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城》大罷免後國民黨應加速內造化(奔騰思潮)

照片為國民黨官方網站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大罷免鬧劇終於落幕,被罷免的國民黨31席立委全部過關,若加上連署不成的立委,等於國民黨又被選民檢視過一次。固然許多民眾不認同大罷免的行為投下不贊成票,但是在反罷免與罷免投票的過程中,國民黨可以說是取得了新的民意基礎。而許多被罷免的立委經過這一次洗禮也更為成熟、更加堅韌,這些立委未來都將會是國民黨內的棟梁之材。
    在民主國家,民意之所在,即權力之所在,國民黨面對新民意,應該加速黨內改造,提高立法委員在黨內的決策份量,以靈活敏捷的反應民意,使黨意不與民意脫節。讓國會成員進入黨的權力中心甚至成為主幹,可以除去黨內官僚習氣,減少溝通成本以及決策盲點。國民黨應該要盡快轉型成為「內造型」政黨,也就是以國會為重心政黨。
    國民黨本質為列寧式革命政黨,加上長期執政,過去是由中常會討論決議後,交由行政院會立案,才送立法院立法。現在國民黨成為在野黨即將步入第10年,失去國家行政資源與決策前沿訊息久矣,在轉型正義之後黨內資源匱乏,黨中央已經難以承擔決策的重任,除淪為選舉機器外,對許多重大政策也無引導的能力。
    由於國民黨黨員趨於高齡化,與現實社會人口結構差距日益擴大,黨內權力結構與中央委員制度使得決策思維相對保守,以致未能充分回應當前臺灣社會關注的經濟、社會與文化議題,如青年高失業率、房價上漲、性別平權等議題,造成與民意漸行漸遠。而站在第一線的民意代表接受來自全民直接的民意反饋,資訊與觀念也較為新穎,由這些國會議員主導的決策,可以有效減少與民意之間的距離。
    但是由於我國政治文化與選區劃分所限,許多立法委員有時同時身兼地方議員甚至村里長的角色,難免在政策認知與立法素養上參差不齊,外界對於這些人進入決策權層也會有所顧慮。此時黨內智庫就十分重要,黨內智庫不僅要做政策研究,同時也要發揮政策說明、教育的功能,與黨內立委密切合作,協助立委專業化,培養人才。我國雖非純粹內閣制國家,缺乏「影子內閣」的傳統,又長期重官僚輕民代,過去國民黨資源豐厚、官員地位崇高還可以吸引不少人才入閣,現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培育人才更形困難但也更為急迫。強化智庫功能加強與國會連結是在內造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也可以提升立法品質,提升選民的信任度。
人才培養不足、發展管道擁堵也是國民黨難以吸引年輕人投入的原因之一。2024年國會選舉,國民黨立委中30-39歲立委7人、40-49歲11人,合計18人,佔國民黨立委席次的35%,已有年輕化的傾向,其中不少又經歷過這次大罷免,展現充分戰力,知名度提高不少,國民黨內造化將可吸引這些新血進入決策中心,擴大影響力,改變國民黨老邁昏聵的形象。
國民黨打贏了大罷免,但是在政黨支持度的民調上未見起色,就顯示民眾對於國民黨仍有許多期待。國民黨主席即將改選,新任主席要顯示改革決心與方向,才不辜負選民再一次的給國民黨機會的用心。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