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哲明》賴清德「祖國論」再造大中華主義?

照片取自賴清德總統臉書

【聚傳媒「明」理專欄】總統賴清德國慶晚會拋出「祖國論」再度挑起兩岸敏感神經,作為民進黨內具代表性的台獨支持者,翻轉過去數十年來「去中國化」政策,打破既有的歷史敘事和民族認同,與一貫的台灣主權立場產生衝突,以兩岸各自國慶年份長短來做祖國比較,也掀起了大中華主義是否復辟的激烈討論。 

賴清德引「祖國論」卻借調大中華主義,這是一種出現於中國脈絡的民族主義,主張將四海之內的各民族,融合以此將中國建立為民族國家,也被稱為是大中華思想。然而,賴清德漠視政治實體的延續性,自從1949年以後,中華民國政權僅限台澎金馬地區,並不具有大陸地區的統治權,顯然缺乏政治思維與地理基礎。賴清德的「祖國論」,主要為了對抗大陸現狀的激進定位,搬出大中華主義借位背書,依舊難掩歷史敘事衝突、統獨議題再燃以及黨內路線再造的政治操作。 

歷史敘事衝突:去中國化政策的倒退

賴清德的「祖國論」在歷史敘事層面激起自相矛盾,與民進黨長期推動的「去中國化」政策產生扞格,自歷屆總統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以來,民進黨在文化教育的政策上,始終強調台灣主體性,力圖將台灣從「大中國」的歷史框架中解放出來,淡化兩岸發展的歷史連結,試圖構建一種強烈的台灣民族自我認同,逐步塑造超越兩岸的政治實體,只為強化「台灣不是中國」的主體立場。 

賴清德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祖國」概念,恐讓支持台獨選民感到困惑與失望,一個過去自稱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此番言論似乎為台灣與中國的關係留有曖昧空間,與過去民進黨高調宣示的台灣主權立場明顯不符。「祖國論」的基調,讓支持者質疑賴清德已經背棄自己對於台獨立場的堅定追求,刻意在國慶晚會上重新定位,迫使無法融入民進黨過去的歷史敘事中,無疑是對「大中華主義」的公開妥協。 

統獨議題再燃:藍白陣營的批判陷阱

賴清德的「祖國論」已在台灣內部跨界統獨議題,更將藍白陣營置於一個政治困局,長久以來謀獨統戰在台灣各類選舉中成為顯學,相對弱化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等議題上,祖國一說無疑是在綠營的兩岸光譜上政治翻牆,特別是在目前藍白兩黨聯手抗衡的背景下,賴清德突然之間跳脫台獨框架,公然接受有另一國家存在,所謂兩岸互不隸屬言猶在耳,如今大聲疾呼要讓台灣成為「正宗祖國」。

賴清德藉由「祖國論」巧妙地將藍白陣營推入一個批判陷阱,如果藍白陣營強烈反對,會被民進黨勾勒為過於親中,甚至可能進一步抹紅為「中共同路人」;藍白陣營若對賴的言論保持沉默或採取相對溫和反駁,支持者又會指責失去政治立場,兩難局面使得藍白陣營在統獨議題上陷入被動,反讓綠營在政治博弈中佔據上風,賴清德的「祖國論」召喚出藍白陣營本身在統獨問題上的嚴重分歧,進而企圖援引「大中華主義」重新建構兩岸共識。

黨內路線再造:台獨黨綱何去何從

  賴清德「祖國論」可說撼動民進黨的兩岸路線,上任以來積極整頓派系山頭強化底氣,鎖定前桃園市長鄭文燦等英系人馬進行掃蕩,除了前副總統呂秀蓮等對賴清德的「祖國論」公開評論,民進黨內卻噤若寒蟬。賴清德這番「祖國論述」正在侵蝕新潮流的強硬主權立場,作為該派系的代表人物,是要繼續堅守台獨立場,還是配合認祖歸宗,也將掀起台獨黨綱的凍結議題。

台獨黨綱一旦凍結也將反映整個民進黨內部在統獨議題上的路線重整,隨著台灣政治環境變化,民進黨內也開始質疑「台獨」是否仍是唯一政治選項,賴清德的「祖國論」可能也替這一變革開第一槍,但美國對「祖國論」已公開表態, 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表示,美國「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並不支持台灣獨立,強調維持台海和平穩定才是美國根本利益。換言之,賴清德的言論是為自己打開政治格局,卻讓黨內台獨黨綱成了孤魂野鬼,即便搶得歷史正宗地位,卻被美國打臉只願承認一個中國。 

賴清德的「祖國論」無論是在歷史敘事、統獨議題以及黨內路線上,都是一個極具爭議性與挑戰性的議題,不僅企圖挑動兩岸之間的歷史矛盾,也可能重新燃起台灣內部的統獨爭議,並在民進黨引發革命的路線分歧。賴清德的政治算計,便是利用一種似是而非的「祖國」概念,在捍衛台灣主權的同時,吸引廣泛的選民群體靠攏,打擊藍白的兩岸政策矛盾,重建未來綠營的台獨黨綱論述,而把大中華主義當作遂行意識形態的台獨遮羞布。

 

 

作者為專欄作家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