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臉書
【鄭功明投稿】「眾生本來是佛,只因妄想與執著,未能證得。」
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它就像一道光,猝不及防地穿透了我,心底深處好像被什麼敲了一下,發出悠遠的回響。那一刻,我感覺不是在讀一句佛法,而更像是一聲來自遙遠彼端的呼喚,穿越了無數劫的黑暗,讓我的自性佛光瞬間顯現。
眼淚不受控制地流下來,心臟劇烈跳動,整個世界似乎都凝固了,只剩下那種難以言說的「覺醒」感。
原來,我們從來就不是孤單的。天地萬象,山河日月,甚至微小到一草一木,都與我同體同根。
我們曾以為自己是命運洪流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無助而渺小。但當那些擾人的雜念漸漸止息,一股無形卻真實的光芒便從心底緩緩升起——那就是佛性,是我們與宇宙本體的無聲連結,是亙古以來從未斷絕的根源。
紅塵迷途中的迴響
在紅塵中,我也曾像許多人一樣,拼命追逐名聲、地位和認同。我努力向上攀爬,渴望到達萬丈高樓的頂端,卻在那裡感受到了比深海更深的孤寂。
每當夜深人靜,獨自凝視窗外的萬家燈火,總覺得有什麼重要的東西從指縫間悄悄溜走了,卻又說不上來是什麼。那種無形的空虛像夜裡的寒風,無聲無息,卻刺骨凜冽,讓我的心始終無法平靜。
直到某個清晨,我隨手翻開了《獻給旅行者365日》。書中的每一個字,都像一隻溫柔的手,輕輕地牽引我走出內心的迷霧。
我開始嘗試在佛前靜坐,長時間地持念「南無阿彌陀佛」。
那佛號,真的就像細流一樣,綿延不絕地滋潤著我的心田。
我能感覺到,身心隨著每一聲佛號,慢慢地、一點一滴地沉澱下來,那是種從未有過的輕盈。
突然間,一股難以言喻的寧靜,就那麼悄悄地從心底深處升起。
那不只是周圍安靜了,也不是煩惱暫時不見了的輕鬆,而是所有念頭都歸於寂滅之後,我那份最真實的「本性」,自然流露出的清明與安定。
那一刻,我的身心彷彿都消失了,只剩下單純的一念,和佛號緊密地融為一體。
那樣的狀態,是寂靜的,是光明的,感覺自己與整個法界合而為一,就像進入了一個完全沒有聲音、沒有形相的境界。
我很清楚地知道:這不是在做夢,也不是什麼幻覺,更不是意識的投射,而是我自性中本來就有的光明,短暫地顯現了。
就好像一面蒙了很久塵埃的鏡子,突然間被擦拭乾淨,瞬間映照出了滿天的光華。
就在那一瞬間,我感覺一切都回歸了最原本的樣子,我回到了我的佛性,也找回了那個從來就沒有被染污、也從未曾失去過的「本來之我」。
伴隨著這份來自本性的清明與安定,我的身心同時湧現出一種超越世間所有感官享受的、極致的喜悅與清涼。
那種感受,就像西方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
它是那麼澄清,洗滌了所有塵埃;
它清冷又甘甜,滋潤著我的身心;
它輕柔且安詳,帶來徹底的放鬆與滿足;
它還能除卻內心所有的飢渴,更能滋潤我的智慧與善根。
每一聲佛號,真的都像一道光,穿越層層迷霧,照亮了我被貪婪、瞋恨、愚痴塵封已久的心靈。
同樣的清涼與寧靜, 也曾在持誦《大悲咒》時悄然浮現。
那並非言語或聲音所能描述,而是從心底湧出的深邃安然,彷彿觀音菩薩灑下的甘露,無聲滋潤著我內心的乾渴,將煩惱化作慈悲與清明。
只剩下一種被慈悲溫柔擁抱的安然。
我終於徹底明白,念佛,根本不是向外去求什麼,而是喚醒我自己內在那份原本就清淨的光明。
它更像是一種在心中輕輕與佛陀握手,與宇宙最原始的智慧重新調頻、共振的過程。
那種深邃的共鳴,加上八功德水般的殊勝感受,讓我熱淚盈眶。
我感覺,千萬年來的輪迴迷失,終於在這一聲佛號中,找到了回家的路。
為何佛會墮入人間?——因果的奧祕
如果我們本來就是佛,那為何還會墮入這苦難的娑婆世界?這個充滿無常與痛苦的人間,究竟是誰安排的?
