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慈濟基金會提供 【聚傳媒校園記者江盈瑩報導】「我最感恩慈濟的師公上人,還有捐髓給我的恩人,賜給我新的人生。」來自越南的白小弟弟阿福,一見到捐髓者現身,馬上撲向前下跪頂禮,後更緊緊抱著捐髓的楊先生哭得久久不自己,阿福全家人遠從越南再度來到台灣,一償見恩人的心願,也見證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完成第7000位非親屬造血幹細胞捐贈,彰顯人間有愛、台灣有情最溫暖的寫照。 「看到他真的很壯很健康真的很開心。」捐髓者楊先生捐髓後,曾看到阿福等待骨髓捐贈的影片,心裡默默比對時間,直覺告訴他這會不會就是接受自己骨髓的受贈者,經過五年,看到真的是那個小男孩,現在已經長成16歲的少年,被阿福緊緊抱著,內心感動萬分,楊先生也特別說,「有人講前面打五劑生長激素會骨頭痠痛,但自己真的沒有甚麼感覺,而捐髓至今對身體真的沒有影響,想要捐髓的人不用擔心。」阿福的母親強忍著感動的淚水對他說「謝謝你救了阿福,給孩子一個新的生命,讓我們全家重新得到幸福,以後阿福的家就是你的家。」 7000例的完成,受髓者不只在台灣,更遍及全球31個國家。2020年,新冠疫情剛開始席捲全球之初,一架來自越南的班機,送來一位才十歲的血癌小病童白仲登輝。他從八歲即罹患血癌,治療後反覆發作,幸運的在台灣配對到適合的骨髓,白小弟弟跨海到花蓮慈院接受骨髓移植,經過整整一年兩個月的治療,終於恢復健康的身體。 8月12日,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舉辦「0到7000 從台灣到全球.見證生命奇蹟」髓緣記者會,由衛生福利部呂建德政務次長、健保署石崇良署長、慈濟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慈濟基金會劉效成副執行長、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花蓮慈濟醫院吳彬安副院長、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楊國梁主任、血液及骨髓移殖協會理事長葉士芃、血液醫學會理事長柯博升、台灣第一例非親屬骨髓幹細胞移植醫師王成俊共同為7000例歷史性的一刻作見證。 花蓮慈濟醫院即將於8月16日歡慶成立39周年,即將邁向40年。這座東部唯一的醫學中心,於32年前、1993年10月20日成立的慈濟骨髓資料庫,初期勸募建檔以及讓配對成功者同意捐髓過程艱辛,仰賴慈濟志工的奔走與愛心和毅力,說明以及化解對骨髓捐贈的種種誤解,從第1位捐贈者開始,歷時8年 7個月,才累積到第500位捐贈者。2002年啟用周邊血幹細胞收集後,大大提升建檔捐贈意願,此後以每三年完成千例的速度穩定成長。 慈濟每年動員上萬人次志工,在全台各縣市各鄉鎮,不定點不定時的舉辦驗血建檔活動,32年來總共舉辦3381場驗血建檔活動。陌生人間的救命之情,訴說不盡的感人故事,有父子檔、母女檔、夫妻檔、第二代接續捐髓者。其中更有350位勇者捐贈兩次,超過400人為了拯救同一位病人,再度捐出淋巴球延續生命,另有30人多年後配對成功,重新投入捐贈行列。7000例不只是數字,更是7,000次生命重生的希望、7,000位陌生人願意為他人無私付出的真實記錄。 衛生福利部呂建德次長就以自身為例,1995年在德國留學時,父親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當時就切身感受到救人一命就是救了全家,雖然父親最後沒有獲得配對而過世,但過程中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盡全力的幫忙與配對,讓他至今仍銘感於心,也感謝慈濟志工長年的付出,對賴總統推動健康台灣的政策多所助益,讓台灣的健康能整體提升。 