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若梅》從「折腰」劇集看漢服文明(奔騰思潮)

照片取自《折腰》官方微博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最近有一部熱播劇「折腰」,故事情節雖是架空歷史,時代背景彷彿鎖定在漢末三國,劇中角色的服道化非常講究。但是有些觀眾不免疑惑,男女主角大婚的場景,雙方既是頂流貴族,又是帥哥美女,為何身著黑底紅紋的婚服,而不像「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紅男綠女呢?其實,這正是中國傳統服飾的精妙之處,不僅要穿出美麗,更蘊含禮儀和制度。這次我有幸參與廈門電視臺舉辦的「華夏衣冠同袍共韻」(2025年海峽兩岸漢服嘉年華),看到來自臺灣和大陸各省的漢服愛好者,他們精心妝扮,設計場景,拍攝了上百支短影音參賽,讓自己置身時光隧道,展現古典的風華絕代,也傳承著華夏文明。
    大家很熟悉的一句話:「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孔子不僅讚揚管仲,也揭示服飾在人類文明發展軌跡中的關鍵。因為中原百姓以農業為主,右手持農具也方便懷中取物,並且象徵陽勝過陰;至於夷夏之別的遊牧民族擅長騎馬,雙手掌控韁繩,左或右衽並無區別,披散頭髮也不以為意,反觀漢人女子年滿15有「及笄」之禮,男子20歲行弱冠禮,象徵身心的成長。此外,古人對顏色也有講究,白青黑赤(紅)黃是為「正色」,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也可以搭配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央則是黃帝軒轅氏為土德,特別是在周朝乃至秦漢,這是中國古代服飾演變的重要階段,以黑、紅兩色代表陰陽協調。所以「折腰」的婚服確實符合歷史考證,若是大紅色系的鳳冠霞帔,那可是明朝中期以後的喜氣洋洋了。
    「折腰」裡的小喬出嫁,先是以紅巾遮臉,再手執孔雀羽扇步入大堂,這種遮羞納吉的習俗,據說源自於文明始祖伏羲、女媧兄妹成婚,之後逐漸演變成新娘以團扇遮面,貴族則使用造價昂貴的羽扇。但要聲明的是伏羲和女媧是同族不同姓,並非後世誤傳的罔顧倫常。
    由於古人服裝多以寬袍大袖為主,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為了富國強兵,他以短衣窄袖,合身褲裝的改革強化騎射操練,當時引發不小爭議,因為外無罩袍且露出腿型的貼身長褲,被視為傷風敗俗,除了勞動階層以上衣下裳便於操作,貴族的連身「深衣」都以寬鬆為主,日後演變出內穿兩條褲衩的「脛衣」,又叫「褲」,用衣帶繫於腰部做固定,而貴族們多以絲織品為主稱「紈」,平民百姓則穿粗麻,明朝才有棉布衣的普及,於是便衍生出「紈褲子弟」一詞。
    另一句成語「衣冠禽獸」也和傳統漢服相關,起源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朝廷文武百官的朝服上繡有「文禽武獸」造型,依照九個品級而有麒麟、獅子、仙鶴、鵪鶉等不同,所以能穿繡有禽獸圖案的必是達官貴人,可惜明朝中晚期政治腐敗,貪官污吏橫行,「衣冠禽獸」成了百姓洩憤的謾罵用語,如果能進入「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情境,想必是萬民所期的天下昇平。
    此次盛會的主辦方和所有參與者不辭辛勞,長達數月的籌畫,透過參訪、走秀、評比、遊藝互動和歌舞展演,以歷朝歷代的衣冠譜寫詩篇,宣揚漢服的審美觀、價值觀和倫理觀,培養兩岸一家的文化傳承和國族認同,讓臺灣的年輕世代在追劇捧星的同時,也沉浸在豐厚的華夏文明,並且引以為榮。

 

作者為作家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