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傳媒林保淳專欄】全世界都有龍的傳說。
今年依甲子排序,是為「甲辰」,「辰」的生肖為「龍」,這是中國人對重視的一個肖屬,在「望子成龍」的心理下,不少人都冀盼著能夠在龍年生個龍子、龍女,以應吉兆。
其實,「龍」的信仰是廣泛流傳於全世界的,在希臘、巴比倫神話以至基督教,後有北歐神話、凱爾特文化以及英格魯―撒克遜傳說中,都充滿了大量的龍的傳說,造就了歐洲文化中豐富多彩的龍的形象。
在英語中,是以「dragon」指稱西方的「龍」的,但其外形,卻與中國的「龍」十分肖似,這不免令人懷疑,「dragon」和「龍」極可能是源自於同樣的圖騰信仰,但在幾千年的、不同的地域中輾轉流變,遂各自有了不同的象徵意義。
龍與蛇的關係
中國人將「蛇」稱為「小龍」,從其蜿蜒的外形來看,的確是相當類似的,王充在《論衡》中說,「龍或時似蛇,蛇或時似龍」,鄭玄更直接就說「龍無角者曰蛇」;在中國龍的傳說中,龍是可以口含明珠的,這也顯然與隋侯獲得「靈蛇獻珠」的傳說有關,正足以為證。
在希臘文中,「龍」與「巨大的海蛇」是同一個詞,目前所知,在南美洲出土的哥倫比亞巨蟒化石,長達13公尺,是最巨大的蛇了。中國《山海經》中記在有能「吞象」的「巴蛇」,恐怕就絕對不會小於此。中國有個成語「畫蛇添足」,有爪無爪,為龍、蛇的最大區別,但據學者考證,原始的蛇其實也是有「足」的,白堊紀後期時代的「真足蛇」,就是擁有兩隻腳的,在現代蛇類中較為原始的蛇種中,「蟒蛇」及「蚺蛇」也都還保存著已經退化的後肢痕跡。
巨蛇稱為「蟒」,中國只有皇帝才有資格穿戴有龍的服飾,王公大臣次一等,最多就只能穿著「蟒袍」。「蟒」與「龍」在外形上其實是沒有什麼區別的,但「蟒」為四爪,而「龍」為五爪,卻嚴分了界線。
蛇的圖騰信仰
在上古時代,人類與大自然搏鬥,隨時會面對許多來於自然的災害,全世界目前有3000多種蛇,遍佈於全球各地,只有南極洲沒有發現過蛇。一般我們將蛇區別成「有毒」、「無毒」兩種,其中會致命的的約有725種,其實所有的蛇都是有毒的,只是毒性強弱以及有牙齒、無牙齒的分別而已。這對上古時代的人類來說,當然就是非常大的威脅了。
「圖騰崇拜」是將某種特定物體視作與本氏族有親屬或其他特殊關係的崇拜行為,其中因畏怖其傷害,故以同源的方式祈祝,或是用貢獻犧牲以求減少傷害,就成為圖騰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西方龍的傳說中,如基督教的「聖喬治與龍」,就有公主獻祭,而由聖喬治以槍屠龍拯救的故事。中國較少獻祭於龍的傳說,但東晉時干寶《搜神記》裡李寄刺殺蟒蛇的傳說,應該都是屬於「蛇圖騰」信仰的殘存觀念。
東西方「龍」的傳說,雖是各有不同,但從相傳的外形看來,幾乎可以說是十分類似的。中國的「龍」,在傳說中有「三停九似」――「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也就是指龍頭、龍身、龍尾三部份;「九似」說即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是將許多動物的特徵綰結聯想而出的,但除了少部分相異外――最主要的是翅膀,以及身長,中國龍是沒有翅膀的,但西方的dragon,翅膀卻是極有力的攻擊武器,雙翅搧動,威力十足;中國的龍,龍身較長,夭矯蜿蜒,還有濃厚的蛇的形態;相對之下,西方的dragon就不免有點「五短身材」了;其他都像是同一個模子刻畫出來的。
中國龍與西方dragon的異同
