可是,蔣經國晚年,政治典範已經逐漸蛻變了,他說「我也是台灣人了」,他解嚴,開放兩岸探親,開放報禁,他擴大國民黨台灣化的步調,在在都顯示,「中華民國台灣化」是強人亦不能不有所承認,有所讓步的趨勢。
    只是李登輝非比尋常的,強勢的,更大動作的催化這趨勢,造成了國民黨內舊有權力結構的不安與反彈,終造成「主流」與「非主流」的對峙,乃至於分裂。
    李登輝的「康乃爾之行」,在台美關係上,確實造成震撼效應,導致之後,台灣官員的訪美,駐美代表的想與國務院高層會晤,都被嚴重的阻擋了。這對外交部而言,是很沉重的代價。
    不過,換個角度看,中國對李登輝之行的憤怒,對隔年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的強力干預(兩顆導彈危機),卻也換來了,台灣民意的反彈,台灣集體意識的凝聚,讓李登輝高票當選,亦換來了美國派遣兩艘航空母艦艦隊群巡弋台灣海峽,形同沒有台美防禦條約下防禦實質的宣示?!這不也是,台灣民主化,台灣試圖闖關國際,讓台灣問題國際化的另一種效果嗎?
    錢復所不能理解的趨勢,說明的,是他個人,或他那個時代,那個族群,在台灣新時代裡,很痛苦的掙扎與選擇!

 


作者為知名作家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