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中情局官網截圖
【聚傳媒張競評論】有位年輕朋友與我聯繫,問我有位目前僑居美國,經常在華府政壇遊走,與許多關注兩岸政治情勢發展政界人士、智庫專家以及商業領袖都有交情的學者,日前在某個聚會中,聲稱有美國中央情報局官員私下向其透露,透過電信監聽獲知臺北政壇某位政治人物,私下接受北京資助,從事主張積極發展兩岸關係之政治活動。這位算是學生輩的年輕朋友,覺得如此說法確實是駭人聽聞,但其又無法判斷其真偽,因此跑來找我詢問,此種說法到底有幾分可信?
我聽到之後,當場爆笑出來,深深覺得許多曾經在國外進修過之學者,在表面上看起來滿腹經綸,讀書或許是有兩下子,但面對人情世故,卻是缺乏基本判斷與分析能力。我對這位年輕朋友說,這位學者真是不用腦袋,所以才會被騙到如此團團轉地步。
首先必須懷疑,這位學者到底是跟中央情報局有何關係?否則為何中央情報局官員要與這位學者分享情報資訊?到底這位學者是中央情報局所吸收線民,還是能夠特別運用之放話管道?假若未經上級核准,中央情報局官員能夠對外透露經過情報監聽所獲得之情報資料嗎?稍為深入思考,就可以看出此種資訊大有問題,絕對是經過精心設計刻意釋放存心誤導之資訊。
其次就要指出,儘管中央情報局本身也具備有相當程度之科技情蒐能量,但畢竟美國國家安全局(NSA:National Security Agency)才是主管蒐集通信情報與信號情報大戶,假若要能監聽到我國政要與北京方面通聯內容,判斷出其私下接受北京資助,從事前述相關活動,這恐怕遠超過中央情報局之業務範圍與工作領域。假若是經過情報工作協調會報與其他情蒐機構交換所獲情報資料,請問對外釋出告知這位學者,希望運用其作為放話管道可能性會有多高?
再者就更要認識到,臺北與華盛頓國安體系在許多方面存在相互合作關係,特別針對國家安全與犯罪偵防治安議題,更具有情報交換協調機制。此項透過情報監聽所獲知情報監聽成果,最合理處置方式是透過情報交換,提供我國治安機關與檢調單位,據以針對當事者申請監聽票,展開司法監聽作業蒐證程序之後,才能將情報監聽結果轉化成司法監聽結果。如此方可在保護情報資料來源前提下,並同時兼顧產製能夠將當事者繩之以法時,在司法偵辦起訴過程所需之司法證據。
結果美國中央情報局捨正道不循,卻去私下找個華府通學者爆料,讓其將此情報變成政壇秘聞,在臺北到處東家長西家短廣為傳播,搞成打草驚蛇結果,這個情節發展,會不會讓人覺得太不可思議呢?
此外更必須提醒,只要看到最近幾年兩岸諜報活動失風案件,此種為收買特定對象,在交付資金過程中,那個不是當面接觸商議,怎有可能透過電信通聯,公開談論此種交易細節,讓中央情報局可以透過電信監聽獲得情報資訊?說實在話,這個情節實在是too good to be true,完全違背正常運作樣態;假若中央情報局水準沒有低劣到不知道懷疑這是北京刻意佈局誤導,那就是對於過濾情報素材毫無戒心。
但是這年頭情報作業水準真是江河日下,James Bond, Agent 007會不會變成Maxwell Smart, agent 86,甚至是成為Johnny English實在是很難說。這年頭中央情報局會拍攝廣告片公開招考探員,找個學者能夠透過哄騙,讓其成為荒唐放話管道與可利用工具,看來真是活生生情節。
不過最後還是要說,儘管前述情節已經夠荒謬滑稽,但是對比賴清德總統向對岸喊話,提到併購出價戲碼,全世界政治觀察家都要跌破眼鏡摔倒一地。唉!這年頭政治肥皂劇臺辭愈來愈荒誕,對比拐彎抹角聲稱中央情報局官員爆料,辛辣程度簡直是難望政治高層如此賣力演出之項背。所以這時傳出未來派駐芬蘭代表人選,簡直難以在臺北政壇荒謬劇舞臺找到立足空間啊!
作者為英國博士、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國軍艦長
●評論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