衛福部健保署石崇良署長感謝所有慈濟人對社會的重大貢獻。石署長說:「健保一年接受骨髓或周邊血幹細胞治療的人數,去年統計約1300人左右,平均一個人的費用約100多萬,但如果沒有骨髓的來源,所有的一切就是0。」石崇良署長表示,在健保還沒開辦前,慈濟就開始了一場醫療改革,在大家誤以為捐髓很可怕的年代,慈濟就開始改變國人的觀念,逐步建立起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骨髓庫,一旦有病人需要,就有機會找到配對者,加上有健保的支持得到治療,改變了很多人的生命歷程和家庭。 血液醫學會理事長柯博升理事長表示,非親屬間造血幹細胞的捐贈和移植,從0到7000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骨髓移植是很複雜很困難的技術,最早都是從親屬間移植開始,但要說服病人的親屬捐髓都很困難,大約只有一半到六成的親屬願意,柯博升理事長說:「可以想見慈濟在1993年建立骨髓資料庫,要說服捐贈者去幫助不認識的人,是多麼辛苦的事。這20幾年來,慈濟幹細胞非親屬骨髓移植已經是所有異體骨髓捐贈者最重要的來源,慈濟的成功率比親屬間移植還要再高一點,是目前最成熟的技術,也希望有更多民眾願意參加驗血來擴充骨髓庫,幫助更多的生命和家庭。」 血液及骨髓移殖協會理事長葉士芃說:看到過去幾場捐贈者和受贈者的相見歡,有好幾位都是自己的病人。就像石署長所說,如果沒有捐贈者,一切都是零。身為移植的醫師,沒有骨髓的話,一切也都是零。所以自己要特別感謝慈濟這麼一個重要的推手,讓醫師有武器可以幫助病人,也感謝健保署對移植醫師執行這項治療技術的肯定。 慈濟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慈濟基金會劉效成副執行長、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都特別感謝慈濟志工的奔走與發心,全力護持證嚴上人的大願,從篳路藍縷開始一直走到今天。林欣榮院長也特別提到人中之人就是骨髓捐贈者,慈濟醫院也會配合國家政策,為癌症下降三分之一,讓台灣整體健康提升為目標繼續努力。 在台灣,非親屬造血幹細胞成功捐贈達到7,000例,具有極為深遠且多重的意義: 第一,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是全球少見的高密度高效資料庫典範。台灣人口僅約2,300萬,卻能累積7,000例非親屬成功配對捐贈,連續三次獲得世界骨髓捐贈者協會WMDA進階認證,在亞洲甚至全球的配對率與國際合作中,具有關鍵地位與貢獻。 圓滿7000例的32年間,凝聚了無數人的努力——醫療團隊、志工、志願捐贈者與無數支持者,共同編織出台灣社會最溫柔也最堅韌的生命安全網。 血癌與其他血液疾病患者,往往急需造血幹細胞移植,尤其非親屬成功配對機率極低,依人種在十萬分之一至千萬分之一。骨髓捐贈最珍貴的,是捐贈者多數不認識受贈者,但卻願意為一位陌生人承擔捐贈時的不便,甚至在颱風、地震中完成救人的使命,充滿勇氣而無私的付出,只為讓一個陌生人有活下去的機會,成為照亮生命幽谷的一道光,更是見證人間有愛互信互助、台灣以愛以善為寶。 32年,11,688個日子,7,000次愛的付出;7000例是台灣髓緣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另一段希望的開始。誠摯期盼年輕人意加入建檔行列,讓更多等待的生命,有機會重生,也讓這份愛,讓台灣更加光亮。
焦點新聞
