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櫻》亞亞事件後的陸配「表忠」潮:極端表忠能換來認同嗎?

照片為亞亞影音截圖

【聚傳媒黎櫻文章】因在抖音發布疑涉「統戰」內容,陸配網紅「亞亞在台灣」被台灣移民署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下令驅逐,須於3月25日前離境。這一事件迅速在台灣社會引發廣泛討論,焦點也逐漸從亞亞本人轉移至整個陸配群體,尤其是活躍的陸配YouTube博主,於是,陸配博主圈的確出現了「萬人齊聲斥亞亞」的現象。

     面對強烈的社會壓力,陸配博主們紛紛公開發聲,與亞亞切割,強調她的言論僅代表個人,而非整個陸配群體。更有部分激進的陸配博主,甚至主張推動更嚴格的陸配政策,恢覆陸配入籍年限至十年,助力傳播「陸配洗人口」論,甚至認同「陸配可能危害台灣」的論述。這一現象令人瞠目結舌,也讓人不禁思考:這些陸配博主明明是弱勢群體,卻為何紛紛迎合主流的「抗中保台」「排斥陸配」的情緒,為「陸配洗人口論」推波助瀾,同時擴大陸配群體的污名化?

 

婚姻移民的焦慮:為了流量?換取生存空間?還是自我厭棄?

 

     中正大學傳播學教授羅世宏曾發文評論亞亞事件:「當台籍配偶為女性且經濟自主程度較低時,法院與行政機關未提供任何保護或輔導配套,即迫其單親養育、面對突如其來的家庭崩解,暴露出台灣婚姻移民體系中「次等公民化」之結構問題。』「本案裁定所傳達的訊號,將對移民家庭、言論自由與司法獨立性產生寒蟬效應。法院本應為基本人權最後防線,卻於本案中採取消極從屬行政機關之姿,對比例原則、兒童權益、家庭團聚與異議言論皆缺乏憲政高度之審查。若將支持特定政治立場即推定為危害國安,並作為驅逐基礎,將使外籍人士陷入「政治表態陷阱」,進一步削弱我國對外所主張之自由民主價值。「他文中提到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一是陸配作為婚姻移民的特殊地位,其處境和考量與別國配偶差別較大,二是「政治表態陷阱」的擴大化,正在凸顯。

 

         其實,從全球範圍來看,婚姻移民通常都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特別是在移居地的政治氣候緊張時,他們往往首當其沖地遭遇身份審查、政策歧視乃至社會排斥。在台灣,因為陸配的原籍國——中國大陸,被台灣視為最大的安全威脅,這使得陸配的身份被高度政治化,所以,陸配長期被排除在正常移民體系之外,不僅入籍年限更長,也面臨額外的國安審查、財產權受限、工作權受限,甚至即便歸化也不一定能完全擺脫身份的不穩定性。這使得陸配群體長期處於高度敏感的政治環境中,他們需要不斷調整自身的言行,以避免被貼上「疑中」甚至「統戰工具」的標簽。在這種背景下,當社會輿論開始大規模聲討亞亞時,其他陸配博主迅速「表態「與其切割,並迎合台灣主流輿論,既是現實考量,也是無奈之舉。

     這些表態,可以大致分為三種。

     一小部分是因為固有立場,政治立場本就偏綠。在陸配群體內部,政治光譜同樣多元,既有支持兩岸融合的,也有堅定的台灣認同者。部分陸配本身支持「抗中保台」立場,因此他們的表態是出於自身認同,而非迫於壓力。

  另外一部分比較普遍,就是為了自保,避免自己成為下一個被攻擊的對象。 在一個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中,主動迎合主流、與「被打壓者「切割,往往是許多弱勢群體無奈的自保方式。他們可能並不完全認同台灣社會對陸配的偏見,但在當前的政治氛圍中,他們只能通過切割、譴責亞亞,強調自己「真正熱愛台灣」,以換取社會認同,甚至是生存空間。

     這種「表忠」現象,在許多政治敏感的移民群體中都曾出現。• 麥卡錫主義時期的美籍華裔,為了避免被懷疑是共產主義間諜,許多人極力與中國切割,甚至主動支持「反共」行動。冷戰時期的東歐移民,為了避免被懷疑是蘇聯間諜,他們往往比本地美國人更激烈地批判蘇聯。二戰後的日裔美國人,為了擺脫被懷疑是日本間諜的身份,許多日裔美軍參戰,以證明自己是「忠誠的美國人」。甚至在二戰後,也有一些猶太人為了在反猶主義的環境中生存,也會激烈地批評猶太人和以色列。

      還有一部分表忠過於激進的博主,他們比台灣本地人更極端地推動反陸配政策,既是一種自我厭棄反應,也是一種更激進的適應策略。他們迎合「反陸配」敘事,以換取社會接納,試圖從「被懷疑者」轉變為「監督者」,他們要求陸配入籍年限恢覆至10年、嚴格限制陸配的政治權利、認同「陸配會影響台灣安全」的論述,這是一種認同壓迫者「的反應——當個體在強勢群體的壓力下,個體可能會選擇站在強勢一方,以求自保——「打不過就加入」,而不是去挑戰歧視,來換取自身安全或更大的話語權。這一現象,與中國網絡文化中的「支黑」(極端厭惡中國,並主動迎合西方反華敘事的中國人)頗為相似。二者的心理機制基本一致,即:為了擺脫自身身份帶來的不安,選擇站在歧視者一方,以求徹底劃清界限。

 

身份政治的陷阱:極端表忠能換來認同嗎?

 

      盡管這些陸配博主在極力表忠,但事實證明,台灣社會對陸配的認同並不會因為個別人的政治表態而改變。因為認同是雙向的,單方面討好無法換來真正的歸屬,無論陸配博主如何表忠,台灣社會對陸配的看法仍然受整體政治環境的影響,而非個別人的政治立場。即便他們主動推動更嚴格的陸配政策,他們仍然會被視為「外來者」,而不會被真正接納。

另外,對於某些政治操作者來說,他們只是「工具」,並非真正的「自己人」。這些極端表忠的陸配,可能會在某些特定政治場合被利用,例如成為「陸配也反陸配「的象征,以證明台灣社會的「正當性」。但一旦輿論風向變化,他們依然可能被懷疑、排斥,最終發現自己並沒有真正被接納。

而到最後,極端表忠的陸配博主,長期否定自己的身份,最終可能陷入更深的認同危機。他們既無法真正成為「台灣本地人」,也無法回歸陸配群體,最終成為「雙重邊緣人」。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亞亞事件的發酵下,台灣社交媒體上出現了越來越多極端仇恨陸配的言論,「建議立法讓台灣人合法獵殺陸配」、「希望像納粹屠殺猶太人一樣清除陸配」、「如何殺中配?先殺他們的父母,再殺他們的親屬」⋯⋯這類言論層出不窮。這些陸配博主中的激進表忠者,在這些極端者眼中,未必能得到豁免。所以,這些極端表忠的陸配,既是台灣身份政治的受害者,也是這場身份焦慮危機的加劇者。

 

作者為前媒體人

 

●投稿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