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總統府YT截圖
【聚傳媒上官亂文章】雖然8月23日,民進黨主導的大罷免運動已以32:0的結果宣告徹底大失敗了。但是對於36萬陸配群體來說,這一結果並未能消弭大家內心揮之不去的不安。隨著2026年和2028年的選舉即將來臨,這個群體仍籠罩在成為台灣政治鬥爭靶子的陰影之下,因為抗中保台神主牌大部分都流於口號,只有拿陸配做文章時,才最容易讓口號和現實產生鏈接。而且可以預見的是,陸配的處境會日益艱難——從726大罷免失敗後內政部仍然炮制出莫名的「自廢護照」修正案就可知。
這一提案並非孤立事件,而是自2024年底以來針對陸配的一系列政策的一部分。以陸配出身的立委史雪燕及五位陸配村長為例,內政部要求將他們解職,理由是根據《國籍法》,他們未能提供退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證明。史雪燕甚至被要求退還一年多來的薪資。1月,內政部開始追溯到約1.2萬名在2004年前取得台灣籍的陸配,要求他們重新提交當年的戶籍注銷證明。這些人中,許多已在台灣生活了二十多年,以為自己早已與大陸脫離關系,卻突然被要求返回原戶籍地公安機關開具證明。這不僅涉及1.2萬名陸配,更凸顯了台灣移民政策對陸配的不穩定性:即使已取得公民身份,行政命令的變化可能在幾個月內剝奪他們的身份,使其淪為無國籍者。
4月,陸配亞亞事件後,有數位民進黨立委趁勢提案,要把整個陸配入籍完全拉回到國籍法,要求陸配必須要拿出退出中國國籍證明,然後才能夠有入籍台灣的資格。
8月 ,內政部又提出一個修正案:陸配只要想要入籍台灣,就一定要提出「未申領或者已經放棄大陸護照的公證書」,否則就不能入籍台灣,此番言論引起了北京的強烈反彈。
因為與其他移民群體不同,陸配受《兩岸人民關系條例》及大陸人士來台居留辦法的約束,而非《國籍法》。這些法律基於中華民國憲法「兩岸同屬一中」的框架,僅要求陸配退出大陸戶籍,而非放棄中國國籍。一些法律學者指出,《兩岸人民關系條例》及大陸人士來台居留辦法屬於特別法,特別應該優先於一般法——比如《國籍法》,但民進黨卻日益傾向於以《國籍法》規範陸配,批評者認為這是為了特定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目的而故意繞過既有法律規範——利用沈默的陸配群體炮制議題偷渡「兩國論」。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陸配之所以拿不到退出中國國籍證明,並不只是因為大陸政府不承認台灣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台灣這邊的法律基礎也是「兩岸」而非「兩國」。不讓陸配拿到退出中國國籍證明,不僅是大陸有障礙,台灣這邊更有明確的障礙。
所以,從年初到現在,為什麽民進黨以及兩岸相關單位都一直強調《國籍法》,而回避憲法、兩岸條例?因為通過針對陸配,民進黨可以將「抗中保台」的抽象口號轉化為具體行動,規避兩岸關系的覆雜性。只有通過歪曲性、誤導性地挪用法律,才能夠慢慢地完成輿論造勢,完成政治算計。
然而,這一策略,不僅暴露了台灣法律的內在矛盾,也暴露了執政黨政治體系的內在矛盾。——盡管民進黨標榜進步價值,比如倡導婚姻平權與社會正義,但其對陸配的舉措卻透露出更深層次的保守主義與民族主義。可是,民進黨為什麽會有保守主義呢?正如大罷免失敗是因為大罷免本身就不合理之外,有沒有可能民進黨這個政黨,它本身就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或許,它本身就具有外「左」內「右」的雙重面貌?