照片左起:林口國中蘇柏陵2金2銀、新泰國中蔡詠翎1金4銀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2025年國際少年運動會(International Children’s Games, ICG)8/4起在愛沙尼亞舉行,新北市代表隊總計奪得29面獎牌。 本屆國際少年運動會新北代表隊18位選手參加田徑、游泳、柔道等賽事,其中田徑比賽新北選手超強表現橫掃獎牌榜,來自明德高中的林子婕在女子100公尺與80公尺跨欄雙雙摘金,並和隊友在女子4×100公尺接力、混合4×100公尺接力,連奪2金,一人勇奪4面金牌,成為新北代表隊的「金牌女王」,年僅14歲的林子婕在短跑項目的平均起跑反應時間僅0.138,超越U16世界頂尖選手平均0.180甚多,已接近世界優秀成年選手0.130。專長跨欄的子婕展現驚人爆發力與技術,比賽時跨越每個欄架僅需要0.13秒,也比U16世界頂尖選手的0.18秒快了許多,堪稱「新北小紀政」當之無愧。 泳池戰況同樣精彩,林口國中蘇柏陵一人進帳2金2銀,分別是男子400公尺和200公尺自由式金牌、200公尺蝶式銀牌,與隊友合作拿下400公尺混合式接力銀牌,這樣的成績已打破自己上屆ICG奪牌紀錄;新泰國中蔡詠翎共拿下1金4銀,在女子200公尺混合式中以穩定節奏奪金,並於200公尺和400公尺自由式、200蝶式、400公尺混合式接力等都獲得銀牌;同樣來自新泰國中的林芷妍在女子100仰式決賽順利登頂,展現仰泳技術成熟度與戰術執行力,是新北泳隊中的穩定支柱。 柔道項目方面,個人賽由正德國中莊晏菱奪得女子57公斤級金牌,為柔道隊增添光芒。明德高中的王裔媗與余冠緯分別於70公斤與81公斤級再添銅牌,持續展現實戰經驗與技術沉穩。 新北市代表隊累計12金9銀8銅,共29面獎牌。侯友宜市長表達祝賀,選手們不僅展現運動實力,更在國際舞臺上傳遞團隊精神與臺灣文化。
照片為行車記錄器畫面,取自新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新北市動保處近期接獲1飼犬誤闖馬路遭車輛輾斃案件,因飼主未妥善控管,犬隻誤入馬路,遭準備左轉的車輛撞擊身亡。經調查,該飼主平時有讓犬隻自行外出於住家附近便溺的習慣,另駕駛人在路上看見犬隻出現雖有減速但未停下車輛,最終造成這場意外,動保處依法對飼主與駕駛各裁罰新臺幣1萬5,000元,並呼籲民眾加強犬隻管理與駕駛防衛意識,以防止類似憾事發生。 新北市府動保處表示,新北市汐止區1名駕駛準備開車回公司途中,在左轉減速進入狹窄單車道路口前,看見1犬隻無人伴同在前方馬路上遊蕩,雖將車輛減速但未確認犬隻在路旁安全區域,車輛仍往前繼續行駛。不料駕駛車輛過程中突然感覺輾過異物,當下立即尋找適當位置停車,並返回路段察看赫然發現有犬隻躺在馬路上奄奄一息隨即死亡,立即通報警方到場處理。 動保處指出,經查警方交通事故調查記錄,飼主說明犬隻會自行出外便溺,當時讓犬隻獨自於住家附近活動,事發後經警方通知才得知犬隻遭車輛撞死。經動保處訪談飼主表示,當天返家開門時犬隻突暴衝跑出家門外,四處遍尋不到犬隻,最後是警方告知愛犬已發生不幸,經警方提供相關事證後,動保處認定飼主未妥善管理犬隻,造成動物死亡,違反動保法第5條第2項第4款規定,飼主應避免犬隻遭受騷擾、虐待或傷害,次依第30條第1項第1款裁罰新臺幣1萬5,000元;駕駛人因過失輾壓動物造成死亡,違反動物保護法第6條規定,任何人不得騷擾、虐待或傷害動物,次依同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裁處新臺幣1萬5,000元罰鍰。
照片為行政院提供 【聚傳媒王其專欄】行政院7月31日終於再補提4位NCC正副主委、委員名單,那天剛好是前波名單被立法院拒絕後拖延滿一年的日子。不過,政治與媒體界普遍不看好這份最後壓線名單,能過得了立法院審查。 一位立委就很明白問了行政院官員說,是要提名未來4年(事實上任期已過一年)解決NCC及影視、電信產業的委員,還是要安排親綠的人馬? NCC是政府主管電視、電信的獨立機關,2006年成立至今,爭議不斷。主要是這個負責電視、電信產業的機構,管的是朝野都想插手的上千億元媒體網路產業,還有龐大資源的電信行業。 先看看TikTok這件國際上的敏感案件就知道了。中國和美國之間對TikTok的爭議主要圍繞在國家安全和數據隱私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商業和政治角力。