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蔣萬安臉書粉絲專頁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一個好的政治人物,除了認真做好本職工作,比方總統幹好國家領導人,縣市首長幹好地方父母官,立委好好監督行政機構外,另有一項重要卻時常被忽略的工作,就是「政治領導力」。
而這種「忽略政治領導力」的現象,尤以國民黨為最。過往10年,由於國民黨在抗中保臺議題上遲遲難以突破,基層選民國家認同又光譜不一,從而許多國民黨政治人物走起了純粹的「地方父母官」路線,張口閉口即是「專注市政/縣政」,時間花在鞏固地方派系與基層村里長身上,絕口不參與中央政治事務,頂多在諸如防疫、萊豬進口等議題上略有發揮,但往往中央態度一強勢就有所退縮。
但諷刺的是,一個舉黨縣市長成日高喊「專注市政/縣政」的政黨,卻連續三屆總統大選派出的都是帶職參選的縣市長,而從三次總統大選當中的兩次(2016與2024),更可看出平時「專注市政」、「打造個人形象」的路線,到了總統大選時,候選人及其團隊面對錯綜複雜的藍綠統獨政治議題,都顯得左支右絀,等候選人與團隊熟稔政治議題時已經選舉結束,敗局已成了。
更尷尬的是敗選後,這些直轄市長共同的路線一樣都還是回去「專注市政」,誠然市政滿意度可能有所回升,但對政治人物卸任後的前途有多大幫助?事實證明有限。
因此,這就是蔣萬安這一次讓人刮目相看的地方,臺北市長手握大量行政資源,他大可續走前輩走的安全路線,預算花下去滿意度肯定差不了。然而面對國民黨五席北市立委可能被罷免,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遭民進黨政府掌控的檢調聲押,作為國民黨在臺北市最大的諸侯,若繼續「好官我自為之」,好似黨務與自己無關,支持者將情何以堪?
筆者非常高興蔣萬安市長能在這時候不畏風險挺身而出,甘於挑戰集會遊行法惡法出來抗爭,並精準在發言時拋出「倒閣議題」,為國民黨的反擊帶來「新意」。
筆者並非認為朱立倫主席做得不夠,然而從後續的政治討論度來看,明顯蔣萬安市長的倒閣提案「較為有梗」,也得到了媒體與名嘴更大量的報導與討論。
無論是國民黨、民眾黨、民進黨乃至於臺灣的公民社會,若願意深入思考分析,都可以從蔣萬安這次的發言中學到東西。倒閣是否可行、民眾黨與民進黨是否會配合、倒閣若過賴清德總統會否真如在野黨所願解散立院、解散以後是否藍白陣營還能保住國會多數……..這一切的一切通通都非常有討論性。至少這兩天在輿論上,國民黨不再是一面倒挨打了,不再是照著老套的劇本走。
政治是可能性的藝術,如今的蔣萬安走上了「戰力、承擔力、領導力、政治嗅覺」兼具的路線,較之他那些「專注市政」的同黨直轄市長前輩,能否開展出一個不同的局面,著實讓人期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