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翁佳音專欄】上週與中央大學周錦宏教授伉儷相約苗栗市,之前先到公館鄉農會穿龍驛站,終於得見聞名的「穿龍圳」。之所以想見,是曾聽過水利專家朋友說穿山鑿洞引水,是客家系族群的特技。此說應有合理一面,中國地區廣東那邊有類似的名詞與技法,福建相對少見記載。漳潮泉語系(閩南)臺灣人的引水,通常地上設「浮梘phû-kéng」與地下埋「㼨管âm-kóng/㼨孔âm-khang」。文獻言苗栗「猫里、新港二社園地,自猫霧(sic.)溪頭築石壩,巡山開圳分繞」,基本上還是閩南式的繞山而少直接穿鑿。
桃竹苗客家集中居住區的民間舊文書中,常可見「穿龍」與「穿龍口」用詞,大多指鑿穿的圳溝與圳口。有趣的是,若光從文字修辭來看,「穿龍」意味著穿鑽龍身、龍脈,而非龍穴的「借合穿龍」,這在風水似乎不祥、不吉。但認真考究,「穿龍」應該是同音異字的「穿窿chhon-lûng」,亦即挖掘山洞。此詞在十九世紀歐美人編輯的英漢語詞典中,廣東話與客家話都有此詞。
寫這篇短文用意不是在呼籲苗栗那邊的地名與店名要修正,語言與文化演變過程,也是一種遊戲(ludicrum)。「龍」降凡到民間不知不覺間被穿腸,好像也不是啥禁忌,不是啥嚴重的事。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