話說,美國政府擔心TikTok,可能被用作中國政府獲取用戶數據和影響美國輿論的工具,因此推動TikTok與其中國母公司字節跳動分離,甚至考慮全面封禁。TikTok則強調數據安全措施,並將爭議視為言論自由的挑戰。目前,雙方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除了美國政府和TikTok之間的法律戰,也受到中國政府是否會批准交易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的TikTok進美國,從川普還沒上任就開始吵,到現在沒有答案,中美兩國拿這題大作文章,還與兩國貿易戰有關。 TikTok的事如果在台灣,就是NCC要去管了,它與言論自由、文化傳承、網路發展、商業競爭、政治角力都大有關係,因此也可看出NCC的角色地位了。 NCC共有7位委員,包括正副主委,還有兩位管傳播的委員,去年7月31日任期屆滿,行政院在去年4月30日提了4人:主委翁伯宗、副主委陳炳宏、委員羅慧雯、詹懿廉。結果藍白都不買單,連審都不審,表面理由是新政府去年520就任,這份名單是520前的舊政府行政院長提名的,不算數。但是行政院明明就是按照規定,在委員任期屆滿(2024年7月31日)前的三個月提名,也就是去年的4月30日提出。政治界人士都清楚,藍白都有人想推名單,才有去年柯文哲在蔡英文卸任前見面,還傳出談到NCC委員的事,後來又說某位偏藍國立大學傳播教授被推薦,但最後都沒下文。 又吵了一年,行政院終於再提了新名單,而且選在委員任期已經過了滿一年的7月31日壓線送出來。行政院公布新提名的4位委員,指定成功大學資工所教授蔣榮先、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程明修擔任正、副主委,政治大學廣播電視所教授黃葳威,以及世新傳播管理系助理教授羅慧雯擔任委員。根據行政院說法,程明修為國民黨籍,蔣榮先等3位提名委員為無黨籍。 這壓線名單,看起來又是綠營的友軍,就算說副主委是國民黨籍的,黃威威比較親藍,但也不是藍白陣營推出來的,藍白立委會買單嗎? 政界人士再從NCC未來四年要面臨的幾個大問題去幫執政黨想,這四位被提名人要如何面對並解決這些疑難雜症? 一位長期關心傳媒的立委說,NCC馬上要面對的媒體傳播界大事, 例如親綠的三立電視台投資中嘉有線電視,被檢舉違規轉賣股權給鏡電視的股東陳泰銘案,還沒結束;另外,台視、中視、鏡電視都在搶有線電視新聞48、59、60三個黃金頻位,一等就是4年沒消息;有線電視大老練台生送台視新聞台上52頻道,也拖延4年未決;超過4年的還有,與藍綠陣營都交好的中霸天台數科,它的新聞台申請案,仍掛在NCC的待決案中;甚至,中天新聞台2020年被從有線電視52頻下架後,正爭取復活,還有法案躺在立法院;更不用說大咖有線電視集團正在集結,要和官方的中華電信搶寬頻龐大市場 ,正在角力中。 這些影視產業大亨,不是電話直通高層,或是政治派系掌門人,再不然就是打通了藍綠白立委,也有在NCC內布滿眼線的。新的NCC被提名人過去經歷中,好像都和這幾件大事沒有什麼關係,他們了解業界的紛紛擾擾中的關鍵問題,還有有效解方嗎?而且,NCC10年來推動有關數位相關法案一事無成,這些都要靠執政者與NCC委員,在政治與專業中找出一條路,四位委員有辦法嗎?恐怕這才是藍白最關心的。 政治界觀察者說,NCC委員提名與審查,必須要在政治進退間作選擇,有堅持,也有必須妥協的地方,執政者如果一昧堅持,這4人怕也難過關。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
