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台灣餐廳太不重視廁所

照片取自臺北市性別平等辦公室
    【聚傳媒陳朝平專欄】向晚時分,我們在館前路商圈覓食,最終選擇了一家美式連鎖餐廳。餐廳在二樓,七、八十個座位,已有四成滿座,很多桌上還擱著已訂位的牌子, 服務人員將我們引到角落的兩人座。
    嘗試著用QR Code點好餐後,我決定到洗手間洗個手。在大太陽底下走了十來分鐘,渾身是汗,手心黏答答的,好不舒服,飯前洗個手,乾淨些。
    廁所位於進門口、電梯的正對面,只有一間。窄窄的大門,上頭掛著藍紅色男女廁所的標誌,一旁寫著「性別友善廁所」。廁所緊閉,有人,我等了兩分鐘,一個買過單的女客,慢條斯理地走出廁所,走向電梯。
    可以容納七、八十位食客的餐廳,居然只有一間廁所?若是加上後廚和外場的服務人員,一間男女共用的廁所,真能解眾人內急之需?
    不只是這家連鎖餐廳如此,從南到北,台灣有多少餐廳男女廁所的設置,和餐廳的面積以及座位數目不成比例?
    更別說,為了勻出更多的營業面積,多數餐廳的廁所,狹窄到連轉身都有困難;更別說,多數餐廳的廁所無人定時清理,便斗、馬桶佈滿尿漬、垃圾桶裡廁紙爆桶,擦手紙、洗手液(或肥皂)沒了也無人補充,地面濕漉漉、髒兮兮的。
    更可笑(還是可悲?)的是,很多餐廳的廁所都會貼上一張告示,內容大意不外乎是:「本大樓管道老化,請將衛生紙丟入垃圾桶,勿丟入馬桶,以免堵塞」。你家廁所衛生紙不丟入馬桶裡沖走?誰家沾了糞便的衛生紙丟到一旁的垃圾桶?餐廳裡廁所如此髒亂,誰能安心用餐?誰能擔保餐廳工作人員如廁後會將自己清洗乾淨?誰能擔保餐廳的食安不出問題?這哪裡是一個人均GDP超過 2萬美元、富裕現代化國家應有的現象?
    我在想:各類餐廳的廁所,面積大小,數量,是不是應該依餐廳面積與用餐人數按一定的比例設置?
    性別友善廁所社會進步的表徵,但不應成為餐廳廁所數目不足的遮羞布。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公共場所和餐廳的廁所是不是應該一律按無障礙標準設置?
    餐廳是不是也應該像酒店一樣實施分級制度?不同級別的餐廳,廁所有不同的設置標準。餐廳的廁所不是應該納入例行檢查的項目?檢查不合格的,是不是應該按情節輕重,予以處分?
    外賣店面和便利商店的廁所,無論是否提供給顧客使用,但因涉及食安,是不是也應該納入例行檢查的範圍?
    在香港和大陸,很多公共場所和餐廳廁所的清潔工作都採取外包服務,台灣的公共廁所清潔似乎很少有採外包服務的。餐廳外場員工「兼職」打掃廁所,究竟合不合理?有無食安的疑慮?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