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平假名與片假名還有韓國的訓民正音來說嘴?

   【聚傳媒楊秉儒專欄】平假名是從中文漢字的草書演化而來的。早期平假名多為日本女性所用,且多作抒情之文,故謂女文字、女手;男性則以漢字為主,述史、論文,稱男文字、男手,當時日本男性若用日語假名亦多用片假名作漢文注釋之用,可見早期平假名地位不高。直到紀貫之撰《古今和歌集》,以假名起序置於篇首,首開「歌論」先聲,證明假名文學的價值,才奠定平假名的地位。其後紫式部《源氏物語》的流行,亦對平假名之流傳有所貢獻。
    而片假名則是從中國漢字的楷書取出符合聲音的漢字的一部分簡化而來,一般認為:片假名的「片」是片段、部分的意思。
    9世紀初,在進行漢文訓讀時,所使用的有平假名、片假名,還有萬葉假名。三者並用無分化。至10世紀,萬葉假名和平假名後退,到了後期即11世紀,片假名占了主流,而到了12世紀後院政期間,基本上在一般的點本中就幾乎只有片假名了。片假名源出訓讀漢字佛經時,有助僧人讀解的文字符號,僧人們一邊聽講解一邊迅速記下,加上行間距離有限,客觀上就需要對萬葉假名進行簡化。而這與產生於官僚世界的平假名不同;平安時代的初期,片假名是為了訓讀漢文而發明。現在的片假名字形是在明治時代日本政府以編定五十音而確定下來。
    至於韓國的《訓民正音》,《訓民正音》又稱諺文(언문/諺文 Eonmun),今多稱韓文(한문)、韓字(한글)、朝鮮文(조선문)、朝鮮字(조선글)。原有28字,其中母音字母11個,子音字母17個。該書完成於朝鮮世宗25年(1443年)末或朝鮮世宗26年(1444年)初,於朝鮮世宗28年(1446年)正式出版。
    西元15世紀以前,韓語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使用漢字表記,文言分離。當時只有士大夫和兩班貴族學習漢文,因此當時平民普遍都是文盲。由於韓語與漢語是完全不同的語系,使用漢字記錄韓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加之一般百姓不懂得漢文,非常不利於文化的交流與發展。為了解決韓民族書寫文字的問題,西元1443年,朝鮮王朝世宗大王組織一批學者創造了適合標記韓語語音的文字體系—韓字(諺文)。這些文字當時被稱作《訓民正音》,意為「教老百姓以正確的字音」。1940年發現的《訓民正音解例本製字解》(發行於朝鮮世宗28年,1446年)宣稱韓字的子音與母音是根據人的口腔構造、中國古來的天地人思想以及陰陽學說而創制出來的。
    不過,當年朝鮮世宗命令使用韓字(諺文)的時候,受到眾多使用漢字的朝鮮文人和兩班貴族的批評,因為他們認爲拋棄漢字就等於失去中國文明,而成為夷狄之邦。兩班貴族反對諺文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諺文的傳播和普及會威脅到他們對於知識的壟斷,進而動搖兩班的政治根基。說穿了,這些士大夫與兩班貴族害怕教育普及化之後,文盲減少,人民智識提升,而損及他們的既得利益。
    由於朝鮮文人和貴族的抵制,韓字(諺文)無法成為朝鮮官場上普遍使用的文字,因此朝鮮王朝決定將韓字(諺文)與漢字並用,漢字的通用範圍侷限在兩班貴族之間的私函、地方官衙或婦女。韓字(諺文)直到20世紀末才被廣泛使用。
    「漢字」,是為了記錄漢語而發明的文字,受到「漢文化圈」廣泛使用,為世界唯一仍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也是獨有的指示會意文字體系。「漢字」是史上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通用文字,在20世紀前,漢字都是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和日本等國家的書面規範文字。除了漢語之外,古代東亞諸國均有自行創製漢字。相較而言,古埃及、巴比倫、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之所以消亡,很大的一個原因在於,古埃及、巴比倫、古印度…這些上古時期的帝國,不允許人民有學習文字的機會,只有貴族階級才有權利接受教育學習文字;而帝國廣大庶民只是供貴族階級奴役的勞動力,不配擁有知識,只要供貴族差遣即可,庶民想要藉由習字獲得知識,甚至還會因此獲罪誅殺。所以,這個古文明的文字,就失去了流傳與演化的機會,當這個古文明帝國滅亡之時,這個古文明的文字就很難再傳承下去。
    而不管是日本的平假名與片假名,還是韓國的《訓民正音》,這些音節文字的發明,當初最根本的需求與目的,就是讓百姓與貴族都能學習漢文化,並不是排斥漢字;而中國近代所使用的「注音符號」、「漢語拼音」、「羅馬拼音」,也是讓使用者能夠方便使用這些音節文字學習漢字,而不是取代漢字。
    語言的學習,是一種習慣的長久養成。一昧誇大「音節文字」的優點,而鄙視自己所傳承的「語素文字」,漠視自己文化的根本,這是一種本末倒置。到最後教育出來的下一代,往往在學習過程中忽略了「漢語」與「漢文字」之間密不可分的臍帶關係,導致學習者反而失去了文化的根本底蘊。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