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亂》「方便的敵人」——陸配怎樣一步步淪為民粹動員的工具?

照片總統府官網截圖

【聚傳媒上官亂文章】大罷免雖然暫告一段落,但是整個陸配群體仍然心有餘悸。從年初針對陸配的行政處罰個案和群體性行政命令,到「陸配特權」的誤導性文宣,到「洗人口」、「衝擊健保」、「國安威脅」的無根指控,隨著大罷免浪潮來到更是空前加強。即使這些攻擊邏輯漏洞百出、事實錯亂,甚至淺薄幼稚得近乎荒誕,卻仍在台灣社會持續發酵與擴散,為什麼呢?

    要理解這種現象,不能僅從言論自由或資訊誤傳的角度入手,而需要深入觀察台灣的政黨策略、大眾心理結構、國族敘事演化,以及更廣泛的全球移民政治背景。

政黨鬥爭下,陸配成為仇恨動員的方便工具

    在台灣,兩岸議題始終是選舉操作的核心引信。泛綠陣營長期以「抗中保台」作為動員主軸,而陸配作為與中國有直接連結的群體,理所當然地成為「統戰滲透」的想像載體。

   當「價值」動員資源日益枯竭、政績表現無法說服選民時,煽動對「內部敵人」的恐懼,是穩定支持者、凝聚集體焦慮的低成本方式。2025年的大罷免運動中,「反對陸配投票」、「阻止六改四」成為地方動員中的高頻口號,直接把一整個群體標記為「投票市場的污染者」。這種策略背後的算計明確無誤:將陸配問題簡化為統獨問題,便能自動導入忠誠測試,強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政治情緒。

   與其說是對陸配的敵意,倒不如說是對未來的不安。台灣正面臨多重壓力:出生率全球最低、經濟競爭力困境、青年薪資停滯、地緣戰爭陰影壟罩。在這種不確定與失控的集體氛圍中,社會心理需要一個能夠「具象化」焦慮的對象,而陸配因其「大陸背景」與「政治敏感性」,成為最適合承載恐懼與不滿的替罪羊。於是,被標籤為「危險分子」、「影響選舉結果」、「吃健保佔資源」,那麼對其施加的語言暴力與社會排斥,便被合理化為「自保」。不需證據、不問事實,只需滿足心理上的「他者性」需求,排擠陸配便成了保護家園的道德行動。讓弱勢群體成為情緒出口,能最快速地讓大眾完成心中的恐懼轉移。

   就比如,泛綠陣營在社交媒體一直消費“陸配群體及其雙親來台使用健保”的謠言。可事實是,陸配父母來台探親根本不可能用健保。

    因為大陸人民來台必須居留6個月以上才能申請健保,而探親簽證最長不能超過6個月,所以陸配親屬來台就醫都是自費。

    什麼情況陸配父母可以用健保?

    第一,陸配必須取得台灣身分,第二,該陸配父母必須滿70歲,第三,該陸配父母取得居留權,能夠待6個月以上,而全台灣每年開放給陸配父母來居留的名額只有60個。

    那麼陸配本身呢?前面說過,理論上陸配居留半年就可以使用健保,那麼目前居住在台灣的陸配大概22萬左右(還有十幾萬居住大陸),年紀最大的那一代一般也沒超過55歲,但是這個年紀的陸配在台灣起碼工作和納稅了20年以上。也就是說最老的陸配也沒有達到頻繁用健保的年紀,但是累積交的費幫助了很多台灣人。

    但是這個謠言,一直沒有停歇。

 

     抗中敘事和忠誠測試的政治陷阱

     泛綠主導的「台灣主體性」敘事,本質上是排他性的。當國族身份被壓縮為「認同台灣、反對中國」,那麼任何來自中國的個人或群體,就無法自證清白,必須永無止盡地證明自己「不是中共的手」。

    陸配尤其處於這種「忠誠測試」的機制中:她們不僅需要證明自己不親中,還得主動表態「反中」才能被視為安全。這種表態不再是公民的選擇權,而是一種生存必要條件。更諷刺的是,許多陸配其實早在婚姻中斷裂、經濟打拚、養育子女中展現出深厚的在地連結,但她們的「存在證明」仍然被輕易否定。

   所謂「只要愛台灣,就是台灣人」的口號,在操作層面卻成了「思想審查」的敲門磚。國籍與法律上的歸屬不再是公民權的依據,而被「政治正確性」所取代——這與民主制度的精神,早已背道而馳。

 

全球移民政治危機的台灣版本:從右翼反撲到本土焦慮

    當然,自從中美貿易戰以來,全球各地都出現右翼政治勢力的反撲。這些新右翼的主張各異,但基本都有一個共同語言,就是「反移民」。日本就是一個鮮明的案例。2024年,日本新興極右政黨打出「日本人優先」的政見,迅速在參議院選舉與網路上獲得擴散。甚至有右翼議員聲稱「中國移民將在日本達到五千萬」,這種熟悉的「洗人口」論調,不正是台灣社群對陸配的恐懼翻版?

    這些言論並非毫無背景。日本目前外籍人口達376萬人,佔總人口約3%,創下新高。這對一個以「讀空氣」著稱、社會運作高度依賴默契與自我規範的國家來說,是巨大的衝擊。然而,真正該關注的不是移民比例,而是整體社會對於「外來者的存在感」準備不足所產生的排拒性反應。

    比較各國,2024年外國人佔比:澳洲30%、加拿大23%、瑞典20%、美國16%。而台灣呢?截至2024年5月,新住民人數約57萬,僅佔總人口的2.5%。不僅遠低於其他民主國家,也低於移民並不普遍的日本。

    然而,台灣的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移民群體,是解嚴以後才開始逐漸形成的,至今也就總共57萬人,不到台灣總人口的2.5%。

    更重要的是,台灣從來就不是一個「血緣純正」的民族國家。蔣介石來台帶來的200萬人,本身就是一波大型政治難民與移民潮,只不過比第一代陸配早來38年。今日社會卻對陸配強調「異質性」與「危險性」,這種歷史短視與選擇性遺忘,才是真正危險的國族意識。

    根據移民署統計,自1987年起,台灣登記過的陸配約36萬人,其中實際長住並取得投票權的,僅不到15萬人。他們中許多人從未參與政治,只是默默生活、工作、照顧家庭。他們並非特權者,更非統戰工具,而是一群在人生轉彎處選擇信任台灣的普通人。

    妖魔化陸配,最終不是讓台灣更安全,而是讓我們自己變得更封閉、更不理性。一個真正自信的社會,應該能讓不同出身的人平等參與、開放討論,而不是靠獵巫維繫脆弱的認同。

    民主,不應是對「自己人」的獎勵,而是對「異己」的尊重。

 

作者為作家、媒體人

 

●投稿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