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琮賀獨家報導】30歲的你還在思考未來的人生方向嗎?你敢不敢跳脫穩定的工作環境,放手追尋自己心中所嚮往的工作。大多數的人都無法擁有這樣的勇氣,我們說服自己明白的區分工作與興趣之間的差異,但是對於張英珉而言,有些事情沒有在一定的限制下它無法朝向正向的發展。
三十歲的放手一搏,張英珉讓漫天想像的文字,架構出自己往後的文學生涯
張英珉小時候就喜歡寫東西,但是並沒有致力在寫作這件事上,當兵那年,他到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服役,他說國家公園白天有遊客,可是到了傍晚,除了星光,什麼都沒有。服役的那段時間,張英珉帶著母親買的筆記型電腦開始寫作,那段歲月,文字成了他唯一的出口。
很幸運的,第一次寫作就有了獎項的肯定,他回憶起當時要繳交文章的情景笑了出來,「那年是2008年吧,我還在太魯閣,我抱著將近四公斤的筆記型電腦,從宿舍跑到遊客中心偷接網路線,坐在戶外讓蚊蟲叮咬,看著檔案上傳完成後才鬆了一口氣。」
陸陸續續參與文學競賽都有好的表現,2010年,張英珉三十歲,他決定要當全職的文字工作者。
「怕死了!不過那時助理教師的工作到一個段落了,我覺得這是一個機會,就決定要放手試試。」
要當一個全職的作家對於沒有受過寫作訓練的人來說談何容易,張英珉前兩年的時間自己每天都會到麥當勞去寫作,他會點一杯可樂,帶著自己準備的資料開始一天的工作,就這樣做了幾年,累積了好幾張甜心卡,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他說,「可樂都喝到怕了。」
談起這些年寫作的經驗,張英珉認為社會都把文字工作給理想化了,為了維持一定的產製能量,他必須同時構思多本不同類型與題材的文本,寫作前的研究工作是一段苦工期,他盡可能找尋想書寫的題材在市面上所有相關書籍來彙整資料,張英珉認為要講好一個故事,需要多方去設想這樣的議題是不是具有發展性,資訊的研究與判斷是書寫過程最為重要的階段,
「寫,我可以四天就寫完一萬多字的內容,但是在發展議題時我可能建構了三年的時間,而在這三年的建構可能又需要我的文化累積成本,這個累積成本可能需要五年甚至十年的過程。」,現在對於擁有豐富經驗的張英珉而言,他反而覺得寫作這一件事情非常困難。
在這件困難的事情上,張英珉發展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方法去穩固創作能量,曾經就讀農業學校的他運用了科學方法來記錄書寫歷程,他提到寫作就如同在照顧農產品,過程中會遇到的各種天災,他必須避開所有可能產生的變異情境去執行寫作計畫。
「許多人都很有想法,但是最後執行上卻無法過關,你喜歡寫作然後全職在做這件事情,可是最後無法掌控的因素讓你不得不向現實低頭而離開創作環境,這是很矛盾的,對我來說,要盡量以科學性的方法去執行。」
按步執行的方法讓張英珉曾經在兩個月的時間中產製出十二本不同題材的文學作品,也增進自己在寫作技巧與經驗上的功力。
張英珉所撰寫的歷史小說「阿香」榮獲2017年第三屆台灣歷史小說佳作,書中透過一個助產士的觀點,反應了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整體樣貌,這本著作的創作過程,也對應著張英珉對於創作所提到的幾個關鍵因素,『研究、深刻體驗、機運。』
2011年偶然在報章上看到一篇對於助產士的報導介紹引起了張英珉的注意,他開始大量搜集相關書籍進行研究,書寫過程中,他發現中央研究院翻譯了一本助產士的筆記,他說,「我很幸運,當時看到後發現,這本書寫的內容比我自己搜集來的史料更為豐富,有一種終於讓我等到它了的感覺。」2015年陪伴太太生產的那段時間自己深刻體會了這樣艱辛的過程,這些巧妙的安排讓張英珉完成了這本著作。
談到是否有想過轉換跑道的念頭,張英珉斬釘截鐵地表示,「當然想過,這份行業太辛苦了,寫作它不正常,大部分的工作它都是可供想像的,例如,我今天是一個修理馬桶的工作人員,我可以想像我的工作內容為何,修多久時間、修幾個馬桶可以賺錢,這份工作它有一個程度,但寫作這件事情它無法被規格化。」
張英珉提到,寫作這件事情無法掌握的因素太多,不能保證自己的作品能夠被看見,有時礙於市場的各種因素而無法出版,他認為無法出版這件事情跟作者的才華並無直接關連,創作者的才華無法變成決定性的因素,可怕的是這是創作環境的常態。
獲得文學大小獎項294個的張英珉即將邁入自己第十個專職的創作生涯,我問有沒有什麼建議給未來想從事文字創作領域的新人,他想了一下,說除了要提醒新人保護自己創作的版權外,不敢給什麼建議,他說,「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那麼幸運,寫作這件事情是很辛苦的,不是堅持就一定有好結果,如果忽略每個人的客觀條件一味叫人家堅持下去,這樣太殘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