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從觀光統計數據管窺台灣觀光慘業的問題

照片取自觀光署行政資訊網
    【聚傳媒陳朝平專欄】觀光署最新統計,截至今年8月,台灣人出國已達1138萬人次,但外國觀光客入境卻只有497萬人次,逆差達641萬人次,未到年底,已創下歷年最高旅遊逆差。預估到年底,觀光逆差人次將750萬人次,觀光產值逆差高達7380億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觀光產業已成慘業。
    台灣觀光產業萎靡不振,問題何在?我們不妨藉著觀光署近日陸續公布的幾項統計數據,聊聊台灣觀光慘業的問題。
    先看今年上半年全台十大觀光景點按造訪人次的排序。前三名分別是,台南安平小鎮(電信人流數據推估,超過1000萬人次,同比成長327%),北港朝天宮(管理員推估,850萬,同比成長37%)和彰化鹿港老街(834萬,電信人流數據推估)。
    四到十名分別為:文化路夜市、北港武德宮、台北101、駁二藝術特區、愛河、中壢老街溪步道、檜意森活村。十大景區共吸引超過6500多萬的遊客,較去年同期成長38%。
    與去年同期相較,這份排行榜名次變化頗大。2023年上半年造訪人數最多的景點前十名依次為:國父紀念館、北港朝天宮、北港武德宮、一中商圈、旗山老街、南鯤鯓代天府、林口三井Outlet、松山文創園區、大溪老城區、逢甲夜市。十大景區共吸引超過4700多萬的遊客。
    觀光署計算觀光遊憩區造訪人次的方式,有根據電信數據人流推估而得,有根據管理員估計而來,也有依據AI影像辨識系統推估得到的。且不說統計比較基礎不一,在「免票入場」的前提下,各種推估方式都存在重複計算的誤區,統計的正確性,令人存疑。
    更重要的是,從這兩份統計資料中,我們無從判斷,十大景區究竟吸引了多少國際旅客?
    此外,2023年的前十大中的八處景點,居然在2024年就跌出榜外,一方面,這意味著某些觀光景點僅具有短期效應,缺少長期吸引遊客的要素。另一方面,某些景點在特定時間舉辦特定活動(如燈會),也會造成的當期高成長效益,是否應當放在一起比較,不無疑問!
    譬如,今年奪冠的安平小鎮,2023年擠不進前十,2024同比成長竟然大增327%,原因無他,只因台灣燈會今年年初在此舉行,不知明年,安平小鎮排名老幾?
     接著,容我們將焦點下降到市縣階段,挑出六都、南投和台東、花蓮,看看哪些景點最能吸引遊客。
    台北市今年一月份造訪人數最多的景點分別是101觀景台,松山文創園區和士林官邸。
    桃園市今年上半年前三名則是中壢老街溪步道、大溪老城區、虎頭山風景區。據說,中壢老街溪步道僅僅半年時間便吸引了501萬人次參訪,也讓老街溪步道擠進了全國前十的榜單。
    台中市今年上半年人氣前三景點則是一中商圈、草悟道和逢甲夜市。
    台南市今年上半年則是由安平小鎮奪魁,南鯤鯓代天府居次,麻豆代天府緊追在後。前三名與燈會活動和廟宇有關。值得注意的是奇美博物館以49萬多的造訪人數,奇兵突出,位居第九。
    2024年1月公布,高雄市2023年前10個月造訪人數最多的景點分別是旗山老街、蚵仔寮漁港和瑞豐夜市。這份資料和2024年全國前十熱門觀光遊憩區中、駁二藝術特區(第七)和愛河(第八),似乎有些矛盾。
    南投今年上半年造訪人數最多的景點則是日月潭、南投境內的八卦山風景區和溪頭自然教育園區。
    2023年,赴台東旅遊觀光人次為870萬4231人,前三名景點為鹿野高台、池上大坡池和知本溫泉。
    去年,花蓮迎來破紀錄的觀光熱潮,赴花蓮旅遊觀光人次達到1698萬之多。其中,太魯閣344萬,東大門夜市300萬,台泥DAKA園區197萬人次。(按,官方承認,花蓮觀光統計數字不甚精確,有重複計算之嫌)
    仔細瞧瞧,按上述統計,除了南投、台東、花蓮的多數熱門景點是傳統所謂的風景區外,無論是全國十大熱門觀光景區,還是六都造訪人數最多的景點,不是廟宇,就是老街和與購物飲食有關的人造觀光熱點(Tourist Hot Spot)!
