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太年輕而輕忽 三年後末期乳癌

照片為衛福部官網截圖

【聚傳媒潘懷宗專欄】英國每日郵報揭露現年38歲,來自英國威勒爾(The Wirral)一位年輕的乳癌病患,休斯女士(Lea Hughes),在所有治療選項用盡後,誠心且沉痛的警告全球所有年輕的女性,千萬別以為自己「太年輕」,就不會得乳癌,因為她就是因為年紀太輕,才被英國醫師忽視了整整三年,最後發現時,已經是末期。

2015年,休斯女士才年僅29歲,首次發現右胸出現小硬塊,當時她是一位時尚精品的銷售專員,家庭中從未有人罹癌,家庭醫師(GP)因此告訴她不符合健保制度的進一步檢查資格,年紀太輕且無家族史,而且判斷她只是「纖維囊腫性乳房變化」,屬於一種常見且無害的乳房組織變化,與荷爾蒙波動有關,常會造成乳房腫塊與疼痛,雖為常見變化,仍建議定期追蹤。

然而到了2018年,因為游泳時穿著比基尼,竟然意外發現胸部出現了凹陷,於是立刻打電話給醫生,由於這次符合健保規定,立馬轉介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經過一系列乳房X光、超音波與切片檢查後,醫師告訴她,已經罹患了乳癌,且需做進一步檢查以確認是否擴散。

當做完全身掃描,包括 MRI、正子攝影(PET)與骨骼掃描後,不幸發現癌細胞已擴散到肝臟與骨骼。當天是2018年4月13日(星期五)被宣布為第四期,末期,無法治癒的乳癌。後來經治療,休斯女士的癌症在數年間得到控制,但在2022年6月她又必須接受進一步的癌細胞廓清手術,然後再進行化療,病情又因此穩定維持了兩年。但好景不常,就在2024年8月的例行掃描時,肝臟腫瘤再次增大,後續影像檢查更發現癌細胞已經擴散至腦部,情況不樂觀。

乳癌年輕化是一個現代社會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議題,不僅發病率上升,也因其惡性程度高,對治療帶來更多的挑戰性。2023年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腫瘤學》(BMJ Oncology)的研究指出,1990~2019 年之間,全球早發性癌症(early-onset cancers)上升了 79.1%,而在所有癌症中,乳癌不僅為最常見的癌種,也佔據50歲以下女性癌症死亡的首位。美國2012~2022年間調查也發現,20~49歲女性整體癌症發病率比同年齡男性高出82%,主要原因即在於乳癌發生率的快速上升。年輕女性罹患乳癌時,通常更傾向於較為惡性的乳癌,如三陰性或HER2陽性,且由於器官轉移的機會較高,常常是確診時即是晚期,因此,40歲以下女性罹癌死亡風險比年長者高出近40%。

讀者不禁會問,為甚麼乳癌會愈來愈年輕化呢? 可能的原因有:晚婚晚生育、不生育、不哺餵母乳和暴露於環境荷爾蒙等等。另外,肥胖、缺乏運動、高酒精攝取、太多加工食品與久坐,都與乳癌增加相關,雖然BRCA1/2、TP53等基因變異與早發性乳癌高度相關,但僅佔約20%案例。台灣女性乳癌發病年齡比歐美早5~10歲,且過去十年尤以20~30歲年輕族群的病例顯著增加,30~39歲每10萬人發病率由1982 年約23人,近年攀升至約78人,台灣雖然積極推廣40歲以上女性免費篩檢,但年輕族群篩檢率仍偏低,常延遲發現,專家建議高風險族群(如有家族史/基因缺陷)可以提前於30~40歲就進行超音波與乳房攝影檢查。

休斯女士因為病情惡化,已於2024年9月開始進行全腦放射治療(whole-brain radiotherapy),並接受另一輪化療。在2025年3月,她又因呼吸困難再次就醫,檢查發現癌細胞轉移到肺部,導致肺部積液多達4.5公升,醫師必須進行手術引流。現階段,休斯女士除接受第六次化療外,她也正在募款,希望獲得新標靶藥物「優赫得凍晶注射劑」(Enhertu)的治療,該藥物目前未全面納入英國 NHS 健保,若自費,每一次療程費用高達一萬英鎊以上(約新台幣四十萬元),它是一種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結合了抗HER2抗體與細胞毒性藥物,適用HER2-low 或 HER2陽性不可手術/轉移性乳癌且已有前線治療,效果相當不錯,台灣也於2025年2月有條件納入健保給付。

最後,建議年輕女性的應對策略為: 首先,須提高警覺心,年輕女性若有乳房異常如硬塊、凹陷等,應及早詳細檢查。第二,若有家族遺傳風險(如BRCA1/2突變),可提前自30~40歲起進行篩檢。第三,生活型態改善,控制體重、戒菸、保持運動,均有助降低發病風險。總而言之,乳癌年輕化已經帶來高發病率、侵略性強、診斷延遲與死亡風險增加等嚴重問題,唯有透過提升年輕族群意識、强化篩檢、及早介入治療與改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應對。

 

 

作者為作者為藥理學教授

 

●評論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