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蔡詩萍專欄】對曾經長期在每日電視晚間新聞,親睹名主播沈春華風采的觀眾而言,這本書幾乎不需要什麼推薦文,「她是我們曾經共擁的記憶」,就是最好的推薦。
風姿優雅。反應機敏。新聞專業。口條一流。「新聞主播沈春華的年代」,她豎立自己的風格,持之多年,得獎無數,當之無愧。
然而,這本書,畢竟是要嘗試著,打開一塊年輕世代的讀者群,於是,對他們而言,沒有理所當然的理由非看不可!除非,對,除非.......
於是,我必須思索。思索一些關於「沈春華主播的世代」其跨世代意義。
時代的飛輪,的確不斷的轉出許多里程碑。
無線電視的「老三台」(台視,中視,華視)還在,但電視頻道已經超過百台以上了。
「老三台」的電視新聞,分早中晚三節,主播個個可以成明星,如今,主播一籮筐,想成名,哪那麼容易?
於是,「沈春華主播的世代」,必然很像一種傳奇,令人神往,令人好奇。這是這本新書,很值得一讀的視角,主播傳奇的年代是怎樣的一種年代呢!
但,再傳奇的人物,也有她生而為人的必經歷程,例如,優質女性的養成過程,婚姻與事業的權衡取捨,職場上男性與女性的競爭與合作,歲月洗滌青春換來志業成就的代價,女人之所以為女人的超越世代的永恆課題,再輝煌亦終究要淡出職場的人生處境,生命第二春、第三春之可能....等等。
我在閱讀「主播沈春華」的新書時,不時會被她的這些思緒所牽引,因而要連帶思索,「後主播年代沈春華」的意義與價值等話題。
我想,這或許是,「主播沈春華」之外,能對此時此刻之現代女性,最好的獻禮吧!
我們,凡是能在一個時代裡,引領風騷過的人,若論述,回憶自己的過往,要不淪於喃喃自語,或白頭宮女話當年的自憐自艾,就得要找到「做為一個人」(超越性別的),「做為一個女人」(尤其沈春華是女性),以及,「做為一個專業工作者」的存在意義(這尤其是沈春華主播的價值)。
但除了這些,還必須加上一項:我們如何因應熟齡時代的來臨?當這樣的時代來敲自己的大門時,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主播沈春華」卸下明星主播的光環後,她如何走出自己過去成就的包袱,迎向「後中年的沈春華」,這部分的「熟齡實習生」努力,是充滿可看性的。
若說,「主播沈春華」的風華年代,最能吸引沈春華的觀眾世代讀者群,那麼,「熟齡實習生沈春華」該是關切自己如何調整心態,適應熟齡來臨的世代們,最可參照的樣本,因為,沈春華依舊在,因為,沈春華繼續在摸索新的可能!
每個人都必然年輕過,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抓住青春的意義;年輕人可以試試參考沈春華創造自己年輕成功的經驗。
每個人都必然要走進「後中年」的門檻,中年朋友們不妨從沈春華的試煉摸索,當成一面鏡子,映照自己的姿態。
作者為知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