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傳媒陳朝平專欄】8月12日清晨,楊柳颱風來襲前,衝到傳統市場補貨。
前次丹娜斯颱風和暴雨襲擊中南部,菜價陡升,菜攤女老闆便已示警:菜價還會漲喔!果然,這會兒,風姐楊柳還在幾百海里外搖曳生姿,菜價已聞風上漲。
青蔥一公斤叫價300,(寫稿時,社區團購社群媒體傳來最新訊息,三星蔥,每公斤550);小黃瓜一斤170;進口的萵苣一顆,按斤稱,「中等身材」108元;抗癌國民葉菜---番薯葉,平日一斤3、40元,今天,一斤70元;牛番茄?不敢問。幸好,前兩天在台北臨江街菜市場搶購75元一斤的牛番茄7顆,足敷食用。也幸好,高麗菜每斤還在4、50元間 ,胡蘿蔔、洋蔥也還在合理價格範圍。其餘葉菜類,貴不說,量少且賣像極差,實在買不下手。
轉到豬肉攤,想想,不知要拿甚麼東西配肉絲?放棄!兩個早已領到三聲無奈卡的老人家,自行開伙,排骨燉蘿蔔,還是排骨燉蘿蔔,索性跳過。
看著兩處魚攤,也沒啥「生氣」。年輕的魚販,閒來沒事,自個兒逗著碩大的象龜玩耍。年紀較大的那魚販,照例地跟我抱怨,魚貴到沒人買。之前,他也曾對我抱怨,中南部很多魚塭都改成光電場,養殖魚少了,魚價自然貴!
疫情過後,民生物價節節上漲。2015年,賃居永和時,大潤發10顆盒裝雞蛋均價也就35元上下。疫情爆發至今,雞蛋漲漲跌跌好幾回了,最終,一般的蛋,停滯在50上下,號稱精緻的蛋,每盒直衝100元,回不去了。
忽然憶起,5月間在雲南昆明公園裡小賣部、8毛錢一顆的土雞蛋。
番茄,無論是牛番茄還是黑柿番茄,也不甘示弱地來回輪漲,如今,每斤7、80就算是佛心價了。香蕉每斤上看7、80元,已成日常。全聯超市裡,塑膠袋包裝的香蕉,三、四根,要價89元。前不久,在臨江街菜場居然看見每斤35元的台中蕉,如獲至寶。青蔥、蒜苗、香菜和葉菜類的價格,這些年,別說「聞風飆漲」,蔡英文當家八年,颱風基本過門不入,也沒少漲過。
究竟,物價是甚麼時候開始螺旋上漲的?是新冠疫情導致物價上漲嗎?為什麼,這些年來,大家都有通貨膨脹的切膚之痛呢?
新冠疫情公認的時間是從2020年1月到2023年的5月。不過,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2021年,也就是疫情爆發後的第二年,台灣地區全年消費物價指數(CPI)增長率就飆到1.97%了。2022年是2.95%,創下歷史新高。2023年是2.5%,2024年是2.18%,連續三年,CPI年增率突破2%,達到通膨警戒線。
雪上加霜的是,2021年起,台灣實質薪資成長率即低於消費物價指數,「萬物皆漲,唯有薪資不漲」。到了2023年12月,統計顯示,實質薪資居然是負成長0.97%,尋常百姓的通膨體感,直衝雲端!
2024年1月聯合報電子版推出一個有趣又讓人格外悲哀的專題---大通膨時代。這個專體,用數字說話,清楚地標明從2020到2023年間,雞蛋漲幅41.7%(每斤漲了23.87元),豬肉漲幅,25%(每公斤漲了17.57元),衛生紙漲了17%(漲了21.3元),租金漲了8.7%(每坪漲了65.1元),98無鉛汽油漲了14%(漲了4元)。
也就是說,撇開冷冰冰的統計數字,民生物價的通膨體感,更讓人恐慌!聯合報若是推出2024年到今年年中的大通膨專題,想來,會讓人更加驚悚呢!
通膨的時間點,和新冠疫情的時間,高度重疊,莫非,疫情真的就是通膨體感上升的唯一因素?有無其他因素?譬如,官方絮絮叨叨提及的國際燃料上漲?的確,俄烏戰爭後,國際燃料和糧食價格確實有飆漲。不過,早在2022年初俄烏戰爭爆發前的2021年,台灣CPI已達1.97%,意味著「準通膨」那時已經來臨了!
思來想去,非核家園的能源政策,會不會也是通膨的推手呢?
概念裡,電力成長關係著經濟成長,那麼,經濟衰頹或是通貨膨脹,和電力供需和電價有無關係呢?
巧的是,台灣消費物價指數跨過通膨警戒線的那年(2022年),剛好也是台電開始虧損的那一年。2022年到2024年,消費物價指數連續3年跨過通膨警戒線,台電也連續虧損了3年,總計虧損4229億。(2025預計再虧500億,也因此,台電望補貼如大旱之望雲霓)。不僅如此,2022年到2024年這三年,台電也一反凍漲政策,連續調漲了電價;住宅用電累計調幅7.1%,工業用電累積調幅14%。台電虧損和調漲電價,不會帶動消費物價上漲嗎?
