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志克》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究竟意欲何為?(奔騰思潮)

照片取自美國白宮官方肖像照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2024年大選造就川普2.0政府的主要政治力量之一是從民主黨轉向共和黨的藍領工人階級,為了將高質製造業工作機會帶回給這群選民,川普於4月3日(美國時間為4月2日)的「經濟解放日」宣布針對個別國家課徵「對等關稅率」,其計算公式為對該國的貿易逆差除以進口總額,再打五折。經由這個公式算下來,中國34%,臺灣32%,泰國36%,越南46%,印度26%,馬來西亞24%,臺灣的主要製造腹地,除了墨西哥,幾乎無一倖免。雖然這個黑天鵝型的關稅政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可能不下於2008年的金融海嘯或2020年的新冠病毒,但對此政策可能引發的貿易戰爭、通膨壓力、股市振盪、甚至經濟蕭條的危險,川普政府似乎完全不為所動!
    川普政府對等關稅率的計算公式雖具原創性,但缺乏堅實理論基礎,所謂關稅對等云云看來只是用來說嘴的話術,公式本身所透露的意圖則側重貿易逆差的消除。其底層邏輯是,經由對全世界所有製造大國課以超高關稅,迫使其背後的國際製造公司將美國市場相關的產能搬進美國,進而創造出在地製造業的工作機會。這個策略表面上看似有道理,但實際上問題多多。首先,美國政府提高的關稅需要夠大,才能彌補美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製造生產力的差距。舉例來說,考量智商、工資、勤勞度與責任感,中國工人的平均生產力約為美國工人的四倍以上。這麼大的生產力差距單靠關稅可以填補嗎?其次,異國建廠的時程,涵蓋廠房營建、製程設計或移植、人員招募和訓練、家庭安排、供應鏈串聯、物流系統搭配等,必然歷經數年才能畢其功,川普這個關稅政策能堅持這麼久嗎?
    其實,根據聯準會,美國貿易赤字的根因是美元對其他貨幣太強勢,以致於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力降低,製造業因之萎縮。而美元之所以如此強勢乃因美國自二戰後成為世界首霸,美元成為各國國際交易的儲備貨幣,再加上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常將該國公司賺得的美元外匯投入美元資產(如國債或股市)以確保財務安全。也就是說,經常帳中因為貿易逆差從美國淨流出的美元,在金融帳中以資產投資的形式流回美國,貿易赤字與投資入超遂互相平衡。但在這個過程中,製造業工人一旦失去工作,普遍很難翻身,而金融業與高科技業則吃香喝辣、大發利市;另一個副作用則是美國國債逐年高漲,2024年美國政府為國債付出1.1兆美元的利息,約為當年年度支出的六分之一,超過國防與聯邦醫療保險的費用。所以,如果強勢美元的問題沒有解決,美國再工業化的目的就很難達成。
    因此,也許這次川普關稅政策的真正目標是縮小聯邦政府的預算赤字,從而為富人減稅鋪路。川普一再強調關稅主要由出口國支付,企圖掩蓋關稅其實是對購買進口商品的一般民眾變相加稅、以增加政府收入的事實。更重要的是,川普還可以藉由高關稅的威脅逼迫其他國家做出金融政策的讓步,譬如說,要求其他國家延長手上持有美國國債的年限(到100年),並將自家貨幣對美元升值,這就是傳聞中的海湖山莊協議(Mar-a-Lago Accord)。然而,各國是否會因對等關稅的實施便束手就範,尚在未定之天。
    想要重振美國製造業就必須加強投資建廠和提供美元貶值空間,藉由對等關稅政策,川普政府企圖一方面迫使外國公司將工廠移進美國,一方面威逼外國政府協助美國降低國債與美元升值的壓力,儘管目標正確,但方法卻值得商榷,世界各國是否會因此而向川普俯首稱臣,六個月後便可見真章。

 


作者為清大資工系合聘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