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最普遍土地公信仰 竟起源於周朝

照片為中華傳播管理學會提供

【聚傳媒記者陳冠宇報導】土地公信仰在臺灣非常普遍,諺語甚至說:「田頭田尾土地公」,可見土地公到處可見。根據考證,土地公信仰從周朝就有。
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編纂的村史《上豐村的繁華歲月》考證發現,周朝以分封制度分封諸侯,也分封諸神,包括土地公。《禮記》針對祭法指出:「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為立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漢朝的《孝經諱》也說:「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闊不可盡敬,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
「社」這個字,左邊的部首「示」,是祭壇的象形文字;右邊的「土」當然就是「土地」,意思就是土地的祭拜。社就是社神,周朝的社神不只一位,依照社的大小而各有不同,功能與地位都像是現在的土地公。
掌管的地方只有一家一宅的土地,也稱為土公或是土神。而且因為農耕民族相信「有土斯有財」,這也是為什麼可以把土地公當成財神,例如新北市中和區烘爐地的「南山福德宮」,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四年(西元1739年);至於南投縣竹山鎮的「竹山紫南宮」,歷史也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十年(西元1745年)。
還有一個神明是后土,《上豐村的繁華歲月》考證指出,漢武帝以前的后土只是五行神裡面的土神兼社神,神格不太高。這位社神是大地之神,只有一位,可以說是轄區最大的土地公。漢武帝開始以皇帝之尊,正式固定祭拜后土,從此之後許多皇帝除了祭天,也固定祭地,這才大大提高了后土的地位。
有很多墳墓會為后土立碑,《上豐村的繁華歲月》指出,可能是受到唐朝的道教經典《太上洞玄靈寶轉神度命經》影響。這本經書提到「土地真官,安穩亡魂」,這很可能是後世常在墳墓安置后土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