照片為莊伯仲教授提供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率領「大九學堂」25位學生造訪中國大陸重慶,和當地大學生交流,也參觀世界遺產,日前結束行程返台。同學們表示此行有著滿滿的感動和回憶,更驚嘆抵達重慶後的第一句歡迎竟是「來都來了」! 蕭旭岑表示,位於巴蜀大地的重慶是中國大陸最大直轄市,人口超過3200萬,是個文化和產業名城。基於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故此行特別安排重慶大學等當地知名高校的小伙伴隨團交流。也規劃職涯座談,由各領域意見領袖主持,兩岸青年探討共同面對的人生課題。後段則參觀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的大足石刻和金佛山。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是唐末宋初的摩崖石刻,其中又以寶頂山和北山最為著名。團員大三的柯同學表示,在台灣只曾聽聞山西省大同的雲岡石窟、甘肅省敦煌的莫高窟、河南省洛陽的龍門石窟等三大石刻藝術寶庫,參觀完大足石刻後,她對佛教主題石雕藝品的精緻與輝煌非常讚嘆,絕不在三大石刻之下。但在台灣知名度不高,顯然是被低估了,所幸已於1999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將會有更多人認識它。 至於重慶市南川區的金佛山則是喀斯特地貌典型,亦於2014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山頂是波狀起伏的剝蝕面,周邊則是雄偉壯麗的陡崖,並且擁有發育良好的地下河洞穴,尤其古佛洞更集地質奇觀和禮佛勝地於一體,讓人嘆為觀止。由於落日把山崖映染得金碧輝煌,就像一尊尊金身大佛閃射出萬道霞光,景色非常壯觀,故而得名。碩一的李同學表示,金佛山地勢巍峨峥嵘,風雨氣象萬千,觀光體驗還在太魯閣之上。 重慶更是美食薈萃之地,火鍋、小麵、烤魚、酸辣粉這些在地小吃都讓台灣學生們讚不絕口,原本擔心受不了麻辣重口味,但親嚐後發現還可接受,可能店家針對外地人有微調口味。細心的張同學也發現,當地人常吃青江菜,但名為「瓢兒菜」,這和台語的「湯匙菜」根本一樣意思。而地瓜葉也是桌上佳肴,重慶人管他叫「紅苕尖」。 其實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的歡迎語「來都來了」,與近來新聞熱議的「南京紅姐」事件無關,純屬巧合而已。隨團輔導老師文大新聞系教授莊伯仲表示,經他與重慶大學教授切磋後才知這是慣用語,連咖啡店看板也以之招徠。事實上,當地人大多不清楚「紅姐」,被台灣師生一問才趕忙上網查詢。因與時事撞梗,讓「來都來了」意外變成一種帶有自我調侃、半推半就意味的迷因,而被全球華文網路圈廣泛採用,卻也讓大家會心一笑。這句流行語通常用於以下三種情境:一是做了原本沒計劃要做的事情,但既然已經開始了,就不如繼續撐下去。二是被朋友半推半就拉去參加某事,心不甘情不願地妥協。三是自我勸說,以之合理化自己的選擇。例如:甲:你不是說不敢吃麻辣火鍋嗎?乙:唉,來都來了,就多少吃點吧。
圖∕美國開啟的關稅大戰,對於全球各行各業影響極大。(記者孟淑華攝) 【記者孟淑華洛杉磯綜合報導】截至 2025 年 8 月 1 日,美國根據「Liberation Day」政策與後續調整,美國最新的關稅安排是以「互惠」為基礎,對未與其達成協議或存在貿易不對等的國家徵收更高關稅。已簽協議之主要貿易夥伴所面臨的關稅通常維持在 10–20%;而部分未達協議的國家則面對 25% 到 41% 不等的高稅率。目前仍有些國家仍在商談中或以延期90天等待持續談判,稅率能可能會持續變動。針對目前美國對不同國家實施的互惠/差別關稅率,以下為由低到高排列(僅列主要國家與趨勢)。 其中關稅最低者為10 %(普遍適用基礎稅率),此為對大約 60 個國家所適用的基準關稅(除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外合規商品)。包含英國、澳洲、烏克蘭、斯里蘭卡等。其次為15 %適用於美國與之有部分談判或相對貿易平衡的國家,包括歐盟、日本、南韓、以色列(談判後降為此率)。 