東西方的龍都會飛,西方dragon靠的是強而有力的翅膀,這似乎比較合理;中國龍沒有翅膀,那又如何能飛上青天、騰雲駕霧呢?其實,中國龍也有一種是有翅膀的,叫做「應龍」,這最早是記載於《山海經》,但從文字上只能得知應龍在殺了蚩尤與夸父後,「不得復上」,顯然也是從天上下來,也應能飛回天上的,因此,從商、周到漢代的青銅器、漆器、玉璧、帛書、石雕中,也常可見到有翅膀的龍。如南陽出土的漢代畫像石,就是有翅膀的。明朝人胡
文煥、日本人寺島良安所繪的「應龍」,也都是有翅膀的。
其實,有一種蛇,也是會「飛」的,稱為「金花蛇」或「飛蛇」,牠是自高而下,利用肌肉伸屈的張力,彈跳而下,狀似飛行,故有「飛蛇」之稱。中國古代有一種「「螣蛇」,故古人以「螣蛇遊霧,飛龍乘雲」,兩者並列。中國龍最早的形象,應該就是有翼能飛的「應龍」,據南朝宋昉的《述異記》所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該也是最具傳奇色彩的龍了。
相傳應龍曾經「以尾劃地」,協助大禹治水,這個傳說很具有關鍵性,等於為中國龍作了「定性」――中國的龍能「興雲致雨」,與「水」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因此許多傳說,都與水相繫聯,而中國從大池、溝渠、湖泊、江河,乃至四周的大海,水族的領袖,一定都是「龍王」。龍口一張,就能吐水,這與佛教講釋迦太子出生,九龍吐水為其沐浴相參看,水為萬物之母,是生生不息的根源,倒也是別有深意的。
中國的應龍也有翅膀
乍看之下,這與西方的dragon「噴火」,剛好相反,似乎代表了不同文化的性質。其實,水火雖相克,卻是「同源」的。據神話說,應龍於人間大功告成後,無法回歸天上行雲佈雨,因此民間往往苦於旱災,旱即無水,這又必須以土摶成應龍模樣,加以祈禱、祭祀,方才有機會能沛然雨下,《易經》中的最末兩卦:既濟、未濟,水在火上,則萬事大吉;火在水上,則顯然不妙,正說明了水、火關係的密切。
大抵中國從魏晉以後,有翅的應龍逐漸為人所淡忘,而能騰雲駕霧的水龍(黃龍)就拓展了其影響力,後人繪製龍圖,除了噴火珠還保留了些原來火的特徵外,有時偶爾可見雲朵旁邊也還有火燄之形,也可見水火共源的意義。
除此之外,西方的dragon經常是居於山洞或秘穴之中,守護著大量的金銀財寶或是神物的,如希臘神話中的「金蘋果」、「金羊毛」,就是由一條巨龍守護著的,盎格魯薩克遜傳說《貝奧武夫》,則有噴火巨龍守護著寶藏;如果英雄想要取得寶藏或神物,就必須運用各種方法、突破難關,打敗巨龍,才能真正功成名就。寶藏、神物令人易起貪婪之心,而看守的巨龍,當然也就等同於邪惡的化身,這點,是需要真正的英雄,具備大無畏的勇氣,在智慧老人的指點下,才能順利完成,「斬殺惡龍」,也幾乎成為西方英雄歷險生命中最重要的挑戰。
善與惡的區別
中國的龍,背後同樣有財富的身影,另外還多了「貴」的象徵,「利」與「名」,雖說相當的世俗,但普天之下,又有幾人能擺脫得了名韁利鎖?此所以中國人龍的信仰背後,不可諱言地,當然也與內心的貪婪是有關的。同樣地,龍所居的地方叫「龍宮」,單從「宮」字,就可想見其富麗與堂皇了,其中的珍寶,當然是應有盡有。《西遊記》中,孫悟空欲求趁手的兵器,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東海龍王的龍宮,書中說「愁海龍王沒寶哩」,可見一斑。在龍宮裡,孫悟空不但取得「定海神針」金箍棒,還取得了另外三海龍王所貢獻的「藕絲步雲履」、「鎖子黃金甲」「鳳翅紫金冠」,總算將齊天大聖的裝備都都配齊了。
唐人傳奇中,柳毅傳書至洞庭湖龍宮,看到的也是「人間珍寶,畢盡於此」,而離開之後,龍王遺贈珍寶,「鬻其所得。百未發一,財已盈兆」,可謂是滿載而歸。
