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國》對「埃及聖䴉」愛恨交加的矛盾感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李利國專欄】埃及聖䴉(ㄒㄩㄢˊ) 是原生非洲、中東地區的一種朱鷺,在古埃及神話中被視為智慧之神托特(Thoth)的象徵,迄今仍有著神聖、崇高的地位,是《非洲-歐亞大陸遷徙水鳥保護協定》中所保護的物種之一。
    埃及聖䴉的成鳥體長約65-89公分,展翅後的寬度可達112-124公分,屬於大型鳥類;其身體全白,而頭部、頸部、後羽與腳部為黑色,喙厚而彎,飛行時雙翼張開後邊也有一道黑色羽毛。
    由於體型大、外型特殊,埃及聖䴉被引入到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美國與臺灣之初,原本被當成重要的觀賞鳥類,然而其一旦溢出養殖場所到野外繁殖,就會成為強勢的入侵種。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將外來入侵種定義為:「會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或棲息地中立足的外來種,且會促成改變,而威脅到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就台灣而言,埃及聖䴉是外來鳥種,因繁殖力強,並會侵害本土鷺鷥的巢位與食物資源,嚴重危及台灣原有生態,所以必須加以防治與移除。
我在礁溪佛光大學任教20年,作為摯愛台灣大地的一分子,當然會在不同季節到礁溪時潮社區去賞留鳥與候鳥,而我年年雖然常會見到埃及聖䴉與台灣本土鷺鷥群共生的景象,卻不免產生愛恨交加的矛盾之感,所以從未上網至「外來鳥種埃及聖䴉防治宣導」向林務局通報。
    我祈求台灣大地永續、自然生態平衡,但也認為萬物既然存在,就應尊重每一成員存在的價值,那麼,對埃及聖䴉可否視之為生命共同體,我希望有識者能不吝教之!

 

作者為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照片來源: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