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程金蘭/暗夜哭聲?台灣也有「N號房」?

    南韓「N號房」性虐事件引發全球關注,受害者多達74人,其中16人未成年,受害者年紀最小僅11歲,竟然有26萬人的社群參與分級消費觀看。

    4/2社工日,但是行事曆上不會特別標註,這天邀請台灣展翅協會祕書長陳逸玲來談南韓「N號房」的台灣省思,展翅協會和兒童福利聯盟發起加重刑法連署活動。

    武漢肺炎的新冠病毒侵害人體生命,令人恐懼,但是陳逸玲來電台受訪談「N號房」更無人性的人欺人性壓迫性奴役事件,陳逸玲驚爆更驚悚殘暴的事實,她說出,台灣已知的兒童及少年遭性剝削的受害年齡是8歲,比南韓的11歲還小。

    「為什麼加害人會要拍攝和性侵害沒有發育的身體?」我驚駭的提問「不是應該要脅迫和流傳美麗飽滿的身軀?」陳逸玲進一步表示,展翅協會參與國際檢舉熱線聯盟,在20幾萬件的案件統計中發現受害者有90%為青春期前尚未發育的12、13歲孩子,最小的是8歲。

    近年科技發展,各種軟件APP、社群平台的經營手法更新,使得私密影像、性侵害和性勒索的問題嚴重。她指2017年該協會接獲檢舉的案件,網路性勒索首次超越網路霸凌。而2017年破獲台灣林姓嫌犯脅迫勒索81名未成年少女拍攝性私密影像,販賣色情網站散播流傳。

    陳逸玲再提出全球化網際網路犯案跨國界,她指一個案件是加害人在中國大陸卻在美國架設網站脅迫中、港、澳、台的華人女孩拍攝私密照片流傳販賣到到世界。另一個則是馬來西亞華僑人在馬來西亞誘騙台灣未成年少女拍攝私密影像販售流傳。

    台灣兒童少年性剝削問題其實很嚴重,每年有上百件案例,而法務部近10年統計資料顯示兒少性剝削案例平均以每年4.4%增長。2017年立法通過《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施行後,2018年衛福部接獲超過千人的通報案。

    但是《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對於製造、散布兒少性剝削影像的行為處罰過輕,對持有兒少性剝削影像者更只是處以罰鍰以及輔導教育,難收嚇阻之效果。

    陳逸玲表示,網路誘拐兒少是性剝削案件的前期發生事件,犯罪者先躲藏在網路上觀察目標的ig、instergm或臉書得知受害人的生活日常和人際交往及其特質,然後藉機網路搭訕交往出遊或令其逃家受控制,進一步索取私密裸露照片、逼迫兒少性交,抑或利用網路遊戲點數或寶物誘騙兒少拍攝私密照勒索牟利。

    展翅協會和兒童福利聯盟目前在網路連署要求政府修訂《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加重犯罪製造人和持有流傳平台以及瀏覽消費者刑責。並要求政府成立跨部會專責單位面對兒童及少年在網路詐騙、誘拐和遭遇性侵等受害孤立無援,不要讓台灣持續複製「N號房」慘絕人寰的不幸事件。

    電訪完的天色黑暗還飄著細雨,我和陳逸玲走下樓去,我思索4/2社工節,思索社工工作,我進一步查詢學習四月二日是社工日的由來:紀念1997年四月二日「社會工作師法」公佈施行而來的,至今社工師在台灣社會搭起不崩壞的底層鷹架已經24年。

    社工——人們日常經常不會記得他們,只有遭遇無常不幸時才急著找他們。

    社工和社福團體總是默默為瑟縮在陰暗角落受害者、底層弱勢點起蠟燭探光陪伴前行,社會經常忘了甚或漠視他們的存在,他們周而復始的在做著搶救、關懷、保護、協助、轉介和問候陪伴再步入太陽下的日常生活。

    我私下問瘦小的、口罩幾乎遮蓋整張臉的陳逸玲有沒有「40公斤」,她說:「有啦!」這單薄的身子要保護受性剝削侵害的未成年女孩兒,周旋在催促協助警方和躲在全球網際網路背後的「歹徒」鬥智周旋,真難以想像內在強大的利他助人為使命的能量。

    「每天吸收負面能量還要將其轉化為正面支持的行動力,不辛苦嗎?」我問陳逸玲是勵志要扶助弱小服務社會嗎?

    陳逸玲說她和她認知的社工故事。陳逸玲指她是台大社會系畢業,再唸陽明大學研究所的社服政策碩士班,她坦承大學考試分數決定進社會系的,不是特別有服務愛人之理想要幫助弱小,但是進去後發現很能接受就一路走在社會福利團體發展領域裡。

    台灣展翅協長期關照兒童人權、兒童網路安全、人口販賣、兒童少年性剝削議題,有接受諮詢的Web885和接受檢舉的Web547服務,還有遭性侵性剝削的未成年庇護中心照顧陪伴其自力生活服務。

    展翅協會前身是終止童妓協會,成立已達25年,目前展翅協會內部工作人員20多人,都是女性,主要經濟來源是接政府專案和社會捐款以及募款,陳逸玲坦承疫情讓經濟活動緊縮,3月份捐款驟降。

    社會福利團體不是賺錢單位,碰到疫情、碰到經濟不景氣、碰到整體社會高壓緊繃,底層需要幫助的需求更大,社工工作更繁重吃緊,陳逸玲在展翅協會工作12年,她指「看見很多人中途棄守離開了!」

    社工的工作就是面對一個接著一個破洞有傷的不幸人生,給予聆聽支持接納陪伴縫補後讓折翼斷裂有力量再繼續前行,這過程的耗損必需要有強大的修復力,才足以繼續前行。否則如何承接輔導個案,卻不掉入被害者不幸迴圈情緒,以及社會體制和個人可能幫不上忙的無力現實,承載自己的人生和他人的人生考驗,真的很不容易。

    我望著陳逸玲小小的身軀背影,走在黑夜冷風細雨裡去搭捷運,心想社工難為「社工是人不是神!」

 

 

作者為台北電台主持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