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英花 台灣因發展香片而自創的花名

照片取自 《消失中的板橋老街》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大台北地區老一輩的民眾一定都很熟悉秀英花,這種花是茉莉花的一種,曾經沿著淡水河種植,幫助台灣茶葉外銷將近百年,半個世紀之前還有不少女性是以此為名。但是這個花名,卻是美麗的誤會,是台灣自創的名稱。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出版的《消失中的板橋老街》指出,台灣早期茶葉主要是粗製茶,清朝同治年間,英國人陶德(John Dodd)引進福建安溪的烏龍茶種及茶師生產精製茶,在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重成功以「福爾摩沙烏龍茶」(Formosa Oolong Tea)的品牌名稱,將臺灣的烏龍茶推向紐約,一舉登上了世界舞臺,也促成許多洋行紛紛跟進到大稻埕從事茶葉的精製及外銷。但是好景不長,到了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台灣烏龍茶出口受挫,茶商嘗試打開歐洲市場,所以薰花加工,以「花香茶」迎合歐洲人的喜好,就是俗稱的「香片」。花香茶最初是從台灣將茶葉以船運送到福建加工,但是這樣生產的成本太高,所以茶商為了直接在臺灣加工,決定引進香花植物來台種植,方便進行加工。茶商從福建等地引進了各種香花植物,在大稻埕周邊附近的地區種植,當時引進的香花植物包括了茉莉花、秀英花、梔子花、玉蘭花、樹蘭花等。其中,秀英花是台灣人自創名稱,這是單瓣茉莉的一種,正確名稱是素馨,又名素英,可能是誤傳而流行。

大稻埕周邊地區種植這些香花植物的期間,大約是在1870年代中後期。浮洲與三重都是當時種植香花植物的重要地區。香花收成以後,就沿著船運送到大稻埕讓茶行加工製作花香茶。

 《消失中的板橋老街》一書提及,後來隨著花香茶出口的沒落,加上颱風侵襲,包括秀英花等淡水河兩邊的各種香花逐漸消失。如今在板橋浮洲火車站出口旁、鄰近台灣藝術大學不遠處,還有一條老街保留了「茉莉花巷」的美名,其中劉家「彭城堂古厝」前,還有幾株茉莉花盆栽,見證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