    其實,除了以自然景觀取勝的家公園外,幾乎台灣所有的景點都和廟宇有關(2024上半年熱門景點前三名,安平小鎮、北港朝天宮和鹿港老街即是例證)。廟宇和宗教民俗信仰有關。廟宇關乎國民旅遊的「人次」與「產值」,但是,廟宇觀光的統計數字卻有許多矛盾與誤差。
    根據觀光署2023年1到9月的統計資料,全台造訪人數最多、人氣最旺的十大廟宇分別是:北港朝天宮(681萬)、北港武德宮(669萬)、台南南鯤鯓代天府(546萬)、車城福安宮(370萬)、麻豆代天府(327萬)、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廟(320萬)、佛光山(185萬)、大甲鎮瀾宮(117萬)、鹿港龍山寺(69萬)、萬和宮(19萬)。
    細看上述統計,第一名北港朝天宮和第十名萬和宮,造訪人數差了600多萬,19萬人次的萬和宮居然可以擠進前十排行榜?不知這數據從何而來?網路人氣第一名的大甲鎮瀾宮居然屈居第八名?每年參訪人數超過百萬的台北行天宮,2023年參訪人數超過90萬的大龍峒保安宮,竟然擠不進前十大榜單?
    再說,每年大甲鎮瀾宮、北港朝天宮、白沙屯媽祖繞境活動,萬人空巷,創造億萬商機,有沒有列入觀光署的統計?全台最具藝術價值、由藝術大師李梅樹設計、繪圖、監造的三峽祖師廟,也不在觀光署統計之列?日月潭的文武廟和玄奘寺的觀光人數,也是觀光署統計的遺珠?
    廟宇是台灣國民旅遊的重點,那麼,廟宇也能成為國外觀光客來台觀光的「標配」行程嗎?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三:
    第一, 台灣民間信仰,非關基督教、穆斯林的普世價值,無法吸引歐美和穆斯林國家的觀光客。而台灣廟宇供俸的神祉源自大陸地區,陸客觀光團或許還有參訪參拜的興趣,如今,陸客不來,客源自然大減。
    第二, 同樣是中國的廟宇,大陸的廟宇,歷史悠久,規模宏大,遠勝台灣,即使陸客來台,也難勾起他們的興趣。
    第三, 台灣的廟宇,無論建築形式、雕刻繪畫,都無法與歐洲的教堂與穆斯林世界的清真寺相提並論,再加上缺乏說故事的題材,自然無法吸引國際觀光客。
    換言之,台灣由北到南,成千上萬的廟宇,最多只能成為國內信徒和國民旅遊的熱門景點,不能吸引國際觀光客,也無法創造外匯營收。
    那麼,台灣可有足以吸引國際觀光客的博物館嗎?且看觀光署的統計。
    2023年,全台造訪人數最多的十大博物館分別為:國父紀念館(776萬)、中正紀念堂(211萬)、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204萬)、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科學教育館、台北市天文科學教育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都有超過百萬的遊客參訪。
    最近,觀光署公布的統計數據則顯示,2024年1月到6月的博物館參訪人次排行榜,卻有了大幅變化。中正紀念以195萬人躍居第一,第二名是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128萬人,第三名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23萬人。第四名到第十名依序為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109萬)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父紀念館(63萬),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以及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對照2023和2024上半年的統計,不期然地產生以下的疑問:
    第一, 國立歷史博物館2018年啟動升級改造因而封館,2024年2月才重新對外開放,2023 年怎會擠進造訪人數前五大?
    第二, 2023年,國父紀念館造訪人數高達776萬,居然擠不進當年前十大觀光景點統計排名?不知十大觀光景點的排名標準,究竟是甚麼?2024上半年,國父紀念館參訪人次居然大幅滑落到63萬,排名從第一掉到第八,這樣的變化也太不可思議了吧?