這些疑問,曾像一片陰影般盤旋在我心頭,讓我深感困惑。
直到有一天,我讀到淨空老和尚的一句話:「佛來人間,是為了眾生,示現因果,啟發本性。」
那一刻,我心頭的疑雲頓時消散,就像一道閃電劃破了漫長的黑夜——我終於明白了。
佛,不是墮落的眾生,而是覺悟的導師。祂不是因為業力被貶人間,而是因為無比的慈悲願力,甘願走入輪迴,與我們一同受苦,只為了點燃我們心中那盞幾近熄滅的燈。
因果,不是懲罰,它是宇宙運行的真理。
我們所遭遇的一切,其實都是我們起心動念的回聲。每一個念頭,都像一顆種子落入法界;種下善念,便會發芽為福報與歡喜;種下惡念,則會結出痛苦與災難的果實。
這不是上天在審判你,而是你在創造自己的人生。
所謂因果,是心念與現實之間的橋樑,是宇宙間最公平、絲毫不差的法則。
在量子世界中,這一切顯得更為真實。粒子之間的糾纏,仿佛證明了「念」可以跨越時空相互牽引。
當我心中生起一念善,整個宇宙的頻率仿佛也隨之變化。佛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絕不是空泛的言語,而是量子層面中最深的奧祕:
你的心,就是萬法的源頭;你的念,就是宇宙的根本動力。
佛來人間,不為自己,而是為了喚醒你
你不是罪人,不是命運的奴隸,更不是在業海中漂流的迷失眾生。
你,本來就是佛,只是暫時夢入了塵世的幻境。
佛陀降世,並不是為了證得佛果——因為他早已證得。
他來,是為了讓你記起:你,本自清淨光明,本具無量慈悲與智慧。
他以身示現,演繹因果,只為指引眾生回家的路。因為他知道,你與他,本無二致。
他不為解脫而來,而是為了低聲喚醒沉睡的你——你,才是真正的佛。
心性不滅——車禍中的覺醒
那天,我和朋友在輔仁大學運動完,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身後傳來摩托車猛烈的撞擊聲。那一瞬間,強大的衝擊力將我整個人拋飛出去。
然而,更不可思議的是——我的意識竟然在那一刻猛然脫離了肉身。
那不是昏迷,更不是混亂,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明。
我感覺自己像一道光般輕盈地升起,仿佛是從繭中破出的覺性,瞬間飛到了幾十公尺的高空。
那種清醒,遠遠超過我平時的知覺,就好像佛經裡說的「明明白白,朗然常住」的心性,在那一刻自然顯現了。
我懸浮在空中,俯視著地面。只見自己的身體倒臥在馬路旁,就像一件被遺落的衣裳。那一幕雖然震撼,卻沒有絲毫恐懼或痛苦,反而是一種無比寧靜與釋放的狀態。
那種寧靜,不是睡眠的沉靜,而是一種超越生死、超越言語的安然與光明。
四周的景象宛如全景般展開。街燈閃爍、樹影搖曳、人車往來如常,但我眼中的世界,卻透明虛幻得像一場夢。
時間仿佛凝結了,聲音也遠去了,我像是脫離了三度空間,進入一個無聲無影、絕對清明的境界。
那一刻,我恍然領悟:整個塵世猶如幻夢,而我,仿佛在夢中瞬間醒覺。
那時,我深刻體會到:「這具肉身,不過是緣起的幻影,是心識暫借的衣裳,如夢似幻、如露亦如電。如今,在這短暫的脫離中,清明的覺性自然甦醒,照破無明迷霧,返照本來的寂靜與圓明。這不是終結,而是一種轉變,是識破幻相、返本還原的剎那契機。死亡,並非生命的歸零,而是五蘊暫止之相。真正的生命,是那不生不滅的佛性之光,當下即是、永恆不失。」
那一刻,我開始深刻反思:我是誰?生命的本質又是什麼?為何在那猛烈的撞擊後,我沒有被黑暗吞沒,反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光明與自由?
