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黃文博/罩住嘴,但千萬不要罩住你的眼!

    二月初,眼看疫情大爆發似不可免,想去跟風排隊買實名制口罩。第一次去排,排了一個半小時,槓龜。在我前面的阿嬤也沒排到,急得快哭出來,說她跟兒子相依為命,兒子開計程車賺錢辛苦,早出晚歸,指望她排到口罩,沒有口罩該怎麼辦?

    此情此景,使我一轉念,直到三月初都放棄排隊買口罩,還是讓更有急迫需求的人去買吧。反正家中還剩下一包大約二十多片外科手術用口罩——十七年前SARS期間,我兄長從美國寄給我的。

    之前拿一片做滲水測試,發現年代雖久,但不會滲水,估計仍然有些許防護力。比起根本買不到卻有急用的人,這包古董大概還應付得過去。在口罩生產量不足之際,把機會留給連口罩都沒有的人吧。

    我倒無意響應「我OK,你先領」,總覺得這場禮讓運動的“OK”,語意不清,不知所云。我的動機單純,既然已有古董級口罩,加上沒有急需,不必排隊搶買不會立刻用到的東西,甚至為了囤積而浪費防疫作戰物資。

    每天在長長人龍當中,免不了有些人明明還夠用,卻不放棄每七天一次的購買權利,囤起來才安心,這是人性,沒什麼好責備的。可惜的是,在口罩供應量不足的那段期間,被囤起來的口罩無法發揮救急救人的防疫作戰物資功能,有的人高興地在家清點買來的戰利品,有的人則哀愁地苦無口罩能用。我當時很想建議把「我OK,你先領」,改成「我還有,你先買」,感覺訴求比較明確,有提醒大家減少囤貨的語意。

    第一個問題:口罩,應該盡量買好買滿,囤起來再說?還是應該視之為應急物資,優先給急需者使用,發揮其最大運用效果?第二個問題:口罩,無論如何都應管制在國內,禁止外援出口?還是應該視之為人道物資,移撥給急需的的國家地區使用,發揮其最大邊際效益?

    以上兩個問題,其實是同一個問題。答案當然都是後者。

    口罩的價值,跟鈔票的價值類似。當它實際被使用,真有價值。當它被囤起來,跟廢紙一樣無用。在家中大量藏鈔票的有兩種人,一種人是錢來路不明,見不得天日。另一種人是曲解了鈔票的存在價值——鈔票只要不在市場流通,根本毫無發行意義,不但如此,囤積量太巨大,更可能影響幣值穩定。口罩只要不配戴在臉上,根本毫無產製意義,不但如此,囤積量太巨大,更可能扭曲供需,製造供給不足的假象。

    換言之,每家每人的口罩戰備存量如果都在合理的數量之內,不搶買,不囤積,台灣的口罩供應量,在之前疫情尚屬平穩時,以及目前生產量充裕時,供應量不僅足夠,而且應該足以外援,讓MIT的口罩輸往比台灣更急需的地方,徹底發揮每片口罩救急救人的無上價值。

    我支持口罩外援,但我支持的是無差別口罩外援。

    中國大陸疫情全面擴散時,台灣還算OK,本應秉持「我OK,你先領」的精神,予以人道援助,畢竟,根據人類以往的防疫作戰經驗,幫助別人防疫就是幫助自己防疫。但在政府率先嚴查出口大陸,網軍應合的氣氛下,口罩一片也別想西渡。這就是有差別口罩外援!把關乎人類防疫大事的防疫作戰物資,當做辨別敵我、懲罰對手的鬥爭工具。反之,當日本美國疫情吃緊,則又標準不一,慷慨捐輸,口罩竟又搖身一變,成為拉攏情誼、宣揚國威的公關道具。

    面對天災、地變、疫情,無差別對待,既能具體實踐人道精神,同時加強民眾悲天憫人的情操--簡單說,就是少一點自私的意思。台灣對大陸嚴禁嚴管口罩西渡的政策,對照最近應援日本美國的做法,從小處看,浪費了口罩的防疫作戰物資價值。

    從大處看,讓民眾涵養出「先論立場,再談人道」的集體自私心態。倘若下一場災難發生在台灣內部,糜爛的人心將會跟災難一樣可怕。

    疫情越發嚴峻,萬事莫若防疫急。但人類終將度過這場災難,當事過境遷,再來反省,謬誤往往已根深柢固。口罩固然遮掩了口鼻,但豈可遮住眼?面對明顯謬誤,我們不能視而不願見,見而不敢講。別讓疫情過後,心病長存。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

●摘錄自品牌原來如此,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