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從模擬共軍登陸到城鎮韌性演習的虛應故事

照片取自國防部官方網站
     【聚傳媒陳朝平專欄】漢光41號演習首度模擬共軍登陸、且成功建立登陸基地後,進攻各都會區與主要城鎮,以便分區占領全台灣。同時,也將在15、16、17日三天,依序在台中、台南、台北三都同步實施城市韌性演習。
    且讓我們根據戰爭常識和通俗邏輯,「鋪陳」這項模擬共軍登陸後的演習流程和「想定」。
    共軍能夠登陸且成功建立基地並進襲台中、台南和台北,顯然,國軍已無法阻敵於海上、境外,也無法殲敵於灘頭,以致共軍長驅直入,迫使國軍和後備部隊展開城市巷道保衛戰。那麼;撇開所謂灰色地帶的威脅行動不論,不知在我們的「假設」中,共軍登陸前發射多少導彈?出動多少無人機、機器狼掃除登陸障礙?可曾出動艦砲和戰機炸射灘頭?派遣多少部隊登陸?攜帶何種武器裝備?
    面對共軍登陸攻勢,我軍發射多少防空飛彈?阻絕多少導彈和無人機?海馬士多管火箭如何佈防?殲滅登陸裝備和部隊?我軍有無損失?國軍火山雷佈雷系統損失多少?地表最強M1A2T戰車損失多少?殲敵多少?
    兩軍交火,國軍死傷多少?平民死傷多少?鄰近醫療機構能否負荷?鄰近灘頭附近城鎮鄉村、國道省道、公共運輸系統、電網纜線,天然氣和自來水管道受損情形如何,能否修復?何時可以修復?農牧漁業損失多少?倉儲損失又多少?
    按,丹娜絲中度颱風過境後6天,台南嘉義尚有34841戶停電,許多家庭無「氣」可炊,可做為評估登陸戰爆發後「戰損」,以及評估城鎮韌性的參考。
    共軍登陸攻防戰開打,戰後景象勢必比中度颱風過境還慘,那麼,我們不妨自忖,共軍登陸戰需時多久?每經一日,台灣經濟損失多少?民心士氣斲傷多少?機場與高速公路若未遭嚴重破壞,會不會出現逃亡人潮、影響下階段城市保衛戰的部隊調動?軍民糧食供應會不會斷鏈?
    換句話說,共軍登陸戰開打後一段時間,台灣某些地區已經跑受了戰火的摧殘,啟動城市保衛戰「演習」時,我們不能「假裝」部隊編制完好參加演習的人員,穿著整齊,毫髮無傷、公共設施與道路、公私建築物、醫院學校都沒有遭到破壞。至少,城市保衛戰演習之初,政府應該「想定」,並公布前一階段三、兩天戰爭造成的「戰果」和損失
    此外,尚有不得不說的。新聞時有報導,現時台灣,醫護人員大量出走、急診室人滿為患,進行城鎮和全社會韌性「演習」時,不能假裝問題不存在。教召動員後備軍人時,也應該考慮納入離退休醫護人員的教召和動員。
    接著,不妨閉上眼睛思考一下。當共軍向台中、台南和台北進襲時,勢必也會派遣轟炸機群、運用導彈、無人機和長程火砲,猛烈向目標城市發動攻擊,甚至在登陸之際,便已從遠端發動攻擊了!那麼,防禦方哪裡還有時間和空間進行甚麼城市韌性「演習」?哪裡還能讓平民百姓跑到「全聯」超市,領取緊急避難包、自我救護?
    或許,我們是外行看熱鬧。不過,就拿以色列和伊朗的12日空襲對戰,當作一面鏡子,討論全社會或城鎮韌性時,我們是不是該自問:台灣防空系統能否構成類似以色列的「鐵穹」?成功攔截率是多少%?真如某將軍說的,三發飛彈成功攔截率210%嗎?我防空系統估計能抵禦幾波攻擊?
    台灣各大城市有多少防空設施?多少公共建築地下室可轉作防空避難空間?
    台灣不似以色列,既非全民皆兵,也沒有藏「械」於民,戰爭爆發之前,若有跡象可循,或許還能從容召集動員後備部隊,分配武器裝備,進行整訓。如遇敵軍突擊,導彈飛彈來襲,如何動員召集後備部隊?後備士官兵若拒不報到,如何處置?平民拒絕報到整編,又該如何處置?人民有無以宗教為由拒絕參戰的權利?能否因政治理念不合拒絕參戰?
    戰爭爆發時,台灣地區各城鎮的警消和醫護人力資源,能否在最短時間內動員起來?救災救傷救死的最大負荷量是多少?
    倘若,城市道路、網路電路、瓦斯管道、自來水管線、商場工廠、公寓大廈的1%遭到破壞,生命財產損失如何計算?會不會引發火災和建築物崩塌?當地警消和工程 搶修單位能否及時「止損」?醫療設施能否負荷?破壞率達到5%、10%的時候,情況又如何?國安國防單位可有數據?
    如果,上述的問題,國安及國防單位都無具體答案,試問,所謂全社會或城鎮韌性演習成敗,如何評估?拿黑熊學院賣出了多少「緊急救難包」做指標嗎?這樣的韌性演習,會不會太兒戲了?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既然是「實兵演習」,下一次演習共軍登陸、城市巷道保衛戰開打,就算無須把城市街道「裝扮」得滿目瘡痍,至少,演習,應該呈現戰時的真實景象:空襲警報響起,繁華街道上,各式交通工具就地停駛,乘客和街上民眾倉皇失措、尋找防空地道;飛彈來襲,某商場和商辦大廈遭襲,建築物崩塌、發生火災,傷亡嚴重,警消人員緊急出動,醫護人員緊急救傷;大型醫院急診室外,救護車雍塞門前,急診醫護人員,高聲呼叫,門診部病患聲嘶力竭,住院部忙著疏散病患;機場擠滿了搶著登機的民眾,機場聯外道路,車輛動彈不得,機場塔台遭襲,無法運作,跑道上航機七零八落,機場工作人員急於避難;斷網斷電、無限和衛星電視均無法播報新聞,瓦斯管道遭襲,起火燃燒,瓦斯公司緊急「斷氣」,派員搶修;幼稚園、小學,學童哭叫爸媽祖父祖母,中學教師帶領學生就地避難,心焦的家長湧往幼稚園小學接孩子;市內重要行政樞紐、軍事指揮部鄰近區域,爆發街頭巷戰,部分敵軍遭殲滅,但我軍也有重大傷亡,衝突延續24小時,官兵精疲力竭,後勤補給不上,超市員工接濟糧食飲水;
………..這樣的演習腳本,是不是比較逼真?是不是更能察覺全社會和城鎮韌性的缺失呢?
    硬體設施和軟體規劃,固然關係到全社會韌性的強弱,但是,全民對國家的認同、對國家發展未來的信心、政治領袖與全民的互尊、互信等心理韌性,才是社會韌性的關鍵基石!
    如果,所謂的社會和城市韌性演習,只是在滿足某些政客的虛榮,補足某些好戰團體的利益薰心,根本不能體現全民心理韌性的真實情況,這樣虛應故事、自欺欺人的防空演習、模擬敵軍登陸、外加城鎮韌性演習,究竟有甚麼意義呢?
    心危所謂危,愛台心切,和平是尚,不得不言。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