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伯仲》幕後有無劇本?當人生沒劇本,你就是導演!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莊伯仲專欄】這幾年,從短影音到ChatGPT,所有人都在談「內容」。但真正懂得內容節奏、知道觀眾反應的人,其實早就存在──他們正是螢光幕後的老司機。

資深媒體人陳宏明的新書《幕後「有無」劇本:一位資深媒體人的跨領域實戰心法》,就是這樣的一場跨界混搭:有哲學、綜藝、電影感,也有滿滿人生體悟。

一打開書,會先被封面吸走注意力。那個「耀閃雷射」的藝術設計,像是舞台燈光在暗場中掃過;再翻幾頁,排版竟然不是傳統方方正正的樣子,而是有節奏、有呼吸、有留白。陳宏明自創了「字來字」字體,用「有無」、「無懼」、「轉念」這幾個詞當註解。光是翻閱,就像在看一場「文字的MV」,有節奏、有畫面、也有能量。

書名的「有無」兩字,是全書靈魂。陳宏明用他三十多年跑新聞、做節目、在演藝圈打滾的實戰經驗,問出一個大哉問:「人生到底有沒有劇本?」這個問題聽起來哲學,但他寫得一點都不玄。他說,電視錄影現場永遠有突發狀況,綜藝節目永遠不照排定流程,人生也是,你以為有劇本,其實全靠臨場反應。

他把這些「幕後心法」寫得像聊天,語氣輕鬆卻句句有料。比如他談「留白」:有時不說滿,觀眾才有想像空間;有時轉個念,危機反而變機會。這些話放在創作現場管用,放在人生也一樣中肯。特別一提的是,作者透過了他和國民女神、劉德華、賈永婕、吳念真、王偉忠,還有金城武的親身互動來詮釋六個傳播理論。等於將自己在文大新聞所的學習歷程提煉出了精髓,這會是大眾傳播理論的極佳課外讀物,老師和學生都適合。

全書讀起來很像一段「蒙太奇」,不是按時間順序在講故事,而是用片段拼出整體的感覺。有時像看紀錄片,有時像在綜藝棚,有時又像深夜廣播主持人對你說話。這種跳躍式敘事,有點挑戰讀者,但也正是樂趣所在。作者刻意留下空白,讓讀者參與拼湊,就像他說的:「不要可惜了你的想像。」

而這本書的「跨界」,不只是內容題材在跨,而是心法在跨。陳宏明用媒體經驗去談藝術、用藝文語感談時事、用哲學角度談職場,整本書像是用綜藝節奏包裝的深思。讀完你會發現,他寫的其實是「如何在現實裡活出創意」,無論你是導演、老師、企劃、還是學生,都能對號入座。

《幕後有無劇本》不像教科書給答案,它更像是一場「互動式表演」。你得跟作者一起思考、想像、甚至「對話」。有時一段文字讀不懂沒關係,隔幾天再看會有新感覺。作者說:「這本書三年、五年再看,會有不同感知。」這句話挺準的——它像是一面時間鏡子,讓你看到此刻的自己。所以「當電影散場,可以久坐不離,好戲也才從此即將開始。」這大概就是陳宏明想說的:人生沒有固定劇本,重點是你敢不敢留在座位上,繼續看下去。它像一本媒體人的創作筆記,也像一場關於人生的即興秀。你不需要預設立場,只要打開書頁,就能一起進入那場沒有劇本、但絕對精彩的「幕後」。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理事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