我真切地體會到佛經所說的:「心性不滅」。佛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三世諸佛,以此心為本。」
這些句子我過去曾念誦過無數遍,但始終難以體會其深義。而今,當意識超越身體束縛,我親身證得了這份真實不虛的體悟。
我過去的煩惱、痛苦、慾望與恐懼,在那一刻彷彿全部脫落、淨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如虛空般開闊、如光明般透明的覺知。我明白了,這才是真正的「我」——非色身之我,非念頭之我,而是覺知本然、不動不搖的真心本性。這,正是佛法所說的「本來面目」。
我明白了:死亡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活著時迷失本心,忘了自己是誰。眾生皆具佛性,只因為被無明遮蔽,沉迷幻相,而忘了本具的光明。
那一刻,我清楚地知道——我們本非凡夫,我們本來就是佛,只是暫時迷了方向。
當我回到身體,重新甦醒時,雖然肉身依舊疼痛,但我的心已經截然不同了。這次經歷,讓我明白:生命不是從生到死的線性過程,而是一次次讓覺性甦醒、返本歸真的機會。
從此以後,我更加虔誠地念佛誦經,因為我知道,那不僅僅是修行的儀軌,更是讓心回歸本源的道路。
當我們稱念「南無阿彌佛」,並非在祈求外在神力的救贖,而是在召喚內在的佛性,喚醒本自具足的光明。那佛性,與宇宙同體,與慈悲無二。
所以我寫下這篇文章,並非為了講述一場奇蹟,而是希望能喚醒每一顆沉睡的心。你不是這具色身,也不是紛飛的念頭;你是那個能見、能知、能覺的覺性,那個即使風雨來襲,依然不動的光明本心。
願這場車禍中的清醒,能成為你我生命中的一盞明燈,引導我們看見那本來具足的智慧與慈悲。
如果你也曾在低谷徘徊,在夢中渴望醒來,在黑暗中尋找光明——請記得:
你從未失去佛性,你本來就是光明。
只要一聲佛號,一念回光,
那不生不滅的佛性,便會在你心中重現光明,照破萬古黑暗。
你不是注定的凡夫,你是未覺的佛。
只要回頭,你便在光中。
量子觀點下的印證
量子物理所揭示的「波粒二象性」,彷彿也在這一刻得到了印證。物質既是波動,也是粒子。而在這二元現象之下,隱藏著更深層的實相——一切萬象皆在變動中顯現,但其背後有一個不變的「如如」。
這「如如」,正是佛法所稱的「真如」。
那時我真實感受到:「無常」與「永恆」交織的奧妙。
無論色身如何變化、老病或消亡,內在的心性卻始終不變,宛如光明不滅的明珠。
這種體悟,讓我對生命的意義有了全然不同的理解,也更加堅信——佛性不依肉體而存,而是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當下的每一念之中。
念佛,是宇宙的共鳴
念佛的過程,並非只是口頭的念誦,而是與宇宙的智慧、慈悲和光明發生共鳴。
每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僅僅是向佛的呼喚,它更像是一個從內心深處發出的回應,與佛的智慧和光明相應。
當我們真誠地念佛時,我們的心與佛心便會契合。這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虔誠,更多的是一種心靈的共鳴與融合。
正如星雲法師所說:「念佛是一種心靈的回歸,是回歸到最真實的自我。」
量子力學中的「觀察者效應」,揭示出一項深奧的真理——當意識凝視某個現象時,那現象便應聲而動,隨觀者之心而轉。
這不僅是科學的發現,更是對「真如本性」的呼應。
當我專注於佛號,心無旁騖,一念純淨時,宇宙彷彿回應這份清淨,讓內在的智慧如光般綻放,慈悲如泉湧流。
念佛不僅轉化了我對自我與煩惱的認知,更像是喚醒了宇宙本初的頻率,使我與萬有產生共鳴。
此時此刻,我深切明白:改變世界的,不是外在的力量,而是一顆與佛相應的心。
從迷到悟,回家的路
每一次的迷失與覺醒,都是我們回家的路。
這條路並不艱難,也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每一個當下,就在我們每一個念佛的瞬間。
我們不需要去尋找佛,因為佛性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它一直在我們的心中,只是被無明所遮蔽。
回家的路,其實是一條心的路。
當我們念佛,當我們靜下心來,去感受那份清澈與安寧的時候,我們便能重新看見自己內在的光明。
這是一條回歸自性、回歸本真的路。
我們的生命,不再是對外界的追逐,而是對內在光明的尋找。
如淨空法師所說:「當我們回歸心性,明白因果、明白心的真正作用,我們便能超脫一切。」
每一聲佛號,都是一次回歸,
它讓我們不斷向內探尋,逐步靠近我們最真實的自我。
人間如夢,你我皆在夢中
山河壯麗,是夢;悲歡離合,是夢;
愛恨情仇、榮華富貴——終究是風吹過水面的波紋,轉眼無痕。
然而夢中,我們會笑會哭,會愛會恨;
會歡欣若狂,也會心碎如絕。
那些「不真」的幻影,卻在我們心中,留下最真實的痛與愛。
一、夢中造業,夢中受苦,誰能逃?
