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台灣人權促進會新聞稿
【聚傳媒翁佳音專欄】已值年中,老番依然蹇蹇難出運,心中常懸念多事。其一是瑠公圳新店圳頭段民宅的強拆果真無可挽回?朋友告訴我新北文化局做成決議,說民宅不具文化資產或景觀價值,強拆或恐難免。
朋友並未告訴我文化局委員棄卻的理由,他們當然有一定基準。只是老番想,若回到一般市民角度思考,也許可發現一直被忽略的價值。傳統社會水利灌溉,是生死攸關大事,不僅史書得須記載,現代社會之文化、博物展示,水利亦不可或缺一環。
老番參觀過一些水利設施的室內外展示場,總是感慨不已,展示通常只紀念投資開埤圳的名人或合股單位。「深入番界,開築水源,終歲梭巡」,而且屢被資本之家「侵吞藉端拖欠,抗給串單,以致眾工嗷嗷」的「圳丁」,通常無緣出現在歷史風景中。
新店碧潭現有水利局,應是以前圳、埤長辦公處的「圳寮」(二水聞名的林先生廟,原來就是圳寮)。老番聽看報導,民宅蔡姓祖輩是日本時代被水利單位雇來看圳,若無證據批駁,這個民宅前身應是圳丁工寮之類。
把終歲巡邏看顧重要水資源的勞動階級圳丁因素頑強保留住,不是很具意義與價值?碧潭是觀光名勝,舊名石壁潭表示山壁下溪水深,人們蒞臨現場即可追體驗引水的溝渠與浮梘(phû-kéng),民宅之旁有圳頭祭祀場,更是埤圳的精神中心。臺灣其他埤圳的祭祀場,大都被民間神話成人格神(包括林先生、姑娘與國姓廟),這裡似乎還保留埤圳的古典水神信仰。等等。
總之,老番認為如果上述的碧潭埤圳獨特因素,不因時代變遷與建商營利而被摧毀,那這裡將是臺灣展示水資源全体性歷史的最佳場所。尤其是老番很喜歡無名弱勢的過去人物也常在歷史場景中,學生不可只背誦、只學習歷史英雄人物,否則,現今社會很容易變成梟雄與跳樑狗熊一大堆。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