獨占台灣電力市場數十年、號稱國營事業績優生的台電,怎麼會虧損呢?台電說,虧損的原因不是購買綠電,而是俄烏戰爭、國際燃料價格暴漲。台電這話,只說對了一小部分,一大部分沒說清楚。台電虧損的真正原因其實是為迎合民進黨非核家園的神主牌,核能發電量的占比下降,除了高價購進占發電量6%的綠電外,還須大增進口天然氣,補足核電占比下降的供電「缺口」。
2016,蔡英文上台那年,核能發電量占全部發電量的13.5%。2021年核電占比下降到10.8%,2022年為9.1%,2023再降為7%,2024跌到4.7%。今年5月17日,核三廠停止運轉,台灣正式進入零核能發電時代。
根據台電自己公布的數據,核電每度成本1.87元,綠電成本每度5.81元,天然氣成本3元計算,以此推估,核電占比每降1%,按台電全年發電供給量概算,台電就要多支付282.5億元購進天然氣,或多支付985億元購進包含風力及太陽能在內的綠電。2021年到2025年核電占比,一路下滑,4年間 從10.8%快速下降到0%,台電能不虧損?
如今,核電占比歸零,不調漲電價、不拿全體納稅人的錢去補貼,台電虧損,基本無解。準此,民進黨幾度保證絕不調漲電價,保證是無法實現的保證,用膝蓋想,也知道就是天大的謊言!
不僅如此,年來,陸續傳來海上風機投資者撤出台灣市場的消息。今年7月間,丹娜斯颱風來襲,屏東、嘉義海上光電浮台、高雄大樹的違規光電板「慘遭」颱風和土石流摧毀。這些,在在說明,台灣發展綠電的前景堪慮。當核電停供,綠電也供應不上時,台電只能飲鴆止渴地繼續購進天然氣,繼續調漲電價,惡性循環,台灣能源的命脈,只能繼續掌握在他人之手!脆弱的能源韌性,也無強化的可能!
電價調漲,肯定會影響物價波動。過去三年,台電每次調漲電價,民生物價,特別是外食餐飲的價格,就會隨之上漲。此外,這些年來中南部各農業縣市瘋狂種電,許多原本做為養殖的魚塭、種植蔬菜的農田,紛紛「淪陷」。此消彼漲,自然拉抬了蔬果和養殖淡水魚蝦的價格。(不知道有沒有人針對近五年來「綠電種植」面積和養殖漁業、蔬果供應量以及價格的相關性,進行過統計分析和研究?)
直白地說,民進黨的非核家園政策,直接、間接地形成了以下的惡性循環:
搶快堆動非核家園和2050淨零政策綠友友搶先壟斷綠電市場>核電占比持續下降>高價購入綠電和天然氣>台電虧損調高電價>物價房價上漲>擴大種植綠電、減少農林漁牧產量與產值>民生消費物價螺旋上漲>通貨膨脹>台電繼續購進高價天然氣>繼續調高電價>物價繼續上漲……。
在這個惡性循環圈裡,民眾一方面被節節升高的電價、物價房價和通膨,壓得喘不過氣來,一方面還被迫「納稅補貼」侵蝕農牧林漁業用地、以高出全球市場價出售綠電的業者。而綠電的供應商,都受到極力鼓吹非核家園的民進黨的長期庇蔭。
非核家園政策,推高了電價、物價、房價和通膨壓力,平常民眾被非核家園剝了三層皮!第一層皮是電價上漲,第二層皮是民生物價上漲,第三層皮是民進黨政府和台電拿著從民眾身上剝下來的第一和第二層皮,去補貼綠友友的綠店生意。平常百姓成了這個惡性循環裡的最大輸家!長期支持民進黨的中南部選民,則是輸家中的大輸家!
如今,賴政府無知、無能、無格地送出了台積電和半導體供應鏈,奉上了新的軍購清單,承諾了國防預算占GDP3%,換來了川普20%對等關稅、外加非自由貿易協定下的疊加關稅,以及還在黑箱裡不見天日的附加條件。眼見著失業潮和大蕭條即將來臨,在可見的未來,台灣的電力需求,是上升?還是下降?
假如,電力供給不足,輝達台灣總部還會落腳北士科嗎?台灣還能發展需電量極大的AI產業嗎?另一方面,半導體供給鏈都移轉到美國德州、俄亥俄、田納西了!大蕭條即將來臨,台幣可能由升轉貶,也可能被迫繼續攀升,幾十萬人可能因此失業了!電力需求是升還是降?供電量應增還是應減?台電應該繼續購進昂貴的風電、光電,繼續在國際市場上搶購天然氣?還是應該重啟核三,降低虧損和物價上漲的壓力呢?
就一個家庭主夫的視角而言,非核家園政策正是造成台灣這幾年發展問題的那隻蝴蝶,而且,蝴蝶搧動蝶翼所形成的負面效應,還在繼續擴大中!此時此刻,該不該重啟核三呢?誰能確定?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那隻蝴蝶絕不是來自中國大陸!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