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公主 ── 楊麗萍

 【撰文:周穎宗|攝影:陳柏勳】”暌違多年,孔雀公主楊麗萍再次帶著她的最新大型舞作《孔雀》來台演出,在中國央視春晚節目上,因連續旋轉四個小時而大放異彩的楊彩旗,本次也跟著隨行宣傳,楊彩旗在《孔雀》這齣舞作裡演繹「時間」這個角色,因此必須在原地透過不同程度的速度與肢體旋轉兩個多小時,藉此闡述四季更迭與時光流逝。“ 

 從過去到現在,楊麗萍的舞蹈一直和生態,大自然保持著緊密連結的關係,無論是《兩棵樹》、《火》、《雀之靈》等,均能從中得到讚嘆自然與這世界自有一套定律的啟發,從最新創作《孔雀》中也不例外。人類能夠愚公移山填海造鎮,惟時間無法逆轉,死亡儘管可以姍姍來遲卻也總會降臨,「我長到這個歲數,來說生老病死更能有所體悟,進而透過肢體去表達,我認為時間是擠出來的,其實人們都擁有大量時間,只是不夠珍惜,耗時於手機太多,每天只消擠出半小時你就什麼都能有。

 我和彩旗說,你在轉圈的時候並不是在數數兒,而是每轉一圈生命就過去了一秒,人一直在衰老、但同時也在成長,它們總是同行的,時間就是如此,疊加起來有多少萬分鐘,蝴蝶的生命很短暫,破繭而出卻要花多少時間,有的花只開一天,第二天便凋謝,曇花只綻放幾小時的生命,這些都是生命裡最好的教材。」

 楊麗萍透過作品提醒著人們,莫哀逝衰老,莫忘記成長,因為它們常存相依,在時間的流動裡同時間行進著。

 

圖/大陸國寶級舞蹈家楊麗萍的大型舞劇「孔雀」找來國際大導御用美術設計葉錦添幕後操刀。

 

萬事都是修練而來

 將身心靈都打理照顧的特別週到的楊麗萍,從過去《雀之靈》,到如今的《孔雀》,那是一種跟著時間,跟著生命的流動轉變,進而展現出體悟的味道,要在兩個多小時之內將一生透過孔雀的生命來表達,認為自己在舞台上的身分除了舞者,還多了演員一職的楊麗萍,於台上台下,展露於世人眼前的,莫不是堅毅精神的宗教式修練。

 「每個人都在表演,只要在人前,你的肢體與表情就是一種演出。我們在現實世界裡都是演員,有人演的差一些,有人卻能演得很好,這就是所謂的修養、儀態、作態,它們經過妝點、設計。沒有人是原始的,這是一個事實,沒有必要忽略,更不需引以為苦,它不是強迫更不是造作,兩者形現於外的品質是不同的,連一隻小鳥都知道要梳理羽毛,這是一個特別簡單的問題。用廣義來解釋,人從出生就是一種登場,有的人上台華麗,下台唏噓,這不是與生俱來,而是時時刻刻都在準備,這個世界的規範與講究不可能與生俱來,都是修練來的。」

 

傳承是歸屬感的延續

 楊麗萍是雲南大理的白族人,白族天性好美,千古年來從建築、服飾可見端倪,直到長大才離開雲南的她,十三歲被選入雲南西雙版納州歌舞團,成天的工作便是走村串寨,在各個不同少數民族的村落裡跳舞演出,以慰勞辛勞的農人們。

 天賦讓她特別快地吸收、記取各民族之間或華美、或直擊人心的古老文化,再加上白族人天生天養的唯美養成,交融出楊麗萍豐富的底蘊,爾後的創作更是從此離不開她的中心思想與文化符號。

 她表示:「白族人從小都在自然之中,我們生活用的是木材、棉布,是自然的餽贈,當然是學習自然的精神,自然其實就是宗教裡講得自在,講一個人追求的格調,白族是講究美的民族,它就是風花雪月,我們的服裝、頭套都是自然的象徵,下關吹來的風、上關盛開的龍女花、蒼山上飄落的雪,和倒印在粼粼洱海上的月亮……我的舞蹈是非常秉承文化的符號,屬性感很強,我喜歡絲綢或棉麻的衣服,不喜歡牛仔褲,它對我沒有連結,沒有我自己的文化符號,我跳的是我作為少數民族自己創造的舞蹈。」

 珍視著少數民族傳統藝術的瑰寶,珍視著歸屬感強烈的文化符號,楊麗萍的作品師法自然,取材自然,當面對極度崩壞的環境,與急速流失的文化,她身為農家出身的孩子,知道這中間的矛盾與兩難,她不選擇批判,卻默默做了多年的採集研究工作。

 「面對開發我覺得是毫無辦法的,但我能做出實際的行動,去盡力搶救文化讓它們繼續在舞台上被看見,這樣做比較實際,怨天尤人也沒轍,像《雲南印象》、藏族的《藏迷》,都是原住民族的傳統舞蹈,特別像《雲南印象》裡綠村的神鼓,只剩下一兩個老人會這套鼓,這種打擊樂非常神奇,原來有幾十套的打法,自盤古開天就這麼被記載流傳下來,像史詩一樣。有人說我在做公益,我自己卻不這麼標榜,這是心態問題,別老覺得自己做了甚麼狀似了不起的事情,它該是什麼就是什麼,你做了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而非空泛的舉動,那才是最重要的。」

 

圖/楊麗萍說:「你說孔雀在乎人類的讚美嗎?一點也不,牠開屏是為吸引同類而得繁衍,不是為了你。」

 

熱衷讓人展露光芒

 「如果有人說我在保護一種文化,那也是別人去說,我只是純粹的熱愛,你做好了自然有人讚美你。拿跳舞來說,把舞跳好自然有人讚美,就像孔雀把羽毛長得美,開屏開得美而得到人們的讚美,但你說孔雀在乎人類的讚美嗎?一點也不,牠開屏是為吸引同類而得繁衍,不是為了你。別忘了民間的傳統舞蹈是由很多人一天天積累、創造出來的,好東西會被沉澱、遺留下來,不夠好則被遺忘,再過一百年我的舞蹈也會變成非物質文化了(笑),如果夠好的話。不夠好也是會被遺忘的。」

 當我們問楊麗萍是否要為藝術獻身,絢爛於舞台上,「你是說死在舞台上啊?咳,那該有多極端啊,舞蹈是非常愉快的事情,人肯定是要死的,而我肯定死在床上(笑)。有些藝術家說養成的過程有多苦,那是有感而發,但我是天生的,不是使勁兒去學來的,是生命需要我去跳舞,這不是苦練出來的,而是一種本能。」

 楊麗萍是特別的舞者,她快樂跳舞,從不把節食修身當苦差事,「自從二十二歲到了所謂的文明世界裡,就從沒覺得跳舞會有問題,從沒想過要為生存而苦惱。像現在是兩百人的團隊,也能生存的挺好,自給自足,就像挖地種田,豐收的感覺很好,雖不至富裕,卻也沒覺得焦慮。等我們舞團成為一種品牌,做好雲南印象了,政府突然說應該給予資助,那你就覺得該來的就來了,都不是強求。舞跳好了就有票房,有票房就能吃飽,吃飽了就開始跳舞,就這麼簡單。」

 

 .本文經潮人物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潮人物網路平台(2015)            

 https://chewpeople.com.tw/vol57-li-ping-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