佛說:「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但你是否曾經在夢中殺人?在夢中逃亡?驚醒時,汗濕枕巾,心跳如鼓。
又是否夢見至親離世?醒來後淚流滿面、久久不能自已?
這一切,是夢——但心痛是真的。
這一切,是幻——但果報卻實實在在地刻在阿賴耶識深處。
一念貪,夢中築起慾望之宮;
一念瞋,夢境燃起熊熊怒火;
一念癡,我們便在無明中流轉,沉淪於六道。
佛經說:「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夢中的行為,夢裡的念頭,皆在無形中編織著命運之網。
即使一切如幻,因果也從未缺席。
二、夢從何來?正是心念所造
你是否也曾疑惑:這夢一般的世界,為何如此逼真?我們為何會痛苦?又被什麼綁住?
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一切都不是他人加諸於你,而是你心自造的幻影。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不過是心念所顯的影子。
心若清淨,夢境即是蓮花盛開的清涼世界;
心若染污,夢境便化為恐怖牢獄。
從你一念之間,整個宇宙便開始變化。
貪生慾海,瞋起火山,癡成迷宮。
整個人生的夢,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由你的心築成——不是別人,是你自己。
三、夢中佛號,是真實不虛的光明
在這一切如夢似幻的世界裡,是否有一樣東西是真實不壞的?有,那就是——佛號。
「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猶如黑夜中燃起的一盞明燈;是阿彌陀佛在無量光、無量壽中伸出的慈悲之手,穿越無邊迷霧,輕聲喚你:
「孩子,回家吧。」
當你一念稱名,願生西方,
那一瞬間,佛光便已攝受;
那一聲佛號,就是你從夢中醒來的開始。
念念不離佛名,是夢中的清醒者;念念繫念彼佛,是幽暗中見光明的旅人。
佛號,是夢中唯一真實的東西。
它不會消失,不會虛假;只要你願稱念,它便能牽你走出夢境。
四、詩畫人生,不過夢境的倒影
風吹雲起千山夢,
心念如潮萬境生;
一聲佛號穿迷霧,
忽見蓮開不染塵。
你可曾站在黃昏的江邊,
靜靜看著夕陽將天空染成溫柔的橙紅?
那一刻,你是不是也覺得,
這如詩的畫面美得有些不真實,彷彿一場過往的夢境,或是深層意識中的投影?
你可曾緊緊握著父母的手,
注視孩子純真的笑容?
那熟悉的溫柔與愛,
是否也曾讓你感覺,
這一切雖是當下溫暖的真實體驗,卻也流露著無常變幻,如同夢中情境般轉瞬即逝?
是的,人生如夢;
但佛性是真。
我們在夢裡歡笑、哭泣、奔波、執著,
卻忽略了心中那一道始終未滅的佛光。
人生再美,終將如露;佛號再短,卻能永恆。
五、願你夢中念佛,夢中覺醒
這世界,並不是要你逃避夢,而是要你在夢中醒來;
佛法,並不是讓你否定現實,而是讓你超越幻境、證得真實。
當你念出「南無阿彌陀佛」,那不只是聲音——
那是一束光,一條路,一份來自無量壽國的慈悲召喚。
佛光悄然入心,如春風過大地,萬物在沉睡中甦醒。
願你在夢中開始覺醒,
從不再執夢為真開始,從願生淨土開始;
讓佛號成為你心中那顆不動的北極星,
在紅塵萬象中,照亮你回歸的方向。
直到有一天——
你在蓮花中睜開眼,
無邊光明灑滿虛空,
一切煩惱與執著早已如昨夜之夢,煙消雲散。
你微笑著,與佛相見,
那一刻,你終於從輪迴大夢中真正醒來。
如星雲大師所說:「人間有夢最美,因有夢才能圓滿;但最終,要從夢中醒來,才能得到究竟安樂。」
如淨空法師所說:「真心念佛,決定往生;念佛是為了醒過來,不再沉淪。」
願我們都在夢中,開始走向覺醒之路。
願你我夢醒之時,蓮開淨土,共證無生。
「這聲佛號,是你從夢中走向極樂的第一步。南無阿彌陀佛——願你此生覺醒,蓮開不退。」
作者為新北市新莊區居民
●投稿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