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南來北往》海報
【聚傳媒陳朝平專欄】陸劇《南來北往》中的一幕。
改革開放初期,還在用糧票布票的時候,年輕的鐵路乘警汪新到師父、也是他初中同學馬燕的父親——馬魁家蹭飯。師父老大不情願,師母熱情的包了餃子招待汪新。馬魁當著汪新和母女的面,在桌上抱怨,包餃子要麵粉、要肉,糧票有限,多一個人吃飯,家裡人就得少一口吃的。
看著這一幕,我忽然憶起大學每學期的導生會,四年八學期,好像都是到導師家包水餃。經濟困頓的時代,導師請客讓同學包餃子,算是極大方的;據說,有些小氣的老師,斤斤計較不甚寬裕的導師費,每學期的導生會,不是故意忘了舉辦,就是胡亂備些茶點,讓學生在教室裡排排坐、吃果果。
念碩士班時,沒了導師,倒是到了寫論文時,按規定得找個指導教授,我們這些做學生的,都以師父尊稱自個兒的指導教授。我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是江炳倫老師,江師不太修邊幅,菸不離手,頗有名士風範,有事沒事,常把我叫到餐廳,師徒倆邊吃邊聊論文。那時,我已經在雜誌社任職了,手頭尚稱寬裕,咱們的師徒會,輪流會賬,偶而,也採行AA制。印象裡,和江師的師徒會多選在廣東小館,似乎從未吃過餃子,不知是那時吃餃子已嫌寒酸了,還是身為印尼華僑的江師不愛吃餃子?
上博士班時,我已經忝列有車階級。有一年,選修了張治安老師開設的「中國政治史」,小班同學,連同我在內,不多不少恰好4人。遇到風和日麗的日子,張師往往一聲令下,讓同學分頭去酒菜小食,由我駕車,師生一行五人,浩浩蕩蕩地驅車上行到貓空附近的樟山寺,就著石桌石椅,擺開「筵席」,張老師燃起香菸、啜一口酒,咱們的中國歷代政治史,於焉在樹叢林梢間開展開來!臨風嘯日,醺醺然與古人有約,這樣的師生酒食,哪裡是餃子宴能比擬的?
看著電視裡劇中人物大口吃著水餃,思緒飄回經濟清貧的那些歲月,大學四年導生會的餃子宴、寫論文時和江老師的廣式餐廳師生會,還是張老師的樟山寺酒食筵席,一幕幕在腦海中回放著,也不知道如今大學生和研究生的導師宴,都在哪兒舉行?都吃些甚麼呢?現在的大學生,怕是連自個兒會包水餃的,都數不出幾個吧!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