另外,對於東南亞等國家,存在貿易逆差者,徵收約20%的關稅,包括越南(20 %)、臺灣(20 %)、印尼(19 %)、巴基斯坦(19 %)等。 而課徵25 %關稅者,是對一些大型貿易對象或談判未完成的國家。包括印度(25 %)、韓國原指定稅率(後談降到 15 %)、墨西哥、加拿大(非 USMCA 合規品)。 針對談判未果的中高關稅國家課徵30–35 %,目前包括中國(擬調至約 30 %)、南非(30 %)、加拿大(非合規品 35 %)。而對仍無協議或被列重點打擊的國家課徵39 %,例如瑞士(39 %)。 對於頂級高稅率,多為特定脆弱或貿易爭議大國,包括寮國(40 %)、緬甸(40 %)、敘利亞(41 %)。 所謂10 % 基線稅率為所有國家的基本稅率,自 2025 年 4 月起普遍適用,也稱「baseline tariff」。而屬於互惠差別稅者,是針對貿易逆差大、談判未果、或維持高貿易壁壘的國家調高至 15 % 以上。屬於談判調降稅率後遞補者 15–20 %,部分國家與美方達協議,因此在初始較高提案後降為中等稅。屬於頂級高稅(30–41 %)者,主要是針對大陸、敘利亞、瑞士等被視為重點或未合作國家之懲罰性稅率。 臺灣原本在 2025 年 4 月 2 日 被宣布將課徵 32% 的對等關稅(半導體產品除外),隨後於 8 月 1 日 美方宣布將對臺灣進口商品的關稅降低至 20%(屬於中段班)作為暫時方案,預計自 8 月 7 日生效。臺灣表示,仍在持續磋商中,但專家認為對以出口導向為主的臺灣而言,不利與日、韓競爭,關於這方面將考驗臺灣的應變能力。 圖∕美國開啟的關稅大戰,也各國對美國輸出產品的彼此競爭。(記者孟淑華攝)
照片取自新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為提升大型重機停車可及性,新北市交通局將於8月1日起,試辦開放板橋區及新店區的路邊機車格,供大型重機合法停放使用。 交通局局長鍾鳴時表示,自去年起,交通局陸續在大型重機停放率較高的路段規劃尺寸符合需求的大型重機專用停車格,效果很好,惟仍有部分大重機駕駛人反映專用停車格普及性及便利性不足,因此交通局經過審慎評估,參考臺北市實施經驗,挑選大型重機停車需求較高且機車格較充足的板橋區及新店區,開放路邊機車格給大型重機停放,期對既有機車族的影響降到最低。 鍾鳴時局長表示,針對部分民眾擔心大型重機尺寸太大,停在機車格會超出格線造成違規問題,為避免影響停放秩序及道路車流,機車(含大型重機)停放機車格時,車身均不得超出格線外,如果大型重機車身太長,可採跨2格機車格停放。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樂風專欄】在臺北大稻埕慈聖宮,可看到上圖這1919年之石柱,上面有這樣的署名: 「正團長周清桂敬奉」 「附貢生張希袞敬撰并書」 張希袞(1849-1940)是著名書法家,他有一位很有名的弟子曹秋圃。 其祖籍同安,原居士林,後移居普願街,從柱子上附貢生三字可知其為秀才。曾被臺灣總督府授佩紳章, 亦曾為保良局長、首任大稻埕區長。不過,後來辭去公職,專心教育。 張希袞養生有術,兼之名重儒林,所以在他80大壽的時候,辦得轟轟烈烈,連台北市尹太田吾一和辜顯榮都來了,報紙連刊了好幾天。 一個大壽可以讓報紙刊載數日,其地位之隆可知。 其實張老本不想如此聲張,但因為其名聲太響,加之弟子眾多,眾意難違,只好順從,不過根據報紙報導,祝壽方式採用「新式」。 祝壽當天先是到臺灣神社舉行奉告式,然後到劍潭寺、霞海城隍、慈惠宮及保安宮參拜,後到太平公學校接受祝賀,最後由張老設宴致謝。 張希袞是傳統讀書人,重視孔孟教化,曾發起宣揚孔教,1925年和一些儒者成立孔道宣講團,於大稻埕、大龍峒和艋舺,每月宣講四次,每次聽講者皆達三、四百人之多,有時也應邀赴外地演講,例如1926年該團曾至苗栗宣講,因該地客語為主,還帶了翻譯,聽講者竟達兩千人之多。 張希袞且致力推動建立台北孔廟,對於維繫漢家文化,確實有貢獻。 