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新聞網站過得了AI這關嗎?

照片為ChatGPT

【聚傳媒王其專欄】AI帶來的衝擊正在不斷延伸中,新聞媒體業也難逃。將來各社群平台如用AI生成新聞,新聞媒體不但飯碗被搶走,連米飯都種在別人家的土地上,新聞網站還有存在的需要嗎?

 

台灣媒體最依賴的收入來源就是用Google流量演算後的廣告收入,但碰到AI的Google大軍,也正在轉身改寫搜尋行規,不再需要點開任何網頁,Google的AI會直接總結、概括、回應許多問題,略過了網頁、略過了創作者,也略過了資訊原本存在的地方。新聞網站情何以堪?

 

還有報導說,ChatGPT 為新聞網站帶來的導流量雖然成長,但仍無法彌補 Google AI 搜尋功能或類似 AI 服務導致的流量衰退。網路新聞搜尋行為中不點擊進入新聞網站的比例已從 56% 攀升至近 69%,自然流量也在下降。股票、金融和體育主題佔 ChatGPT 新聞查詢大部份。專家認為,這反映用戶正從尋求即時資訊,轉向透過 AI 進行更深層的議題討論。新聞媒體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傳統 SEO 策略和搜尋排名已無法像過去那樣有效轉化為網站流量。國際媒體專家就警告了,新聞業必須重新思考營收模式。

 

OpenAI 執行長先前說,AI 將造成某些工作類別完全消失,儘管對整體經濟有益,但過程將「極其痛苦」。新聞產業正處於技術革命的關鍵轉折點,如何在 AI 時代找到新的商業模式 將決定媒體的未來發展。

 

在這同時,我們應該要再回顧新聞的定義後,才清楚媒體事業的衝擊是什麼。

 

現在不用翻教科書,只要搜尋或用AI問,它就說了一堆新聞的定義了。下面這段話就是Google的AI助理說的:

 

新聞,通常指的是對新近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對公眾具有影響力和興趣的事件,進行及時、客觀的報導。 它不僅是訊息的傳遞,更是對社會事件的記錄和解讀,有助於公眾了解世界,參與社會討論,並形成自己的觀點。 

 

Google的AI說,新聞的定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 事件的客觀性與時效性: 新聞報導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事件,這些事件必須是新近發生的,或者雖然是過去發生的,但具有新的意義或影響,值得被大眾所關注。 

2. 對公眾的影響力和興趣: 新聞報導的事件,應該對公眾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或引起他們的興趣,能夠引發人們的思考和討論,進而影響他們的行為。 

3. 多樣化的報導形式: 新聞報導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也可以是消息、通訊、特寫、專題報導、評論等。 

4. 新聞的社會功能: 新聞的社會功能主要體現在傳播信息、監督權力、引導輿論、促進社會進步等方面。 

 

AI還總結說,新聞是一種關於新近事件的報導,它不僅要具有客觀性和時效性,還要對公眾產生影響力或引起他們的興趣,並且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傳播信息、監督社會、引導輿論等社會功能。 

 

以上。如果這些都是新聞的定義,那除了原生新聞網站,或是台灣的傳統媒體、電視台,和它們經營的新聞網站外,一般人從各社群平台仍然可以得到新聞消息,甚至下指令給AI工具,也可得到這樣的訊息,那新聞媒體的價值又要如何去展現呢?

 

不但如此,台灣產學界現在正大力推動的新聞議價法,未來如果過關,恐怕也可能碰到AI的關卡。

 

常用AI者清楚,只要指令正確,以當前的技術,已可有效降低錯誤,AI仍在加速進步,大幅生成可供閱讀新聞的時間點很快來了,數位平台如可自行生成新聞,內容還是參照新聞機構,但已看不出來源在哪裡,屆時「新聞議價法」就算通過,恐怕也真的無用武之地。

 

媒體人說,假如把新聞的定義重新再看一次,深思後就明白了,將來各平台用AI生成新聞,新聞媒體不但飯碗被搶走,連米飯都種在別人家的土地上,新聞網站還有存在的需要嗎?新聞的價值又要如何衡量?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