儘管如此,但是同中還是有異。首先,中國龍不是穴居於險惡的山洞內,而是在水裡建築宮殿的,所以又稱為「水晶宮」;其次,龍是不能輕易被尋常的人間英雄所殺的。龍宮都在水裡,這當然與中國龍能夠興雲致雨,是主管降雨的神祇有關;至於殺龍,則應有一段龍「由惡至善」的演變。
中國上古時期,龍是尋常人學得技巧後就能宰殺的,《莊子》書中,就記載了一個叫劉累的人,曾經學過「屠龍」的技巧,前面說過,蛇與龍其實是同源的,很多地區也都有「食蛇」的習慣,中國就是全世界最大的蛇肉消費國,1980年代,台北的華西街,就以賣蛇肉、蛇膽、蛇酒聞名於世,可以說是延續了古來的傳統。
從屠龍到斬蛟
不過,當劉累學得屠龍技巧出師後,卻赫然發現,世間已經沒有龍了,學來一點用處也沒有。這當然不是說中國人自此不食蛇了,而是象徵著一個傳統觀念的轉變,龍從現實上與蛇同種中,蛻轉成神話的動物,龍成為富貴、尊榮、神聖不可侵犯的神秘吉祥物,「飛龍在天」,代表了一切世俗願望最圓滿的結果。中國是以農耕起家的國度,而農業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水,既怕水過多氾濫成災,又怕水過少釀成旱災,而龍則是雨水的主宰,又怎能不加以尊奉崇拜呢?
因此,中國自漢代以後,當漢文帝以「黃龍」紀年以來,就沒有出現過斬殺妖龍的傳說,《世說新語》裡說周處「除三害」,所斬的就只能是「蛟」,而不是「龍」了。「蛟」的等級是比龍低的,從「屠龍」轉為「斬蛟」,「蛟」就不免成為「惡龍」的替罪羔羊了。因此,在中國的八仙傳說中,漢鍾離可以斬殺「蛟龍精」,但在與東海龍王發生衝突的時候,卻還是只能由觀世音加以化解,是萬萬不能妄加殺戮的。
龍當然也可能犯錯,但違反天條,只能由玉皇大帝加以懲處,《西遊記》中有一段魏徵斬「涇河老龍」的故事,這是因為魏徵是天上武曲星下凡的緣故。唯一的例外,應該是《封神演義》中哪吒將東海龍王的三太子敖丙「抽龍筋、扒龍皮」,但也因此而受到了懲處。
龍的傳人
中國人頗自認為「龍的傳人」,這當然與龍在中國的廣泛信仰有關,以龍為民族的象徵,應可視為蛇圖騰信仰的遺緒,據《左傳》裡郯子的說法,「太皞氏(即伏羲)以龍紀」,現今出土的許多伏羲、女媧圖像,都是人首蛇身,下方盤結在一起的,就是明證,也可以說是其來有自的了。其實,西方也有類似的說法,在英國12世紀的亞瑟王故事中,術士梅林就將城堡所在地湖中的兩條巨龍,一紅一白,分別象徵著不列顛民族和薩克遜民族,而最終則是紅龍驅逐走了白龍,代表了不列顛民族奮戰獲勝的事蹟。
中國歷代帝王,從「赤帝子斬白帝子」的劉邦開始,都自居為真龍,甚至往前推,秦始皇都自稱「祖龍」,到了清代,其國旗則是一面繡有青(藍)龍的黃旗,是以西方人也將中國視為龍國,以龍象徵著中國人。
但是,由於西方對龍是看成貪婪、凶惡的邪惡動物的,因此,在很多好萊塢的電影中,以龍為象徵來代表中國及中國人,都像是傅滿洲(Dr. Fu Manchu)一樣,是絕頂聰明,但是又狡詐、邪惡的,這不但是典型的「黃禍」思想的反映,更是持續到目前仍舊存在的民族偏見,不能不加以釐清。
據報導,今年的龍年,大陸的許多媒體,都不再用「dragon」一字來形容龍,而改用音譯的方式,直接就用了「loong」作替代,東西方雖各有其龍,而且也多有相類同之處,但由於文化的不同,卻是有本質上「善」與「惡」的區別,正本清源,也真的是應該改用「loong」了。
作者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照片來源:記者拍攝。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