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美國白宮官方肖像照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7月4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大而美法案」,此為川普政府能源政策的核心法案,基本理念是「美國能源主導」(American Energy Dominance),其政策框架與「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的整體施政理念緊密結合。旨在重振美國傳統能源產業,藉由放鬆管制促進能源生產,達到能源獨立並促進美國在全球能源市場的競爭力。
大而美方案內容主要包括,擴大化石燃料開採與生產,降低環境審查標準,稅收優惠與補貼重構,法案還包含能源出口擴張戰略,旨在將美國打造為全球能源出口大國。川普政府對能源安全的理解,即是通過最大化開發本土能源資源,以保障國家安全和經濟繁榮;而非傳統的環保理念和氣候變化應對策略。
不過大而美法案也可能產生諸多弊端。包括延後能源轉型腳步,再生能源發展將缺乏財政支持,阻礙綠能投資與碳中和政策發展。同時,環境與氣候代價高,排放碳增加,空污與水污染問題升溫。美國在永續發展及全球治理領域國際形象受損,其氣候領導地位下滑,從領航者淪為阻礙者。
毋庸置疑,川普的能源政策將產生結構性國際連動效應,對臺灣的能源與安全政策帶來若干衝擊:首先,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影響臺灣天然氣政策。美國頁岩氣大量出口,致液化天然氣(LNG)價格浮動,影響臺灣採購策略。其次,國際綠能產業發展遭打擊,臺灣轉型壓力減輕。全球氣候合作鬆動,臺灣內部能源轉型壓力減緩,尤其是非核家園推動遭遇挑戰。最後,美臺能源合作變調,川普為強化能源出口,必要求臺灣採購美能源,這將縮減貿易逆差也弱化美臺綠能合作。
值得關注是,川普政府推動核能新政與重大目標,恐也會衝擊臺灣非核家園目標建構。川普簽署四項行政命令明確提出:18個月內完成新建核電廠許可;12個月完成既有電廠續牌;2030年前啟動10座大型核電廠興建;2050年前將美核電總容量,從約100 GW提升至400 GW。同時,積極推動小型模組核子反應爐。
臺灣自2025年6月進入非核家園,不再有核能發電。本年6月臺灣民意基金會針對非核家園進行民意調查,結果支持及反對非核家園意見,呈現分歧兩極化。問題是:非核家園是不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投值得的比例高達45.1%、不值得為43.3%。儘管與2024年相比,贊成者上升2.7%,不贊成者下降2.5%。顯然,臺灣社會對於非核家園仍存在極為嚴重差異。
2025年4月18日,立法院院會通過民眾黨黨團提出「重啟核三」公投案,逕付二讀並交付。協商冷凍期的一個月期間,5月13日通過修正《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6條,5月17日核三廠2號機執照到期停機解聯,臺灣已無在役核電機組。5月20日該公投案在立法院院會通過三讀,主文修正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依據《公投法》第23條,每兩年8月的第四個週六投票,最近一次為2025年8月23日舉行,屆時非核家園的目標是否仍獲多數民意支持頗值觀察。
在全球永續發展能源轉型浪潮中,許多國家重新評估核能必要性,無論是歐洲瑞士、瑞典、比利時及亞洲日本,甚至曾反核的德國已開始鬆口;前述川普政府更是積極發展核電。然臺灣卻仍被執政黨綁架在意識型態及政治正確的牢籠,反核並非理性能源政策的選項,一旦再生能源發電出現困境,又加重傳統石化燃料發電,豈不更造成嚴重環染,並不符合節能減碳之永續發展理念及精神。
大而美法案雖改變全球能源政策結構,對臺灣而言產生的挑戰與機遇並存。在傳統能源領域,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增加,提供更多元的能源供應選擇。臺灣可加強與加州、紐約等推進清潔能源的州政府合作,發展再生能源技術和智慧電網。
與此同時,臺灣應尋求與美國企業合作開發太陽能電池、儲能設備和智慧電網技術,打造綠色科技產業鏈。並積極尋求與其他氣候行動積極國家,建立更緊密的多邊合作。儘管川普政府暫時調整政策方向,在能源轉型的戰略方向及實施路徑保持彈性,也要發展小型模組核子反應爐,此時臺灣應依據國際形勢變化調整非核家園目標,思考是否有持續堅持之必要性。
作者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