日本學者本田善彥曾發表文章認為,民進黨的進步外衣掩蓋了根深蒂固的民族主義與保守主義核心,這種兩面性在該黨執政時尤為明顯。這種內在沖突會不斷驅使民進黨在民粹動員與右翼排他策略之間搖擺,加劇了台灣社會的兩極分化。
具體來說,民進黨這個政黨其實可以分為兩大特性,表層看起來他們標榜民主進步、社會正義、高掛人權法治,因為他們曾經反對國府威權統治、街頭運動起家,支持各種學運,又主張廢核廢死,認同同婚,這些看起來都特別像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就是所謂的很「左」。
但他們真正的里層是另外一個特性:那就是根深底固的保守主義和民族主義,就是「右」。
在陳水扁執政時期,他以歷史的受害者自居的態度曾試圖進行權利壟斷,但因為吃相很難看,反對聲音居多,沒有成功。蔡英文全面執政後,以中立和和解的姿態,讓民進黨內右翼的民族主義收斂和克制了很多,然後表層的進步主義就吸引了很多文青式的理想主義。但是這一部分,很多時候就跟現實有脫節,畢竟他的內部的經濟結構、權力結構、右翼保守主義那部分其實並沒有改變,在社會上也會造成一定的摩擦和矛盾。
這種政治集團在當在野黨的時候沒有問題,其表層的那一面進步價值會體現出來,會成為他很好的工具,但一旦他全面執政,掌握行政權和立法權之後,其右翼保守主義就有了發揮的余地,他就會慢慢的變得越來越右,導致整個島內的政治氛圍愈發極化。同時原來「左」的那部分,又會開始往民粹轉化,同時,過去那種吸引文青的那一部分美好願景,又會被視為可笑又可悲的偽善把戲。
於是,這種外「左」內「右」的雙重面貌,驅使民進黨在民粹動員與右翼排他策略之間搖擺,加劇了台灣社會的兩極分化,發揮在陸配身上,就變成了雙重霸淩。
因為陸配象征性地連接著中國大陸,成為「統戰滲透」或「人口清洗」等恐嚇敘事的理想靶子。盡管沒有任何國家安全案件明確指向陸配為主嫌,但他們一再被描繪為潛在的第五縱隊。
同時,陸配數量少、缺乏民意代表、公共話語權薄弱,再加上沈默的特性,使得攻擊他們的政治成本極低。
再加上針對陸配的政策可操作性極高,政府可以隨意在《國籍法》和《兩岸條例》等不同法律框架間自由切換,隨意取用,更是制造了寒蟬效應。
當然了,陸配還得為民進黨「想象的可怕中國」背書,無奈地被利用來制造最大化的恐懼效應,大家一想到這個「小小多山的國家」,被通過陸配「被14億中國人洗人口」,多可怕呀。無論再怎麽解釋從法律到現實都完全不可能,都沒用。
更重要的是,這也是轉移矛盾的需要。當「抗中保台」、「台灣價值」神主牌作為民進黨的動員資源日益枯竭,——尤其是在現在台灣面臨內外交困之時。對內朝小野大,以及黨政期間的政績表現、內政處理上無法再說服選民,對外,美國現在對台灣的一系列的漠視和隔離,另民進黨束手無策。他們就只能煽動大眾,放大大眾對內部敵人的恐懼。
這種替罪羊模式其實反映了民進黨及其支持者內部的更深層問題。
我曾認識一位外國觀察者,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泛綠陣營對陸配的敵意可能源於一種潛意識的自我厭惡——對台灣自身與中國文化與歷史聯系的不安。通過攻擊陸配,民進黨及其盟友試圖切斷這些聯系,將自身的不安投射到這一弱勢群體上。這種「割席」行為與其說是政策,不如說是身份認同的掙紮,試圖通過排他而非包容來定義「台灣性」。
這種做法的後果深遠。通過持續制造恐懼與分裂,民進黨不僅疏遠了陸配,也可能讓更廣泛的台灣公眾對無休止的替罪羊政治感到厭倦。如果民進黨無法擺脫受害者心態,調和其表面的進步價值與內在的保守沖動,它將不斷地尋找新的替罪羊,侵蝕其自詡的理性和開放性。對於台灣的陸配而言,未來顯而易見: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依然岌岌可危,身份永遠受到質疑,始終處於政治鬥爭的夾縫之中,也永遠成為民進黨外「左」內「右」之雙重面貌的鏡子。
作者為作家、媒體人
●投稿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