至於周清桂(1883-1931)是商人,父親為保正,經營酒米生意等起家,在商界頗活躍,很多宗教場合也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且熱心慈善事業,曾被媒體評為商界新秀,可惜年僅48歲,便因腦溢血去世。 他那個正團長的頭銜,推測可能是壯丁團,因他自1917年擔任壯丁團長,至1928年才卸任,此對聯之年代正好在這任期內。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張若彤專欄】我大概二十幾歲之時,也非常喜歡聶魯達的詩,還曾經翻譯過他的一首十四行詩: 十四行詩/聶魯達 我曾想我快死了,寒意逼近, 從活過的一切中,只留下妳。 妳嘴唇開闔,是我世界的白晝黑夜, 妳的肌膚,是我以吻創建的共和國。 在那一刻,都沒了,那些書, 那些友情,那些畢生積累的寶貝, 還有妳我建立起的,透明的家, 所有一切都停止存在,只妳的雙眼留下。 因為在命運跟我們過不去之時, 愛情不過是眾浪之中較高的一道; 但是啊,當死亡敲門之際 唯有妳的凝望,能撫慰如此空虛, 唯有妳的光芒,能令我甘心逝去, 唯有妳的愛,能掩住這團黑漆。 最近成為話題的「我那小小多山的國家」,實際就是鄭南榕脫胎自聶魯達的〈願伐木工醒來〉第六節: 按:實際為導演陳麗貴改寫聶魯達詩,放在《焚IMMOLATION:紀念鄭南榕殉道20週年》中,大家誤以為是鄭南榕所寫。 鄭南榕: 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我只願死在那裡; 如果我必須生一千次,我只願生在那裡; 我那小小多山的國家。 聶魯達: 我那小小寒冷的國家, 若我須死千次,我願死在那裡; 若我須生千次,我願生在那裡。 我看許多文章都點出了聶魯達原文反美(反帝)及作者共黨的脈絡。不過對我來說,我想提的反而是這節詩的末尾: 我不是為了解決什麼而來。 我來此只為歌唱, 也邀你與我一同歌唱。 年輕時候看真的好感動,現在看就像涼水澆頭。 開頭翻譯的十四行詩,是聶魯達《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第九十首,大約創作於1955至57年間,後來才知道,當時他的第二任妻子剛剛得知他在外有人,怒而求去,他也不用再讓小三繼續平行旅行、或趁老婆不在接小三來同居。「透明的家」大概就是指這個吧? 不過是幾年前的新聞,就在2018年,聶魯達也惹上了MeToo,而且證據還是自己寫的回憶錄: 她莊嚴地走向廁所,一眼也不瞧我,彷彿我不存在一般,頭上頂著那令人作嘔的便器,宛如一位女神般踏著從容的步伐離去。 她美得不可思議,即使從事的是那麼卑微的工作,我依然無法將她從心中驅離。她像一隻害羞的叢林動物,彷彿屬於另一種存在,一個與我截然不同的世界。我試著叫喚她,但毫無用處。之後,我有時會在她必經之路上放些小禮物,一塊絲綢,或一些水果。她從不回頭,不看、不聽,徑直走過。那原本卑微的日常勞動,因為她黑色的美麗,竟變得像是冷淡女王的例行儀式。 某天早晨,我決定走到底。我緊緊抓住她的手腕,直視她的眼睛。我們之間無法交談,語言不通。她面無表情,任我牽引,不久後,她已赤裸地躺在我的床上。她的腰肢纖細,臀部飽滿,乳房豐盈,彷彿是印度南方那些千年古像的化身。那是一場男人與雕像的結合。她始終睜大雙眼,完全沒有反應。她有充分的理由輕蔑我。這種事,再也沒有發生過。(資料來源:Pablo Neruda: Memoirs (Confieso que he vivido: Memorias) / tr. St. Martin, Hardie, 1977, p100) 為此,智利的女權運動者打死不讓首都機場改稱聶魯達機場。 波赫士對聶魯達有如下的評論,把這類人摸得很透徹,有興趣的人不妨一讀。 Burgin:那聶魯達呢?你見過他,對吧? Borges:我見過他一次。那時我們兩個都還很年輕。後來我們談起西班牙語,結果得出一個結論:這語言實在太笨拙,沒什麼可做的。我說,這就是為什麼用西班牙語寫不出什麼成就來。