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傳媒特約記者賴御文報導】 臺北市大安區有一座超過百年的活古蹟黃宅「濂讓居」 (見照片,記者攝),是臺北市珍貴的古蹟建築,非常具有保存價值,不過仔細走訪卻發現裡面有很多維護的問題,有待重視與改進。
黃宅「濂讓居」 ,顧名思義是黃家的古厝。黃家的開台祖、第一代的黃啟端在清朝乾隆15年(西元1750年)從福建泉州府安溪縣歸善鄉渡海來到臺灣,先在淡水開墾,一百年後移居到新莊,本來想在新莊擴大家業,沒多久後就在咸豐3年(西元1853年)遭遇了臺灣歷史上最嚴重的分類械鬥衝突,當年艋舺與新莊都是激烈戰場,兩個陣營各有幾千人一連多天在街頭火拼,死傷慘重,讓黃家怵目驚心,所以決定賣掉新莊的房屋土地,再搬到大灣莊,買了40甲土地開墾。
大灣莊這個聽起來很古樸的名字,其實就是現在的臺北市大安區,如今的忠孝東路四段有許多百貨公司聚集,18世紀的時候是一片大湖,也是重要的灌溉水源。
黃家落腳在大灣莊40年後,因為家業逐漸繁盛,就在西元1897年興建了5間閩南安溪式的紅磚三合院,主建物的牆身基底是大陸運來的花崗岩壓艙石。這5間三合院的其中之一,也是目前唯一僅存的,就是現在的濂讓居。
濂讓居在西元1999年被政府徵收,劃進校區,本來要拆除,還好經過各界爭取,在當年成為市定古蹟。黃家後代在龍門國中興建前遷離,經過爭取,政府同意黃家祖先牌位可以在原地供奉,黃家子孫可以繼續祭拜,讓濂讓居成為活古蹟。
儘管濂讓居目前的外觀大致良好,但還是有一些問題。西元2002年龍門國中動工時,濂讓居的屋頂就因為地基開挖時的劇烈震動而碎裂,古井還被怪手挖掉。經過臺北市政府的修護之後,才有了濂讓居現在的面貌。
從小生長在濂讓居的黃家第六代黃培仁說,當年的修護看起來大致不錯,不過在很多細節都有問題,例如兩扇大門本來是檜木,後來才發現疑似被掉包了,換成了一般木料加上塗漆;除此之外,埕旁有一大座變電箱,根本是跟濂讓居沒有關係的設施,就算要放,也可以放在屋後不顯眼的地方,而不是直接放在屋前;還有灶臺的樣式根本完全不對,這種只有一個開口、煙囪還位於灶前而不是灶後的灶,不知道要怎麼燒火?又要怎麼炒菜?黃培仁無奈說,灶臺設計錯誤等這些問題,他十多年來已經直接來訪的好幾位市長以及官員都當面反映過了,當下市長與官員們都說太誇張了,一定要修正,但是結果都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