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總統府官方網站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賴清德總統主政後,臺灣社會國族認同衝突日益顯化及分殊化,這樣衝突不利於臺灣命運共同體建構,無論是政黨對立、族群衝突及認同分歧加劇。原本臺灣社會對中華民國國家認同是共同資產及臺灣共識,現在卻造成認同危機。日前行政院官網國情介紹,將「漢人」表述改為「其餘人口」,藍營抨擊是認知作戰,行政院則解釋為族群平權。雙方立論南轅北轍、涇渭分明。
行政院官網將臺灣社會人口結構,區分為2.6%原住民族群、1.2%外來人口、及96.2%其餘人口,這項「其餘人口」既往是漢人為臺灣社會主體結構;少數種族、族群,包括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計十六族與蒙藏族,在語言上的少數種族、族群,則包括原住民族、客家族群、蒙藏族、新住民、移工等。行政院將人口中主體漢族列為其餘人口,實不符合一般國家在介紹內部族群人口結構通行寫法—由多到寡,人數比例較少的剩餘者,方通稱「其他」。這種寫法無怪乎會引發議論紛紛、爭執不斷,質疑執政的民進黨這是意圖採取去漢化、去中華民族化措施徵兆。
例如美國的族群人口結構中,據2015年人口普查:白人:53%、拉丁裔:18%、非裔:13%、美國印第安人:1%、亞洲人:5%、混血及其他人種:10%。2009年新加坡公民人口結構中,華裔占75.6%,馬來裔占15.1%,印度裔占7.6%,歐亞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則占1.7%。紐西蘭約有67.6%人口屬於歐洲裔,約14.6%屬於毛利族。其他主要族群包括亞裔(9.2%)和其他太平洋人民(6.9%)。可見各國皆將少數族群列為其他人口,這才是比較普遍性寫法;然而民進黨政府卻將主體漢族人口列為其餘人口,認定主體人口族群列入其餘人口始符合族群平等說法,並不受認可。若此種說法成立,上述美國、新加坡及紐西蘭人口結構表述方式,豈非皆是非族群平等國家呢?
臺灣的漢族占總人口的97%,其中主要又分為閩南人(約73%)、客家人(約12%)、外省人(約13%)。漢族為臺灣閩南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府、漳州府等,有時被稱為福佬人)、臺灣客家人(祖籍廣東省嘉應州、惠州府;福建省汀州府等)、臺灣外省人三類的漢族民系。這樣劃分頗為清晰,而非是用其餘人口模糊帶過,隱藏上述民族是漢族事實。
誠如民進黨籍陸委會主委邱垂正曾宣稱,尊重每個人的認同選擇,「從血統、地理、文化而言,我們祖先來自於對岸,我們是華人、漢人沒有問題」。也宣稱:「我在這塊土地土生土長,當然會優先認同臺灣,若把民族框成一種政治認同,這就太沉重了」。這樣表述臺灣社會民眾的祖先是華人、漢人,其實是相當符合歷史及現實的表述,也澄清民族認同並不等於國家認同。
臺灣社會民眾普遍具有臺灣人認同,越年輕者越認同自己是臺灣人比例越高;但也普遍認同中華民國而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弔詭的是,既然宣稱中華民國是國家名稱,且其中國名有中華二字,對岸國家名稱也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具有中華二字,循此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又有何爭論呢?為何執政者卻又不願意承認呢?實令人匪夷所思。
另一弔詭是,大陸對臺政策強化兩岸融合途徑,透過兩岸交流及合作營造兩岸一家親,從經濟利益紐帶、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形塑,但並未改變臺灣人認同穩定性。對照賴總統所言及賴十七條宣稱大陸對臺不斷強化統戰力度,所以不得已及不得不界定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然而臺灣人認同仍持六成以上,雙重認同及中國人認同約在35%-37%,約四成左右。臺灣人認同並未如執政黨所言大陸統戰或兩岸交流而受到侵蝕。
儘管兩岸交流過程是臺灣社會再中國化歷程,有助於建立兩岸人民親善關係及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架構。在臺灣社會,承認自己具有「中國認同或中國人認同」與承認具有「中華民族認同」,已經變成不是太一樣概念內涵。民眾傾向自己屬於中華民族認同,遠高於中國人認同。換言之,承認自己是漢族或華人並無理論與實務窒礙難行之處。
民進黨主政下兩岸交流政策呈現大倒退現象,不僅是兩岸經貿要脫鉤斷鏈、對外投資要脫中入北,即使兩岸社會教育文化也要限縮、能避免盡量避免,甚至是限制之。這符合獨派傳統的兩岸交流主張,避免臺灣新國家意識尚未形成之前,即被兩岸交流所產生的再中國化的拉力所擊垮。因此,即使是學生境外交流政策,逐漸彰顯其政治正確,限制盡量不要到大陸進行交流及合作。
誠然兩岸交流無論是經濟要分散投資風險,或教育交流要朝向更多元化及國際化發展,但不應因反中的意識型態從而阻礙之,這反而讓兩岸和平緩衝地帶消失。事實上,透過兩岸多元化交流尤其是青年學子交流,就大陸而言營造兩岸一家親政策效應;就臺灣而言則是建構兩岸和平緩衝區,以交流對話代替壓制對抗。
毋庸置疑,中國化不等於國際化、全球化,臺灣教育國際化不應是將兩岸交流視為國際化,應更自由化、多元化及全球化。然而,執政黨也不應人為及違反市場規則限制兩岸交流。兩岸交流可謂是臺灣綜合性安全一環,透過兩岸交流拉近兩岸人民親近關係,避免誤解及敵意持續擴大化,加劇兩岸社會衝突。因此,無論是認同自己是漢人、同屬中華民族、臺灣客家人或閩南人、外省人或中國人,皆無不可。誠如蔡英文總統曾言:只要當總統的一天,會努力讓國民沒有一個人必須為他們的認同道歉。
民進黨主政後,採取一系列去中國化措施,無論是柔性臺獨、文化臺獨、歷史臺獨及教育臺獨,或是稱漸進式臺獨,這刺激大陸激進民族主義及封閉式愛國主義飆漲,激化大陸社會主張武統聲量,若再進行一系列去漢化及去中華民族化措施,恐再激化兩岸社會的互不信任、矛盾及對立、衝突。民進黨政府把臺灣社會廣大漢族比例模糊化為其餘人口,既不符合通行國家對人口結構描述方式;且這種去漢化、去中華民族化做法,無疑是為已非常敵對兩岸關係火上焦油、添柴加火嗎?
從民族與國家關係檢視,日耳曼民族分布於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比利時、盧森堡,各國尚不致於否認自己民族屬性;以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組成國家則有英美澳紐加,關係密切。這顯示即使為建立主權獨立國家,並不需要否認自己民族屬性及類別。就此而論,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無論是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或臺灣人,或是漢族及同屬中華民族,又有何問題或爭論呢?
作者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