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原名螺溪由來 竟不是溪流蜿蜒或溪石紋路

照片為中華傳播管理學會提供

【聚傳媒記者陳冠宇報導】濁水溪是中部的重要河川,原名螺溪,被看成是彰化的母親之河,其實名稱與河道都經歷過不少變遷,名稱就包括螺溪、虎尾溪、澇水溪等。大約三百年前,因為有了八堡圳等灌溉渠道灌溉,稻田才能豐收。濁水溪到了二水之後,分散為東、西兩溪,各稱為東螺溪、西螺溪。

但是螺溪為什麼叫螺溪?螺溪之名的由來,眾說紛紜,最主要的說法之一是來自濁水溪流「蜿蜒曲折」,狀如螺貝旋紋;另一常見說法則是螺溪石的紋理色彩「有如螺貝旋紋」。

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編纂的村史《上豐村的繁華歲月》考證發現,這兩種說法都很容易被推翻,親身在濁水溪採石以及雕製硯臺20多年的吳文福,早在西元1993年就撰寫了〈臺灣螺溪石硯謅獻〉一文指出:「兩者恐怕皆非正論」。吳文福覺得這兩種說法應該都是「穿鑿附會」,因為濁水溪的主要流道從水里以下,在二水這一帶「河道並不蜿蜒曲折」。

至於螺溪石的紋理色彩,螺溪石在琢平磨光之後,吳文福親身見證是「其紋理或作水文,或作雲文,或作班彩,亦無螺貝之旋紋」,因此推論前述兩說恐怕是穿鑿附會。

吳文福另外提出的推論是猜測螺溪之名的由來,應該是來自於「當時濁水溪呈扇狀流入平地,流差極大,濁水滾肆瀉,其狀有如螺貝放射狀紋理粼粼而直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