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詩萍》如果少了我,世間哪有這麼多美麗多彩的顏色呢!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蔡詩萍專欄】我為什麼要跑馬?
    好問題。若再問的直白一點:你跑這麼慢,這麼辛苦,為什麼還要跑?值得嗎?
    這真是好問題啊!我總是跑不快。最快紀錄五小時出頭,最慢呢,有時被關門。這種成績,馬場上完全不算個咖,為什麼還要跑下去?
    如果我說,我跑下去,只是因為:我跑我就開心;只要出門跑馬,我就感覺興奮;跑完一場,累得半死,但心情開朗舒暢;跑在半途,看前段班飛快,我由衷的感佩,看後段班咬牙撐著,我真心被感動;看補給站志工熱情接待,交警維持路況到最後,我就覺得這世間好人真多!尤其啊,跑在風景秀麗的鄉間,晴空烈日也罷,嚴冬苦雨也罷,我就真正感受到我活著,而活著,是美好的一種存在!
    這樣述說我跑馬的感受,算是一個回答「我為什麼要跑馬拉松」的好答案嗎?
    不跑步的人,或許難理解,但很快的跑者,亦未必能理解吧!我想。
    但,如果說跑步是刷一種存在感的話,那我接下來的解釋,或許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跑得飛快的人,的確不容易理解後段班的心情。前段班多少會想:那你就平日認真的練跑,加強肌力,鍛鍊核心,增強速率,拉長距離啊!我完全同意。
    但這需要時間,需要投入的機會成本,不是每個跑者都有這些條件的。但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天賦的限制。
    曾經有一位國手級跑者,在一次陪我練跑後,說了一段他的心路歷程。
    他曾經年少被選為長距離國手。加入國家隊長期集訓。但那也是他最挫折的階段。
    因為,他碰到了天花板。怎麼練,都難以突破,練到經常性的受傷。他知道要抉擇了,他選擇去念研究所,念博士,變成運動專業教練。但他還是跑得飛快,至少在我們這些業餘後段的跑者眼裡「他還是神級跑者」。
    記得聽過這段告白後,我對他說:那我最慘了,天花板才這麼低!
    我比了比手勢,在自己的胸前。他笑了笑說,可是你很幽默啊,總是能自我調侃!
    我說,這是一定要的,後段班要有後段班的智慧,不然我怎麼跑下去!
    如果說,跑馬是刷存在感,那也許就觸碰到我要談的重點了。
     前段班刷前段班的快意恩仇,領先別人一步,很爽,突破自己一秒,也爽;速度是他們在意的要素。
     後段班呢,也刷刷後段班的滿足幸福,啊我完賽了,踩踏終點線的霎那,跑完~就很心滿意足啦!
    一條賽道,滿足了成千與上萬的跑者,各自不同的動機與成就感,這不就是馬拉松最迷人的特質嗎?
    只要你肯步入跑道,你便能完成自己的馬拉松夢想,追逐速度,完成自我,暫離現實,鍛鍊身心,站在賽道上,不管你今天為這場馬拉松期待什麼,你都要「先跑完它」,才有後續的驕傲,後續的滿足。
     你就算是前段班高手,你以為今天這場四十二公里跑道,你一定得心應手嗎?你一定能破PB嗎?你得先跑完再說。
    「先跑完再說」,正是我喜歡馬拉松的原因。不跑,不知道,跑了,終於知道,知道什麼呢?知道自己的能耐,知道自己的狀態。
    我為什麼喜歡馬拉松?它容許了「我的存在」。前段班矯健如脫兔,他們很有存在感。後段班悠哉如牧牛,我們也很自在啊!
     存在感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在心靈,不必人比人氣死人,反之,你尊重我,我欣賞你,我們構成了馬拉松賽道上,最和諧,最優美的畫面。
    一條長長的,四十二公里的,蜿蜒賽道上,人龍拉得好長老長,這不也是人間一副圖像,有人在前有人在後,但終歸是通往一個目的,一個目標嗎?誰快,誰慢,在漫漫人生路途上,有那麼重要嗎?
     我們已經在太多的舞台上競爭勝負了,實在沒必要在業餘馬拉松的賽道上,還要這麼勝負意識吧!
    我是這樣想的。於是,我不那麼在乎自己跑多慢,跑多爛了!
    「我是我」,我是芸芸眾生裡的「我」。我只想清晨摸黑出門,迎著冷風,照著太陽,跑我自己的馬拉松。
   我的人生,總該有一個舞台屬於自己;我的自我,總該有一個角落屬於自己;我的未來,總該有一個做夢孵夢的跑道,屬於自己。
    朋友,不要再問:你跑這麼慢,為何還要跑下去呢?
    如果少了我,賽道上,哪有這麼美麗,多彩的顏色呢?
懂了這,我們也就可以更大聲的喊:如果少了我,世間哪有這麼美麗,多彩的顏色呢!
你是唯一,是的,你是,唯一。

 

作者為知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