    第三, 國父紀念館不售票,中正紀念堂、海科館部分展覽售票,不售票的展館,造訪人次如何統計的?將不售票的國父紀念館等展館和售票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故宮混在一起統計,不盡合理。
    第四, 將故宮、自然科學博物館和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混在一起,統稱博物館,也有些不倫不類。國內外旅客造訪國父紀念館和中正紀念堂,究竟是要瀏覽研究孫中山、蔣介石和中華民國近代史的史料?還是只是去觀賞我三軍儀隊操槍和換崗的表演?有哪個國家會將革命先烈紀念館和該國的歷史文化或藝術科學的博物館,混為一談?北京會將毛澤東紀念館當作博物館嗎?
    第五, 就算將國父紀念館和中正紀念堂視為現代史博物館,那麼,兩館裡面長期展出的文物資料也嫌單薄,難以吸引國際觀光客來訪。問題是,有多少國外觀光客會因為豐富的中國(中華民國)現代史史料而造訪兩館?
    第六, 造訪兩館的近千萬名觀光客,絕大多數應該都是衝著儀隊表演而來的。那麼,不論是中正紀念堂轉型或是撤出儀隊的主張,豈不有礙台灣觀光產業發展?相對的,中正紀念堂轉型,儀隊有甚麼理由在大堂裡或是在廣場上操槍了?英國的皇家衛隊除了在白金漢宮前交接換崗外,平日裡會跑到海德公園等處表演,以娛嘉賓嗎?哪個國家會把三軍儀隊派到「文化宮」、「現代史研究院」或是「人權工作坊」前,按時整點表演?
    第七, 故宮博物院是台灣唯一可以擠身全球十大的博物館,這兩三年因疫情影響,參訪的國際觀光客人數大幅下降。然而,疫情期間,乃至疫情過後,既不見政府當局有甚麼擴展、更新故宮的計畫,也不見有將高科技應用到國寶典藏展覽的規劃,更沒瞧見甚麼吸引國際觀光客的措施,不知道是未見於此,還是擔心故宮展出的文物和當局「台灣非中國」的主張相互矛盾?
    第八, 環顧世界各國,博物館的更新擴容,持之以恆,新的博物館也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台灣自我放棄了故宮博物院,還有甚麼可以「驕」國際觀光客的呢?
    第九, 把故宮、自然科學博物館和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的觀光人數混在一起統計,暴露了台灣博物館貧乏的事實,而造訪博物館總人數之低,也顯見台灣博物館教育的失敗!更別說吸引國際觀光客到此一遊了! 
    接下來,讓我們瞧瞧有關遊樂園觀光人次的排行。
    觀光署2023年12月公布的資訊顯示,2023前十個月全台最夯的十大遊樂園,依次為台中「麗寶樂園」(499萬)、高雄「義大世界」(401萬)、台北士林的「兒童新樂園」(168萬)、「六福村」(103萬)、「劍湖山」(76萬)、「九族文化村」(68萬)、「遠雄海洋世界」(62萬)、「小人國主題樂園」(49萬)、「頑皮世界」(38萬)、「小叮噹科學園區」(37萬)。十大遊樂區共吸引約1055萬的遊客。
    遊樂區採售票制度,觀光人次統計最為精確。十大遊樂區能吸引台灣近半數人口買票遊玩,號召力和創造「票房」的能力,不能說差,只不過,台灣的遊樂區能贏得國際觀光客的青睞嗎?
    十大遊樂區中,除了兒童新樂園開幕即將滿十年外,其餘各遊樂區開幕都已超過十年。當年,中小學校外教學最熱門的「山、六、九」,二小(小人國和小叮噹),早已成了現今40歲中年人的童年回憶了。進一步問,台灣有多少遊樂區可作為「校外教學」的場地?
    台灣平均國民所得都已從三、四千美元挺進到三萬多美元了,大型遊樂區卻三十年不變;既沒有打造出世界級的遊樂區,也沒有世界知名的品牌遊樂區進駐。頂級遊樂區,涉及土地取得,樂園、酒店、商場、整體規劃、創意、建築設計、機械科技、文化藝術、視頻、AI、VR,表演人才、甚至車輛保養、各類競賽、消防、工安與公安、經營管理等專業,投資龐大,回收期特長,主管觀光的部會和其他政府相關部門可曾認真研究過遊樂園的投資案,制定相關政策,給予必要的協助?
