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中選會官方網站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大罷免投票只剩下一個多禮拜,之前賴清德總統以風災為由中斷的「團結十講」又再度開講,加上罷免團體過激的言行,益發看出這次大罷免牽涉的不只是國民黨幾位立法委員的職位,也不只是在野黨能否保住國會過半的組成,更是攸關臺灣社會相處、政治發展乃至國家安危的一次考驗。
現在在網路上流傳不少影片有所謂的罷免團體在捷運站或公園等公共場所刻意挑選一些老人,尤其是男性,以語言相激、咆哮,並攔住對方,糾纏不休,同時還側錄對話,故意激怒對方。如果發現對方帶有口音,甚至高喊「滾回你的國家!」,予以羞辱。且不說敬老尊賢的老調,我國目前雖然沒有仇恨犯罪的相關規定,但這些行為可能已經構成妨害自由或公然侮辱等相關罪行。如果我們社會允許一群人出於政治目的隨機在街頭對特定族群或不同政見的人叫囂辱罵,那我們與納粹國家有何不同?
在推動罷免的選區,罷免團體推出看板或購買車廂廣告對被罷免的立法委員加以抹紅,而這些被罷免的民代在進行反宣傳時,他們無法進行政治募款。相對地,同樣影響政治結果的罷免團體確不必交代經費來源。諷刺地是罷免團體中不乏曾在中國大陸經商的人士。這種信口雌黃、司法雙標、製造仇恨的種種行徑已經嚴重破壞臺灣社會中最可貴的信任感。
美國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特別強調社會信任在現代民主社會與經濟運行中的重要性,他曾說:「自由民主和資本主義現代化社會,必須仰賴信任感才能有效運作。經濟繁榮來自社會互信。膽敢忽略文化因素的生意人,唯有失敗一途。經濟生活的目標不只是為了累積物質商品,也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
他指出,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制度的運作根基在於社會成員互相的信任,而這種信任深植於社會文化與價值體系中。福山強調,信任不只是交易的潤滑劑,更是民主體制穩健發展的重要社會資本。缺乏信任,民主制度即使存在也難以實現良性治理。簡言之,社會信任是民主穩定與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信任瓦解會削弱了民主的治理效能及社會凝聚力。
民主定期選舉的意義就是取得人民授權的統治正當性,現在民進黨推動的大罷免就是在否定2024年大選的民意決定。這樣「掀桌」式的大罷免,其根本目的在奪權,是發動一場「民主內戰」,而不是通過正當手段取得新的人民授權,這已經是嚴重挑戰民主運作的根本原則。就算民進黨最終取得國會多數,其統治正當性也完全不存。
民進黨為何甘冒天下之大不韙,非要傾全力推翻國會多數,從種種跡象可以看出,「威權鞏固」怕才是這次大罷免的目的。這次大罷免想要改變的不只是這一屆的國會生態,更像是德國納粹當年的國會縱火案。那不只是一場起火災,而是一個制度性的轉折點。納粹透過製造危機、法律手段和恐嚇,徹底改變了當時德國的國會權力結構與政治模式,使其從多黨制議會民主,快速轉變成一黨獨裁的政權機器。
為何說是「威權鞏固」?從去年民進黨民代對乍聽韓國尹錫悅總統宣布戒嚴的欣羨反應、賴清德總統口中的「雜質」,到網紅呼籲大罷免讓賴清德可以宣布戒嚴、再到柯建銘揚言恢復刑法100條對付在野黨,都可以看到臺灣正走向威權復辟的道路。
事實上,從蔡英文執政時期臺灣就越來越接近學者所謂的「偽裝民主」。這種民主表面上保有民主制度或民主程序,但實際上缺乏真正的民主精神與實質的權力分立,而諸如司法獨立、公平競爭、言論自由、公民社會等現代憲政民主的基本要素都相對欠缺或不夠成熟。這種制度可能有選舉與民主外表,但選舉過程、政治競爭、媒體環境等深受執政者的控制或操縱,導致民主功能形同虛設。學術界常將此類政體與「混合政體」或「威權民主」概念聯繫,強調其民主的形式與實質運作之間的嚴重脫節。這些現象到了賴清德上任後更變本加厲,對威權毫不遮掩的嚮往。
反罷免至今已經成為臺灣民主的保衛戰,恢復社會信任、捍衛選舉的正當性以及鞏固民主韌性,是這次反罷免值得重視的多重意義。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