他則說:「對啊,根本就沒有西班牙文學,對吧?」我也說:「當然沒有。」我們就這樣繼續講下去,整件事其實是開玩笑啦。 按:波赫士和聶魯達都用西班牙文寫作 Burgin:我知道你很欣賞他的詩,是嗎? Borges:我認為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詩人,非常出色的詩人。但我不欣賞他這個人,我覺得他這個人很卑鄙(mean)。 Burgin:為什麼你這麼說? Borges:他寫過一本書,也許我這樣說就帶點政治色彩了,這本書寫的是南美的一眾暴君,其中他用好幾段來譴責美國。但他自己也知道那全是胡扯(按:rubbish,從下文可知,波赫士在此是指全都是胡扯)。而對於裴隆(Juan Pern),他卻隻字未提,後來有人跟我解釋,那是因為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有官司在身,他沒心情冒任何風險。所以,在他應該最激昂慷慨、充滿高尚憤怒地發聲時,他對裴隆卻一句話也沒說。他當時還娶了一位阿根廷太太,也知道他的許多朋友被送進了監獄。他很清楚我們國家的狀況,卻對裴隆隻字未提。與此同時,他卻抨擊美國,明知那些根本是謊言,對吧?但當然,這些都不該貶損他的詩作。聶魯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詩人,事實上是一位偉大的詩人。而當那個人獲得諾貝爾獎時,我曾說:那應該頒給聶魯達! 按:指1964年沙特獲諾貝爾文學獎,但沙特拒領,理由是不願意在作家之外有諾貝爾獎得主成為他的頭銜,以及文化人的事官方不必介入。 我在智利時,由於我們政治立場相左,我覺得他做了一件最對的事情,我待在那邊的三、四天,他剛好去度假,這樣就沒有碰面的機會。我想他這麼做其實是出於禮貌,對吧?因為他知道大家一定會拿他來對著我做文章,對吧?我是阿根廷詩人,他是智利詩人,他是共產黨那邊的,我是反對他們的。所以我覺得他避開不舒服的會面,是相當明智的作法,對我們兩人都好。 資料來源:Burgin, Richard (1968). Conversations with Jorge Luis Borges, Holt, Rinehart, Winston, p95-96 作者為《如是二二八》、《究竟二二八》作者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相關新聞搜尋截圖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退休教授鄭自隆的專欄文章遭到《鏡周刊》與三立等幾家媒體報導表態為支持罷免傅崐萁,鄭教授特別發表聲明澄清。 鄭自隆教授聲明說,他在「鋒燦傳媒」的文章〈子賢兄,你說得對,但這不應是被罷免理由〉,標題已經很清楚了,不認為這是罷免理由,文章主旨是論述罷免不宜以「已被檢驗之事」作為罷免理由,而《鏡周刊》及其他媒體,竟然擇一句與其政治立場契合之話,誇大處理,見樹不見林,亦形成誤導,不符專業要求。 鄭教授說,他原稿有謂「的確令人作噁」,自己認為這樣是思慮不周,行文有欠厚道,謹向傅氏夫婦致歉,亦於隔日7/24上班時間請「鋒燦傳媒」改為「若是屬實,確有欠妥」。 鄭教授特別強調,任何媒體引述他話語當成罷免傅委員之理由,均不是他本人之意,謹此說明。 以下為鄭自隆教授聲明原文 作者聲明: 本人在鋒燦傳媒的文章《子賢兄,你說得對,但這不應是被罷免理由》,係論述罷免不宜以已被檢驗之事作為罷免理由,而鏡周刊及其他媒體,竟擇一句與其政治立場契合之話,誇大處理,見樹不見林,亦形成誤導,不符專業要求。 此外,本人原稿有謂「的確令人作噁」,思慮不周,行文有欠厚道,謹向傅氏夫婦致歉,亦於隔日7/24上班時間請鋒燦傳媒,改為「若是屬實,確有欠妥」。 非鋒燦傳媒之文章,引述本人話語,以作為罷免傅委員之理由,均非本人之意,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