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池》大內印象 老店舖、戲院、古井、五分車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楊清池專欄】

老街老店舖老理髮師

義成堂中藥房的對面,一整排破破爛爛的房子,依希看得出來以前應該是店舖,是半樓仔的房子,上面的閣樓有可睡覺的地方。其中有一間,裡面有兩張理髮椅,很古老的,很舊很舊的,一個老人坐在裏面發呆,就這樣守了幾十年,大部份的時間都很少人進來。

坐上椅子,拿著一個鐵線折的匡架,套在把手上,披套一塊布在胸前,問要剪什麼髮型?我是地中海型的,其實也不多了,就照原來的剪,我要染髮。

拿起剪刀慢條斯理的剪,修面拿剃刀手不會抖,接著染髮,在別的地方,染髮劑都有很濃的阿摩尼亞味,這裏沒有,三千煩腦絲終於理淨了,洗頭盆是龜裂的小小的,保證你不曾看過,沒有水龍頭更沒有蓮蓬頭,是從水桶用勺子舀的,水是溫的,抓頭很柔很舒服,不像一般理髮婆仔,指甲是尖銳的。

話不多,大部份都是聽人客講,令人感覺很親切,都會說好聽的話,就像自己的長輩,他叫四海叔,問多少錢?說400,我拿一張500的給他,說不要找了,他說要找啦!

 

印象大內  大內戲院

少年雞一定不知道大內曾有戲院,就在農會麻油間旁邊那座,現在農會租當大倉庫,大門與售票口,已打掉換作電動捲門吧?裏面空間很大,有三排長條木桿做的椅子,後面有靠背,前後共有10、20排,後面是電影播放的樓間,前面整邊都是舞臺,播放電影較多,有大面的白幕,以前也有演歌仔戲,布袋戲較少,我記得還演過新劇義賊廖添丁,是真人上演舞台劇,日本刑事捉拿廖添丁,燈光一閃哨聲四起,5、6組套繩將廖添丁團團套住,布幕徐徐放下了,明天請早。

左側階梯下去是廁所,小便池有濃濃的阿摩尼亞味。散場前幾分鐘出口會打開,小朋友紛紛擠進去,叫撿戲尾。

還有明星隨片登台,盛況空前,如文夏、陽明、王哥、柳哥等,名字記不起來了。

三輪車會在街上穿梭,廣播今天要演的影片,愛情文藝大悲劇:

何日君再來

 

印象大內 古井

人離不開水,聚落一定要有水,古代沒有自來水,大內又缺水源,古井就是歷史的標地,早已填平不復見了,等老一輩的走了後,就永遠消失了,澎湖的四孔井是當地的古蹟,有必要再尋找大內的古井,最好能再挖回,是歷史的緬懷吧!

大內古道旁有座古井,應很多人知道,石子瀨我家祖居前在有一個,開路前就填平了,記得小時後很熱鬧,國軍來台後,有很多軍眷在此居住。石子瀨東頭也有一個,井很深,小孩子是不能探的,會被大人罵。以現代的機具,要挖個井,應該很輕易,費用也不多,應該值得考慮。

 

印象大內  軍醫

石子瀨有很多的老房子,或三合院或單排,都是木造磚瓦的,錯錯落落聚集在村子裡,小時後常從一戶到另一戶,嘻鬧捉迷藏。

記得小時候臉部長滿小麻疹,一粒一粒紅紅的,還會出膿,用草藥塗抹都無效。有位租屋在附近的軍醫,叫我進屋,簡單的擺設,就床、桌子、椅子,單身沒娶年紀也3、40歲了吧?官階應是尉官以上。有個櫃子,擺放瓶瓶罐罐的藥,還有塊藍布遮著,用典酒擦臉部,像火燒一樣非常難受,每天都要去擦一次,約一個禮拜吧!竟然都好了,皮膚也變得更漂亮,真像小白臉,而且沒要半毛錢。

不久部隊調動就再見了,很是感恩。

 

印象大內    阿兵哥

大內的北邊有兵營,叫日新、又新營區,又叫北營、南營,後改第九訓練中心,光復後政府遷來臺建的,軍隊應好多,軍、士官可外宿,很多租來大內,大內有很多的三合院,記得小時後有很多的阿兵哥,租在我們家,大都是成家娶妻的。我小時候黑白的照片是他們照的,我只有2、3歲吧!抱著我拍,他們很英姿挺拔,記得有位還收我當義子,也姓楊,名字叫俊男。我的姑姑就嫁給租屋的阿兵哥,也姓楊,四川綿陽人,也很英俊挺拔,軍官有學識又斯文,是十萬青年十萬軍,隨政府來臺的,比起台灣男人,好太多了,但當時父母之命,是絕不會允許的,以死威脅終成眷屬,記得以軍車來迎娶,好不風光。

 

印象大內   五分車

日治時代建造,運甘蔗的五分車,從新營糖廠經柳營、六甲、官田到大內,光復後,蔗糖還是台灣主要外匯收入,甘蔗也是重要經濟作物。新厝仔又新兵營南郊,有各蔗場,牛車將採收的甘蔗,集中在這裏,裝上車台再運到糖廠,石子瀨庄外有一個,應該二溪也有吧!火車經過時,會有人偷拉甘蔗,最後節的車廂會有個保警,大聲吹笛子。晚上蔗場也會有人來偷甘蔗,蔗農須來顧,寒冬酷冷強風吹來,衣衫單薄非常難忍,這是當年的農村景像。

 

印象大內   棧單

我相信很少人知道這個名詞,以前糖廠給蔗農不是發蔗糖,是發棧單,就是你送糖廠多少甘蔗,榨成糖後農民可得到多少收獲,是有幾包棧單,一包是100公斤蔗糖吧!農民分到的棧單,有商人在收購,就像現在的股票,有漲有跌,當時的交易就是這樣,買賣要蓋章,農民缺錢,大部會急著賣出,商人有利差,但國際糖價會有漲跌,不是穩賺的。以前叫原料區,有幾棟日本宿舍,在大內農會的斜對面,江藥局的西邊,前面是電信局,打電報、人工電話的,以前的戶政事務所也在這邊。

 

印象大內  曾文溪環抱

曾文溪環抱,就是那首兒歌所寫的: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台糖的五分車貫穿了整個鄉,曾文溪有兩個渡口,一在石子瀨,一在內庄西邊,是出善化與山上的門戶,秋冬水小橫木板橋可過,春夏就要竹划撐渡,水太急就不能過溪。

日治時代是甘蔗重要產地,擁大量民工,男的鋤蔗,女工削蔗葉,好是熱鬧,用牛車搬運到蔗場,車輪是木輪鐵匡,要兩頭牛拖,大都是水牛,內庄以前有個牛車場,賣牛車與修理牛車的地方,就在朝天宮後。其他作物是甘薯、木薯、烏麻、黃麻、綠豆等。水果有文旦、土芒果、龍眼、土芭樂、白蓮霧等。破布子、麻竹筍也是地方特產,前大內市場街道兩旁就是賣貨的所在,就在今上豪大賣場的地方。

 

一段消失的歷史:烏山頭水庫的誕生

日治時代,八田與一建設烏山頭水庫,用五分車從大內二溪,運砂土築水庫大壩,大內區貢獻不少,今飽受水患之苦。

當初大批民工聚集大內,有電影院、酒家、商店,地方繁榮一時,還有日治時代,蔗糖產業,地方種蔗情況,五分車路線、農作物等。

這些好像歷史上都沒看到有記錄。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