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傳媒特約記者賴御文報導】慚愧祖師信仰在臺灣流傳已久,信眾主要分佈在為臺灣中部地區,本來以粵人為最大宗信仰族群,後來各族群都有信徒,更因為臺灣總兵吳光亮的部隊,而變成了「開山守護神」。
清朝同治13年(西元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日本出兵臺灣的屏東社寮征討原住民。這件事情讓清朝官方決心好好經營臺灣,所以在光緒3年(西元1877年)派吳光亮接任臺灣總兵,積極開山撫番。當時原住民以武力反擊,吳光亮的部隊奉祀慚愧祖師作為守護神,在開通八通關古道之後,吳光亮與其弟、擔任副將的吳光忠敬獻「開山佑民」與 「佑我開山」 的匾額。
明朝末年知名文史學家李士淳撰寫的〈慚愧祖師傳〉,是現存最早而且詳細可信的慚愧祖師傳記:慚愧祖師據傳是唐朝福建的汀州沙縣人,俗姓潘,名了拳,出生於唐憲宗元和12年(西元817年),少時出家為僧,雲遊四方,廣教弟子。將圓寂時,自述未能廣度眾生所以心覺慚愧,令弟子在其靈骨塔寫上「慚愧」兩字,後世遂尊稱慚愧祖師。
值得注意的是,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的文史研究發現,慚愧祖師的信仰傳到臺灣之後,出現很大的變化,原先的慚愧祖師形象是佛教高僧,但是臺灣的慚愧祖師形象則多是道教神明。其生平也出現兩、三個不一樣的版本,與前述通說有很大的差別,首先,變成有三兄弟,父親姓潘,名達,母親葛氏,三子的老大名達孔,精通地理堪輿之學,老二名達德,專研岐黃之術,老三名達明,專修醫術並且通曉法術。三兄弟到處行醫助人,每次被致謝,總是謙說慚愧,因此後來被尊稱為慚愧祖師,而且是「慚愧三祖師」,三兄弟分別被信徒尊稱為「大公」、「二公」、「三公」。
根據《陰林慚愧祖師真經》,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慚愧祖師出生於福建的平和縣,姓潘,父、母一共生了三子,三兄弟平素默默行善,而且達明更曾經為皇太后治癒痼疾,但是皇上在論功行賞的時候卻獨漏潘家,潘家兄弟不但未有怨尤,反而還自覺慚愧,所以才被尊稱為慚愧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