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警惕團結國家十講切莫成分裂臺灣十講(奔騰思潮)

照片取自賴清德總統臉書粉絲專頁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賴清德總統為建立大罷免的正當性立論,在倡議「團結國家十講」中提出「雜質說」,此政治論述引發臺灣社會高度關注及爭辯,究竟何者是雜質需要被過濾、洗滌人心。這不僅涉及臺灣社會族群、政黨政治良性互動,也涉及多元民主社會價值觀與國族認同問題,甚至衝擊臺灣民主鞏固及兩岸關係發展。
    所謂「雜質說」,在賴總統講述臺灣民主與國家認同時,強調:
    要用民主淬鍊出國家團結力量,要透過一次又一次選舉、罷免,一張又一張選票,像是打鐵鑄劍,百煉成鋼、打掉雜質,來守住民主鋼鐵般的意志。確實雜質說一詞引發諸多負面評價?其意涵是什麼?是否涉及到對政治異己的清算及政黨鬥爭呢?這些問題皆有待釐清。
    雜質說也可以說是社會充滿多元或包容不同聲音,但此隱含臺灣民主社會內部依然存在某些對妨礙甚至傷害國家團結、主權捍衛、國家認同、民主體制的政治勢力及個人,並非忠誠反對黨、公民。不僅在政治立場、政策親中及不反共,破壞臺灣主體性及自主性;或可謂是中共在臺協力者、同路人具親中賣臺的政治動機。如此雜質說似乎影射親中政黨、社會組織及個人,與中共在地協力者概念相似,勢將更危害臺灣社會安定及安全。
    臺灣自詡人權立國,為一民主尊重多元、平等、包容社會;一旦被界定充滿嚴重的雜質說,這就變成需要淨化及政治改造、洗滌人心,欲除之而後快。這不是擁抱尊重多元、包容差異的不同政治勢力及意見;反而是淪為充斥單一、排他性的政治對立及社會排斥,甚至淪為政治清洗及整肅藉口。「雜質說」是一項政治符碼與象徵,隱含對某種單一意識型態的純粹性追求,試圖將不同政治立場或國族認同者視為「不潔」、雜音,要建立官定封閉僵化意識型態。
    這是在共同體內部找敵人,尋找開放性社會敵人,將人民內部矛盾無限上綱轉化成敵我鬥爭;意謂著在民主社會中,表面上振振有詞欲去除反民主或反主權維護的勢力,實質上是要拔除潛在及既存政治挑戰者。背後隱含的純粹式意識型態立場,造成政治極化效果,區分出臺灣主體/中國框架、臺灣認同/中國認同、臺灣人/中國人、抗中保臺/和中護臺、愛臺灣/賣臺灣的二元對立。
    民進黨在民主共同體中,找出「非我族類」、「中共在臺協力者」或「破壞團結者」為臺灣民主轉型及國族建構、國家新藍圖建設的障礙。處於國民黨威權黨國體制統治期間,黨外民主運動人士曾經是黨國體制眼中雜質;然在民主轉型後,民進黨竟視社會多元政治異議者為雜質;曾經被害者轉為加害者而不自覺。無怪乎許多民主運動老前輩紛紛離開民進黨或者嚴厲批判其已變質,呼籲勿將不同意見者劃歸中共同路人。
    臺灣社會中究竟誰是雜質呢?其定義相當不透明化、模糊化、欠缺明晰性、不確定性,極易淪為權力者對政治異議者之政治清算。雜質說衍生一系列類似出親中賣臺、中共在地協力者、同路人概念語詞,成為臺灣社會集體焦慮不安情緒發洩及言詞霸凌的出口。對主張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具中國認同及承認中國人、主張兩岸交流者、疑美論,不斷污名化、口誅筆伐,甚至以國安五法懲治威脅。若「兩岸交流者」或「認同中華文化者」被視為「雜質」,將嚴重阻斷兩岸文化、學術、教育、宗教交流。
    吾輩希冀賴總統團結國家十講,應成為民主共同體黏著劑;呼籲切莫淪為反民主、獨裁政治溫床,成為政治清算或鬥爭工具。只有獨裁者會把反對與批判聲音當成雜質,也只有真正的獨裁者會把追求純淨,當成追求團結。若「雜質」被用來標籤化政治異己,例如藍白政治聯盟、統派、兩岸交流推動促進者,此將形成「政治排他」與「言論箝制」的氛圍。這將為政治鬥爭提供正當化、合理性依據,如此言論打壓、司法控訴、政治標籤化將層出不窮。
    賴總統的雜質說若與民進黨長期標籤化「中共代理人」、「在地協力者」的批判相結合,如此將是為清除政治異己鋪路或打壓反對人士進行意識型態宣傳及動員。毋庸置疑,民進黨在威權體制轉型過程中扮演火車頭、促進角色,切勿執政後反淪為臺灣民主轉型、鞏固阻礙者。總統高度不應使用排他性語言,製造臺灣社會內部分裂;及強化內部政黨、族群對立、破壞對言論自由尊重。誰若指控藍白反對勢力為雜質敵人,那麼其本身就是對臺灣民主的最大威脅。
    民進黨已陷入戒嚴時期黨國式意識型態劃分的危險,恐造成昔日受害者,反變成今日加害者;這將對臺灣公民社會產生寒蟬效應,若臺灣人民有主張臺獨言論自由,難道就沒有主張統合、承認中國人及中華民族認同自由嗎?無疑的,總統本身治國理政模式造成臺灣政治極化更為嚴重,藍白綠政治惡鬥、統獨分裂及國家認同分歧更是治絲益棼,團結國家十講最終墮落成分裂臺灣十講。

 

 

作者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