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彥斌》賴總統,助美國人不如先幫臺灣人民!(奔騰思潮)

照片取自賴清德總統臉書粉絲專頁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近日賴清德總統接受美國廣播節目「The Clay Travis and Buck Sexton Show」專訪,雖然刻意以低姿態對川普總統釋出許多善意、投其所好,但卻引起國內輿論的譁然。
    總統在訪談中提及中國(大陸)無權犯臺、護主權非挑釁以及戰爭沒有贏家,但總統仍以「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論調,狠踩兩岸關係是否有空間互動的紅線,試問這不是挑釁?而總統在倡議兩岸和平時,卻向川普總統呼籲:「如果川普總統能夠讓習近平永遠放棄對臺發動武力攻擊的話,川普總統必然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中華民國總統公然寄望他國總統介入兩岸問題,但川普曾多次強調:「臺灣距離美國9500英里,但僅距離中國大陸68英里」,說明臺灣除了強化自我防衛的能力,更要自己解決兩岸問題,美國可能無能為力的大實話。
    這讓人回想起,去年馬英九前總統接受德國之聲訪問,在回應是否相信習近平時,馬前總統認為「必須相信他」,此言論當時引起議論,「親中」、「跪舔」標籤齊飛,但事實上,馬前總統是以兩岸問題需有一定的互信基礎,才能有對話、斡旋空間。
    反觀臺美關稅戰或臺美關係,賴總統對川普的阿諛言論,美方卻強硬要求台積電設廠投資與半導體產業臺美「五五分」,並要求臺灣購買天然氣、採購100億美元農產品,以及賴總統承諾國防預算在2030年之前要達到GDP5%,但美方仍持續叫版,美國國防部印太安全助理部長提名人「約翰.盧」(John Noh)喊話,臺灣國防應提升至GDP10%。面對美國的強勢,試問政府有為維護國家主權利益與人民生計努力嗎?日本眾議員小熊慎思曾形容美國的作法是「小混混收保護費」,而臺灣政府似乎過於樂意、相信讓「美國再次偉大」是臺灣利益,卻一面無視,兩岸無論在地理與文化上,遠比美國更相近的現實。
臺灣在強化軍事戰備上,的確需要美國的援助,但賴總統一再忽視中國大陸的言論,甚至無法實質認清《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中」現實仍是兩岸和平「保命符」之一,而非依賴虛幻、義和團式「抗中保臺」口號,尤在美、中競逐,以高手過招卻是「鬥而不破」的模式,相互尋找「地球容得下美中」態勢發展。
    因此,賴政府不斷放大中國大陸不放棄武統臺灣為選項之一,並對外不斷聲稱「與民主陣營共同合作」;但現實是,美國正陷入「大豆困境」(引述自翁履中教授臉書),這非簡單的「威權與民主陣營」的對壘,而是一場「生存戰」,是美國農民的生計與共和黨政治生命的生存戰,但大陸卻游刃有餘的轉向南美洲購買。
    相對於大陸與美國的政、經博弈,賴政府仿佛極力說服人民「Taiwan can help, and Taiwan is helping」,在政、經政策上傾向並幫助美國,讓臺灣半導體產業鏈逐漸被掏空,更不顧農民生計恐受影響,蕭美琴副總統卻開心認為「農業是臺美貿易極重要的一環」,讓貿易逐漸朝向與陸脫鉤,轉向對美的過度投資依賴,卻仍無法擺脫「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框架,甚至恐付出更大的本。臺灣百工百業面對國際局勢的動盪,正向政府喊「Help」,但政府有看(聽)見嗎?
    川普總統曾說,美國是偉大的國家,並誓言將為美國帶來黃金年代(Golden Age),但現實是,川普總統卻因為對各國掀起無差別關稅戰,以及遲未兌現曾誓言結束以哈衝突與俄烏戰爭,卻反而介入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川普政策不時的搖擺與誠信問題亦備受盟友質疑,加上近日川普以維護治安、保護聯邦官員與資產為由,派出國民兵至伊利諾州與芝加哥引發部分人民不滿。內外交迫下,正如影集《新聞急先鋒》(The Newsroom)中,一名女學生提問「是什麼讓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主播威爾(Will McAvoy)犀利的回答點出殘酷卻現實的問題,他從美國教育、出生率、勞動力等社會問題切入,以現實、數據論證,認為美國不再是一個最偉大的國家。影集在2012年播出,如今回看,仍是對一般民眾與手握權力者的示警:玩弄政治語言、陷入自我安慰與民粹泥淖,只會越讓人無法面對現實。
    同樣地,面對外媒訪問,為讓美國人民了解兩岸局勢,賴總統驕傲地提到花蓮災情經由「鏟子超人」產生的社會現象,強調人民的善良,更進一步論述治安不錯,但現實是,之所以出現「鏟子超人」,是顯示政府各部會面對災情的演進,在橫向溝通與中央至地方的垂直溝通皆失靈;而治安問題,日前苗栗隨機殺人案仍讓大眾心驚膽戰,社會安全網的破防以及詐騙案件仍層出不窮。
    在賴總統積極討好川普與期望國際幫助前,是否應該要先如《新聞急先鋒》中提及:「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要承認問題的存在」,即不僅要重新找回人民對政府的信任,讓人民真實感受到「有政府好安心」;兩岸更要積極建立政治對話管道,才能進一步解決兩岸問題,促進和平。別讓請習進平喝珍奶的善意,被「境外敵對勢力」的仇恨論述取代,要記住在川普眼中,臺灣只是「筆尖」!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