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超商當戰時據點?糊塗智囊透過外媒放話自取其辱

照片為7-11官網截圖

【聚傳媒張競評論】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記者自臺北發稿報導,指稱【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正在規劃運用全臺灣一萬三千多家超商,作為面對天然災害或是戰爭衝突時,支援社會運作之「戰時據點」 。

 

該份報導刊出後,國內媒體隨後跟進,閱讀其中內容,很顯然就是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所聘任非政府組織負責人,搭配外籍媒體對外放話,然後變成外籍媒體報導,運用出口轉內銷,進行政治操作手法。

 

此等手法早就被國人看破手腳,但「挟洋以自重」是許多缺乏自信者無法戒除斷根之普遍心魔障礙,拐彎抹角找個洋人或是洋消息來源背書與撐腰,替本身心虛構想壯膽,在臺灣社會早就沒有任何效用可言,更是臺灣鄉親與網民經常嘲弄對象,沒想到【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所聘任非政府組織負責人對社會脈動如此疏離,對民生經濟運作實務如此無知,對社會認知判斷如此失誤,所以才會搞到讓網上朋友們痛斥與訕笑。

 

為何吾人能夠認定,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相關成員聲稱,政府將運用全臺超商支持社會運作,根本就是個對外放話政治運作手法,其實是基於下列幾項具體事證。首先就要指出,運用全臺超商在面對天然災變與戰爭衝突時支持社會運作,從來就未曾成為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議程內容。

 

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所有會議記錄、報告內容、列管事項與辦理情形,基本上都是透明公開,總統府網站都列出各項資料完整內容;從來就沒有提過要運用全臺超商在面對天然災變與戰爭衝突時支持社會運作,甚至連「超商」這兩個字都沒有提到過。各位網友可以自行查閱相關資料。

 

其次就更要強調,儘管《衛報》報導除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召開過三次會議外,亦提到民國113年12月26日,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所舉辦《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桌上推演》以及民國114年3月27日與臺南市政府合辦之《2025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實地演練》或是臺南市政府所稱《2025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小規模實地演練》;但所有桌上推演與實地演練,不論是向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所提出簡報或是成果報告,抑或是相關媒體報導,沒有任何內容提到要運用全臺超商在面對天然災變與戰爭衝突時支持社會運作,而且所有演練場景都與超商完全八桿子打不著。

 

顯然這完全是個新主意,而且根本都還未浮上檯面。在所有的新構想尚未成熟之際,就急著透過外籍媒體對外放話,這若不是存心政治操作,還會是什麼呢?這個作法是否獲得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背書,值得深入探討。

 

其實看到英國《衛報》報導這個議題與構想,心中實在覺得非常好笑。英國其實也曾面臨過天然災變與戰爭威脅,而在英國社會每個街角都有小雜貨店,也就是眾人所熟知的corner shop。儘管因為社會變遷英國的corner shop也逐漸式微,競爭不過連鎖性超商與雜貨店。但此位英國記者有沒有好好想過,英國當時有沒有運用這些體制來支持社會運作。

 

我們也必須要理解英國社會在二次世界大戰戰時與戰後,曾經有好一段時間是實施配給制度,當時在英國街角這些雜貨店,又是如何運作呢?很多國家都實行過戰時配給制度,以便在物資匱乏時,維持基本民生運作,甚至透過零售商店向平民發放過諸如防毒面具等防護裝備。《衛報》記者撰寫報導未提這段史實作為引證,相當令人遺憾。

 

戰時民生經濟運作是個嚴肅課題,其所需物流後勤專業知識,必須動員之作業能量,不是如同這些非政府組織成員隨口一句話,交給超商來辦,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吾人須知光是研究戰時黑市運作規律,在英國恐怕就可以寫出博士論文,而且也可以在圖書館找得到;不用事隔多年,再傷腦筋把論文送進圖書館上架。

 

最近綠營成員被偵獲多起共諜案,但真正讓人憂心的是參與政府決策者,隨意對外洩密與放話,甚至是說些子虛烏有議題,或是尚未成熟發想,就急著到處亂講。此種行事風格,恐將自取其辱。

 

戰時會有多少便利商店運作如常?寧可在家中多儲備些,誰知道超商是否會斷貨。

 

作者為英國博士、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國軍艦長

 

●評論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