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國防部官方網站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和平與戰爭永遠是國際關係中不斷轉變的定律。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以後,國際上仍出現許多區域型衝突(韓戰、越戰、中東戰爭、俄烏戰爭等),強權之間在具備相互保證毀滅(核彈)的基礎上,仍以談判、軍備管控的模式避險。兩岸自1949年分裂、分治後也爆發數十場海空戰爭,幸運的是所有關於兩岸的軍事衝突皆在「海峽以西」的範圍發生。
然而,兩岸關係確實也從2016蔡政府上任後快速下滑,賴清德總統自2024年「520」就職典禮後,多次在公開場合喊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論述,招致大陸解放軍接連舉行「聯合利劍-2024A、B演習」,所幸大陸今年兩次對臺軍演未傷害臺灣的經濟發展,臺灣所有的海空運輸也未受到影響,甚至也未直接讓臺灣發生能源短缺的問題(石油、天然氣),看似一觸即發的兩岸戰爭目前仍受到美中管控,但近期臺灣一些談話與民調仍啟人疑竇。
首先,臺灣駐美代表俞大㵢於本月四日接受美國「福斯新聞網」受訪時表示,臺灣人願意並且準備好作戰,事後該內容以“Taiwanese people ready to fight as China ramps up aggression, ambassador says”為標題刊出,雖不清楚俞代表為何會說出如此驚人之語,但為何俞代表的意見能代表所有的臺灣民眾?
第二,根據國防安全研究院九月所做的民調顯示,近七成臺灣民眾願意為保家衛國而戰,假如該份民調在問-答方面毫無瑕疵,為何國軍人數持續負成長?假如該份民調能和現實面有所呼應(即代表國人從軍意願相當高),國軍應不會出現缺員的問題,甚至各主戰部隊的編現比皆能滿編甚至超編,然而事實勝於雄辯,臺灣民眾依舊期待兩岸朝向和平、穩健的方向發展,在從軍意願不高的狀態下依舊不期待兩岸發生軍事衝突。
第三,根據今年九月二日聯合報新聞表示,國防部將114年度預算書送交立院時,竟發現國軍員額將比113年減少5486人,等同戰力減少11個聯兵營,部隊員額減少的原因不外乎兩岸情勢緊張,官士兵寧可提前退伍也要保住生命,加上近年的確因兩岸情勢緊張,國軍戰備壓力沉重,許多主戰部隊在兼顧訓練及擔負戰備任務的同時壓力甚大,從軍方現役的人力短缺來論,在軍隊人力持續短缺的狀態下如何維持高強度的戰備任務?同理當現役軍人的數量持續下滑時,也代表臺灣的社會風氣(避險、不期待兩岸發生衝突)已影響軍中氣氛。
無論俞大㵢的說詞為何?無論國防院的民調數據如何呈現?從中華民國的安全、甚至是部隊人力吃緊的狀態來論,維持兩岸和平的手段不僅僅只有建軍備戰,而是要搭配避險、政治溝通等多重方向進行,臺灣在強調備戰的同時,不應建立在放棄與對岸溝通、對話的基礎之上,反而當權者必須努力維持與北京的溝通、對話,甚至在必要時派遣密使前往大陸增加兩岸之間的溝通渠道。
一言以蔽之,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仍期待兩岸和平發展,社會上在支持國軍的同時也期待政府能緩和兩岸局勢,畢竟臺灣為多數民眾的家園,多數的臺灣民眾也以該土地作為安居樂業之地而非擁有綠卡能在戰時逃出,政府透過多重手段面對、解決兩岸紛爭才是最佳之舉。
作者為專職作家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