    答案是沒有!媒體報導所見,推展觀光,各級政府聚焦的,除了小吃美食,還是小吃美食!更荒唐的是,近年來觀光局(署)挽救觀光產業的法寶,無它,唯有補助補貼而已!搞到最後,補助款泥牛入海,國旅繼續衰退!享受補貼的,幾乎全是來自東南亞合法入境、非法賣身的假觀光客!觀光政策荒謬若此,難怪台灣的觀光產業,一年慘過一年了!
    從上面引述的幾項觀光署的統計,很難不讓人們聯想到觀光產業面臨的問題:
    第一, 觀光人次的統計究竟是怎麼做的?像是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這類的「景點」,每日清晨做操的、路過借廁所的、星期假日在此聚會的外籍移工,也計入觀光人次統計中?重複計算問題是否嚴重?觀光統計的誤謬誤差,是否影響總體觀光政策的擬定?
    第二, 根據統計,廟宇、以餐飲購物為主人造觀光熱點、廣義的博物館、遊樂園,是國民旅遊最受歡迎的景點。自然風景區較少受到國人青睞。除自然風景區外,人們到其餘景點的「活動型態」,比較像是半日遊、一日遊的休閒活動,很難稱之為「觀光」。
    第三, 觀光署和業者異口同聲,自然風景區受到疫情,颱風、地震影響,觀光客因而卻步。鄰國日本,地震頻繁更甚於台灣,為什麼不影響觀光產業的復甦和發展?他們是怎麼做到的?是因為日幣貶值嗎?
    第四, 台灣國旅的熱門景點,包括廟宇、人造觀光熱點、博物館、遊樂園、除故宮以外的博物館,都無法吸引國際觀光客。世界各個觀光大國,國民旅遊和國際觀光客遊覽的景點景區,高度重疊。
    第五, 台灣觀光人次與產值,雙雙逆差,且創下歷史新高。在在說明,台灣觀光資源、設施和品質,既無法滿足國人需求,也吸引不了國際觀光客。
    第六, 全球十大博物館如羅浮宮、大英博物館,參訪人數年年成長,同樣名列全球十大博物館的故宮博物院,為何國際觀光客日益稀少?是因為國際觀光客「看不見故宮」?還是他們對故宮失去了興趣?
    第七, 國際觀光客不來,真正的原因是甚麼?疫情過後,亞洲各鄰國觀光業復甦已達疫前水平,國際觀光客卻「看不見台灣」?
    第八, 觀光人次和產值雙逆差的現象,存在已久,2016年以後,雙逆差愈發地擴大,癥結何在?兩岸情勢緊張,陸客不來,固然是主因,陸客來了,雙逆差就解決了嗎?
    第九, 落地簽和補貼國際團客的政策,助長了非法移工、境外移入賣淫和移工逃逸問題。補助國旅和業者的政策,未見其功,反造成劣幣驅逐良幣。「雙補」政策還要繼續嗎?
    第十, 台灣既沒有名山大川,也沒有世界級的名勝古蹟,觀光資源相對貧瘠,發展觀光必須另闢蹊徑。除加強豐富故宮博物院典藏展覽外,師法他國,推廣賽事會展和創意遊樂園,或許是條活路。
    第十一, 發展觀光需先確認,觀光產業的核心主體為何,哪些是附加的?譬如,餐飲美食確可提高觀光產值,但餐飲美食獨是觀光產業的主體,不可本末倒置。
    第十二, 桃園國際機場無論是航站擴建改造,還是建築和服務品質,都落後於鄰近國家和地區。這應該是影響台灣入境觀光和觀光產業競爭力衰退的重要因素。桃園機場處處可見國家形象和政治廣宣的文字與圖片,此為他國國際機場所無。國家形象和政治宣傳圖文,入境國際觀光客未必看得懂,看在國人眼裡,反倒透露出蒼涼的自卑感。
    第十三, 中美衝突螺旋升高,經濟學人雜誌動輒將台海列為全球最危險的地區;美台政府動輒強調中共威脅,預測中共武力犯台的時機,軍售台灣數量和金額迭次升高,還天天高喊,「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之類的愚蠢口號……。這些,或許才是台灣觀光產業持續衰退,雙逆差持續擴大的深層因素!深層因素不解,莫說是30億,編列300億、3000億國際宣傳行銷費用,又如何呢?亂邦不居,危邦不入,如今,誰會傻到跑到以色列、加薩地區、黎巴嫩和烏克蘭去觀光呢?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