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四年級學生李可心,從小歷經父母離婚再婚,如今把經歷出版成書,勉勵其他有著相同困難的朋友。
李可心將人生故事出版成書《爸媽離婚再婚教我的事》,封面的「囍」字象徵給予爸爸媽媽的祝福。
【記者肖玲報導】「我原本以為,家庭中頻繁的爭吵是很正常的現象。」沉重的主題,卻用淡然的語氣輕輕說起,她是目前就讀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四年級的李可心,自從6歲起,父母吵架分居、離婚打官司、再婚重組家庭等經歷,幾乎填滿了她成長的歲月,於是她提筆寫下《爸媽離婚再婚教我的事》一書,希望能幫助更多擁有相同遭遇的家庭。
爸媽離婚再婚 不一樣的童年故事
爸爸媽媽相親相愛、一起養兒育女的和樂景象,對李可心和姐姐而言,是已經破碎的童年往事。雙親間的互不相讓,使得她對大人的吵架感到麻木甚至無感,直到不久後母親再婚,與繼父和他的子女共組家庭,才讓李可心明白「美滿的家庭」該是什麼模樣。
和姐姐亦或是許多再婚家庭孩子不一樣,李可心對於父親交新女友、母親改嫁,抱持著相當開放的態度,「從他們結婚第一天,我就開始叫繼父爸爸。」像是想起什麼有趣的故事,她面露微笑的提起往事,李可心說,看到媽媽跟繼父在一起時臉上的笑容,讓她毫不猶豫地接受了新生活。
看似輕易的放下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痛,《爸媽離婚再婚教我的事》卻揭露了李可心,或者說父母離異的孩子心中,那塊永遠缺失的部份。李可心說,求學過程中才發現身旁許多同學們都曾有過類似的經驗,然而,並非每個人都像她一樣幸運,家庭狀態的改變,不保證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
生命故事化成冊 「父母讓我學會愛」
不僅只有家裡的拉扯分合,面對外人異樣的眼光也曾讓李可心難以承受,她坦承一開始很在意其他人的閒言閒語,後來才學會以健康的心態大方承認自己家庭不和諧,而信仰基督教,也為她的內心帶來一定程度的安心,持續十幾年的每週家庭分享日,就是根據教會牧師的建議下實行。
李可心認為,維繫一個家庭不容易,結合兩個家庭更是困難,例行的分享日讓她看見繼父與兄姊的努力,也成功凝聚起一家人,更讓她了解原來愛可以無私地存在於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
接觸了眾多的例子,綜合自己的經驗,她覺得父母親應該確實的告訴孩子,兩人離婚與否,絕不會影響對他的愛。「許多人經常誤會,但父母離婚和父母愛孩子是兩回事。」李可心一改原本輕柔的語調,嚴肅且鄭重的說道。
攜手兒童福利聯盟 化經驗為助益
「台灣每四對夫妻就有一對離婚,我希望能讓孩子知道他們不孤單,讓爸媽知道我們在想什麼。」李可心深知父母的離異,會對孩子內心造成多大的傷害。回想當年,假如父母了解她和姐姐的感受,或許能更詳加考慮,作出適合大家的決定。跟孩子正面的對談,互相溝通心中的想法,她認為是比爭奪監護權更重要的事。
因為有父母離婚再婚的切身經歷,李可心渴望自己的經歷也能鼓舞其他朋友,除了將自己的故事集結成書,也上節目暢談心路歷程。她不僅在廣播電台接受聽眾的Call-in,也計畫與兒童福利聯盟合作,分享故事之餘,也會解答正面臨離婚情況家長的提問,幫助他們了解孩子在面對父母離婚時,真正的想法與感受,搭起親子間溝通的橋樑。
從傷痛中成長 迎向幸福未來
「經營婚姻、家庭以及兒女關係就好比走在一條漫長的道路上,當不小心跌倒了,不管是父母或孩子,都必定會有傷,」從家庭經歷中體悟到的價值觀,李可心漸漸有了領悟,「我和我的父母也曾經傷痕累累,但若好好保護、呵護傷口,給予更多的關愛,並從中學習,傷口就會慢慢癒合,身上的疤也就悄悄地掉了下來。」
「因為曾經痛苦,所以更加珍惜幸福!」《爸媽離婚再婚教我的事》一書的封面,是一個被剖半的「囍」字,即使被分開,各自獨立的依舊是個「喜」字,象徵著李可心在父母離異後,給予雙親的祝福。走出父母離異的傷痛,歷經重組家庭的巨變,李可心期許自己可以持續學習,如何以不一樣的經驗,幫助其他擁有相同難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