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左化鵬專欄】近幾年來,台灣的土壤酸化,成了培養名嘴的沃土,螢光幕前,冷不防就會冒出一張張名嘴。他們有的道貌岸然、不苟言笑、有的獐頭鼠目、尖嘴猴腮、有的濃妝艷抹、打扮妖冶、有的蛾眉淡掃、穿著素雅。他們把政論節目變成了綜藝節目,揭政客的瘡疤、戳政客的痛點、搔政客的笑穴,談政客的八卦,在觀眾叫好聲中,他們搖唇鼓舌更起勁。
這些名嘴機靈得很,隨時觀察風向,風往哪裡吹,人就往哪裡倒。他們時而偏藍、時而偏綠、時而偏白、時而由黃轉綠,時而又由綠變紅。
歷史上巧舌如簧的人所在多有,如春秋戰國的蘇秦、張儀、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這些古代的名嘴,舌頭都已與草木同朽。只有一位奇男子,火化後,舌頭不爛,他就是後秦時期著名的佛教譯經家鳩摩羅什。
三寸不爛之舌,說的就是鳩摩羅什的故事。鳩摩的父親是天竺人,他出生在今天的新疆庫車,新疆古稱西域,庫車就是龜茲國。鳩摩羅什生來就具慧根,頗有佛緣,如果不是他,印度佛教式微後的今天,中國的佛教不會如此昌盛,周邊的國家,也不會沐浴佛恩、法露均霑。
鳩摩羅什一生傳奇,他剃度出家後,兩度被迫破戒(虧其節),還引發了兩場戰爭。他是自古以來,唯一能精通天竺文和漢文的人,一生翻譯佛經無數,毎一部都詞意優美,無人能夠超越,如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其他如「心經」、「法華經」等多不勝數,今日人們日常用語:大慈大悲、普渡眾生、大千世界、一塵不染、天花亂墜、想入非非,舌燦蓮花、愛河、苦海、煩惱,心田⋯⋯,無一不出自他譯的佛經。
鳩摩羅什圓寂時,弟子們以佛禮火化,遺體灰飛湮滅後,發現他的三寸之舌不爛,仍完好如初。去年此時,我旅遊南疆,路過庫車附近的克孜爾千佛洞,這裡曾是鳩摩羅什講經說法的地方,立有塑像紀念,他的不爛之舌,供奉在甘肅武威涼州區的鳩摩羅什塔。改日我到甘肅旅遊,一定要前往參拜。
附題外話:鳩摩羅什的事蹟影響後世深遠,知名的武俠小說作家金庸,他的名作「天龍八部」中,有三位人物「大明法王」鳩摩智、天山童姥,虛竹和尚,他們的故事是否源自鳩摩羅什。盼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能為我解惑。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